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傳習錄全鑑:融會王明陽理絡從「心」出發,讓職場從複雜變簡單

傳習錄全鑑:融會王明陽理絡從「心」出發,讓職場從複雜變簡單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845106
王陽明
遲雙明
好優文化
2019年11月12日
127.00  元
HK$ 107.95  






ISBN:9789869845106
  • 叢書系列:風華
  • 規格:平裝 / 416頁 / 17 x 23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風華


  • 人文史地 > 哲學 > 中國哲學 > 儒家

















      《傳習錄》被譽為「心學」第一書,是王陽明的講學語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但因為是文言文,對現代年輕學子來說不容易看懂,修習太難,就有為心學講究體悟的概念。 



      但其實《傳習錄》沒有想像得那麼難以克服。



      1.《傳習錄》由「語錄+書信」組成。

      本書在原汁原味地呈現先賢的智慧的基礎上,採用標題式,將徐愛等語錄及七封分書信,均分成小節來講解,主題明顯;外加清晰流暢的譯文,精闢的解讀,讓讀者翻閱之,頓覺愛不釋手。



      2.導入王陽明個人生平來介紹心學。

      本書導讀中,簡略以王陽明的生平來引導初階入門的讀者瞭解心學,《傳習錄》通過陽明先生為媒介,將這些體悟,轉化成吸收《傳習錄》思想的輔具。



      衷心希望此書能夠使讀者朋友在品讀國學博大精深的同時,能夠讀透經典,開啟智慧,指導生活。



      修心,可以強化自我的靈魂,

      讀懂了,助你煉出「攻敵必克」的不壞金身。



      王陽明的理學,

      是融會東方文學與哲學的兩顆明珠,

      它很難,

      很多人在還沒接觸它之前,

      就先因文言、玄學這些標籤敬謝不敏,

      它其實也很簡單,

      其實只想一個概念,從「心」出發。

      若單從文學的角度去看,

      王陽明和徐愛的對答書信,

      隱約可窺見明代盛行的清言體一斑,

      長句短詞,皆幅短旨詠。

      實修實證•一輩子受用無窮的經典──

    ?


     





    錢德洪序——成書之緣

    ?

    上卷

    一、徐愛錄——心即是理

    ◎ 1 徐愛引言

    ◎ 2 親民與新民

    ◎ 3 至善是心之本體

    ◎ 4 求孝道於內

    ◎ 5 此心純乎天理之極

    ◎ 6 知行合一

    ◎ 7 行是知的功夫

    ◎ 8 格物致知,止於至善

    ◎ 9 盡心即是盡性

    ◎ 10 身之主宰便是心

    ◎ 11 去其心之不正

    ◎ 12 知是心之本體

    ◎ 13 「禮」即是「理」

    ◎ 14 天理人欲不並立

    ◎ 15 虛文勝而實行衰

    ◎ 16 務本尚實,返樸還淳

    ◎ 17 因時致治

    ◎ 18 事即道,道即事

    ◎ 19 孔子刪《詩經》

    ◎ 20 徐愛跋

    二、陸澄錄——格物無動靜之分

    ◎ 1 主一之功

    ◎ 2 念念存天理

    ◎ 3 相下得益,相上遭損

    ◎ 4 人心天理渾然

    ◎ 5 心如明鏡

    ◎ 6 義理無定在,無窮盡

    ◎ 7 人須在事上磨

    ◎ 8 下學與上達

    ◎ 9 唯精唯一

    ◎ 10 知行不分

    ◎ 11 以循理為生

    ◎ 12 三子是有意必

    ◎ 13 志與功

    ◎ 14 心即性,性即理

    ◎ 15 理不容分析

    ◎ 16 反省慎獨

    ◎ 17 性、理關係

    ◎ 18 省察與克治

    ◎ 19 非鬼迷,心自迷

    ◎ 20 定是心之本體

    ◎ 21 孔子正名

    ◎ 22 毀不滅性

    ◎ 23 有是體即有是用

    ◎ 24 陽明與易經

    ◎ 25 存養夜氣

    ◎ 26 動靜無端

    ◎ 27 「道」無所謂上下

    ◎ 28 仁者惻隱心懷

    ◎ 29 權變之道

    ◎ 30 自願原則

    ◎ 31 良工心獨苦

    ◎ 32 「治生說」誤人

    ◎ 33 陽明與道教

    ◎ 34 克制私欲

    ◎ 35 哭則不歌

    ◎ 36 防微杜漸

    ◎ 37 儒家與科技

    ◎ 38 後天修養之功

    ◎ 39 道無精粗

    ◎ 40 私欲如塵土

    ◎ 41 克己功夫

    ◎ 42 道無方體

    ◎ 43 陽明的自然觀

    ◎ 44 隨才成就

    ◎ 45 做學問要有源泉

    ◎ 46 貫通古今

    ◎ 47 心統五官

    ◎ 48 一念發動

    ◎ 49 靜中體悟

    ◎ 50 持其志

    ◎ 51 聖人如天

    ◎ 52 理在心性中

    ◎ 53 已發與未發

    ◎ 54 顏子沒而聖學亡

    ◎ 55 現成良知

    ◎ 56 本體不動

    ◎ 57 主客消融

    ◎ 58 心外無物

    ◎ 59 時時用力

    ◎ 60 「格」為「正」

    ◎ 61 做功夫的目標

    ◎ 62 孝悌為仁之本

    ◎ 63 陽明批評佛教

    三、薛侃錄——一以貫之

    ◎ 1 心之神明

    ◎ 2 不假外求

    ◎ 3 不能「只管求」

    ◎ 4 王朱異同

    ◎ 5 純乎天理方是聖

    ◎ 6 朱子之悔

    ◎ 7 侃去花間草

    ◎ 8 為學頭腦

    ◎ 9 志向真切

    ◎ 10 主宰常定

    ◎ 11 不務空名

    ◎ 12 以改之為貴

    ◎ 13 道德實踐

    ◎ 14 體用一源

    ◎ 15 不肯移

    ◎ 16 善用俱是

    ◎ 17 主體性覺醒

    ◎ 18 體未立,用安從生

    ◎ 19 在心地上用功

    ◎ 20 立志貴專一

    ◎ 21 無所偏頗

    ◎ 22 居敬窮理

    ◎ 23 知是理之靈處

    ◎ 24 本體無一物

    ◎ 25 戒懼慎獨

    ◎ 26 尊孟貶荀

    ◎ 27 保全真己

    ◎ 28 貴目賤心

    ◎ 29 蕭惠好仙、釋

    ◎ 30 真知即是行

    ◎ 31 死生之道

    ◎ 32 性、道、教

    ◎ 33 解偏救弊

    ◎ 34 功夫是恢復明德

    ?

    中卷

    一、答人論學書——知行合一

    ◎ 1 特倡誠意

    ◎ 2 與空虛頓悟之說相反

    ◎ 3 功夫次第

    ◎ 4 知行合一的理論基礎

    ◎ 5 陽明的進學路線

    ◎ 6 合心與理為一

    ◎ 7 學、問、思、辨、行

    ◎ 8 格物致知說之意旨

    ◎ 9 誠意、致知、格物

    ◎ 10 道之大端易於明白

    ◎ 11 知行合一之功

    ◎ 12 拔本塞源之論

    二、答周道通書——在事上磨煉

    ◎ 1 心意之所向

    ◎ 2 何思何慮

    ◎ 3 聖人氣象

    ◎ 4 能實致其良知

    ◎ 5 格物是致知功夫

    ◎ 6 身體實踐

    ◎ 7 性氣一體

    三、答陸原靜書——良知學說

    ◎ 1 妄心與照心

    ◎ 2 良知無起處

    ◎ 3 精、一、理、氣

    ◎ 4 元神、元氣、元精

    ◎ 5 良知即是未發之中

    ◎ 6 理無動者

    ◎ 7 未發與已發

    ◎ 8 良知的情感因素

    ◎ 9 戒慎恐懼為良知

    ◎ 10 照心妄心

    ◎ 11 去欲存理

    ◎ 12 儒佛之辯

    ◎ 13 去此病自無此疑

    ◎ 14 明則誠矣

    ◎ 15 良知即是道

    ◎ 16 樂是心之本體

    ◎ 17 無所住處

    ◎ 18 錢德洪跋

    四、答歐陽崇一——萬物皆備於我心

    ◎ 1 良知與見聞

    ◎ 2 在良知上體認

    ◎ 3 素其位而行

    ◎ 4 先知先覺

    五、答羅整庵少宰書——正心誠意

    ◎ 1 實有諸己

    ◎ 2 古本之復

    ◎ 3 不可不辨

    ◎ 4 公道、公學

    ◎ 5 不敢縷縷

    六、答聶文蔚——人即天地之心

    ◎ 1 聖人之治天下

    ◎ 2 良知之學不明

    ◎ 3 思以此救之

    ◎ 4 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 5 彷徨四顧

    ◎ 6 伏枕草草

    ◎ 7 全在「必有事焉」上用

    ◎ 8 必有事就是致良知

    ◎ 9 天地間只有此性

    ◎ 10 本體即是良知

    ◎ 11 孝為人的良知本性

    ◎ 12 良知乃無「執」之大知

    ◎ 13 「盡心」三節

    ◎ 14 至當歸一

    七、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貴在引導

    八、教約——神而明之

    ?

    下卷

    一、陳九川錄——戒慎恐懼在心念

    ◎ 1 破數年之疑

    ◎ 2 格物猶造道

    ◎ 3 無欲故靜

    ◎ 4 雖聞見而不流

    ◎ 5 在事上磨煉做功夫

    ◎ 6 合內外

    ◎ 7 只是粗些

    ◎ 8 理障說

    ◎ 9 人胸中各有個聖人

    ◎ 10 功夫愈久,愈覺不同

    ◎ 11 人人自有

    ◎ 12 委曲謙下

    ◎ 13 只要解心

    ◎ 14 事上為學

    ◎ 15 有詩別先生

    ◎ 16 傷食之病

    ◎ 17 學知與生知

    二、黃直錄——陽明四句教

    ◎ 1 學存此天理

    ◎ 2 學思非兩事

    ◎ 3 四句教

    ◎ 4 陽明格竹

    ◎ 5 童子格物

    ◎ 6 強調「合一」

    ◎ 7 知覺便是心

    ◎ 8 格物即慎獨戒懼

    ◎ 9 尊德性

    ◎ 10 致廣大

    ◎ 11 見性

    ◎ 12 聲色貨利之交

    ◎ 13 實去用功

    ◎ 14 後天的感應

    ◎ 15 超越見聞

    ◎ 16 致良知是必有事的功夫

    ◎ 17 一摑一掌血

    ◎ 18 何足為恃

    ◎ 19 立命功夫

    ◎ 20 性相近即性善

    ◎ 21 著不得一念留滯

    ◎ 22 靈明

    ◎ 23 嚴灘之辯

    ◎ 24 不擇衰朽

    ◎ 25 無我自能謙

    ◎ 26 唯變所適

    ◎ 27 故曰非助

    ◎ 28 國裳請題字

    ◎ 29 見在良知

    ◎ 30 聖賢非無功業氣節

    ◎ 31 隨人分限所及

    ◎ 32 一念發動就是行

    ◎ 33 聖人本體明白

    ◎ 34 善惡只是一物

    ◎ 35 誠意之極

    ◎ 36 分上事

    ◎ 37 動靜只是一個

    ◎ 38 矜持太過終是弊

    ◎ 39 作文作詩

    ◎ 40 是無輕重也

    ◎ 41 此心廓然

    ◎ 42 佛氏不著相

    三、黃修易錄——生之謂性

    ◎ 1 既去惡念,便是善念

    ◎ 2 良知存久

    ◎ 3 無根之樹

    ◎ 4 調習此心

    ◎ 5 不為心累

    ◎ 6 氣亦性,性亦氣 /

    ◎ 7 隨人譭謗,隨人欺慢 /

    ◎ 8 天植靈根 /

    ◎ 9 與人為善 /

    ◎ 10? 卜筮是理 /

    四、黃省曾錄——良知是造化的精靈

    ◎ 1 義即是良知 /

    ◎ 2 思無邪 /

    ◎ 3 道心人心 /

    ◎ 4 因人施教 /

    ◎ 5 自家本體 /

    ◎ 6 看穿生死 /

    ◎ 7 譭謗自外來的 /

    ◎ 8 不厭外物 /

    ◎ 9 因人而異 /

    ◎ 10 簡化「知識」 /

    ◎ 11 聖人之志 /

    ◎ 12 與物無對 /

    ◎ 13 只是致良知三字無病 /

    ◎ 14 內外兩忘 /

    ◎ 15 道即是教 /

    ◎ 16 人心與天地一體 /

    ◎ 17 順其良知之發用 /

    ◎ 18 養心不離事物 /

    ◎ 19 告子病源 /

    ◎ 20 同此一氣 /

    ◎ 21 心與物同體 /

    ◎ 22 盡性至命之學 /

    ◎ 23 剜肉做瘡 /

    ◎ 24 實落用功便是 /

    ◎ 25 至誠前知 /

    ◎ 26 能處正是良知 /

    ◎ 27 天理即是良知 /

    ◎ 28 重功夫不重效驗 /

    ◎ 29 巧、力非兩事 /

    ◎ 30 是非之心 /

    ◎ 31 日之餘光未盡處 /

    ◎ 32 七情與良知 /

    ◎ 33 知行即是功夫 /

    ◎ 34 本體未嘗有動 /

    ◎ 35 不妨有異處 /

    ◎ 36 父子訟獄 /

    ◎ 37 其心只空空而已 /

    ◎ 38 自家經過 /

    ◎ 39 元聲只在心上求 /

    ◎ 40 自家解化 /

    ◎ 41 在心上用功 /

    ◎ 42 善與人同 /

    ◎ 43 良知妙用處 /

    ◎ 44 無未發已發 /

    ◎ 45 圓融的人性論 /

    ◎ 46 不為氣所亂 /

    ◎ 47 狂者的胸次 /

    ◎ 48 反其言而進之 /

    ◎ 49 須做得個愚夫愚婦 /

    ◎ 50 泰山和平地 /

    ◎ 51 念謙之之深 /

    ◎ 52 天泉證道 /

    五、錢德洪跋——輾轉刊行

    主要參考文獻

    ?





    導讀



    哲學、軍事、思想薈萃,心道不一的王陽明



    蘇子?�哲學新媒體共同創辦人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在學術思想方面繼承宋代大儒陸九淵,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王陽明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為當時萎靡消沉的社會灌輸了生機與活力。



      曾國藩曾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梁?超說:「日本明治維新,心學,是為用矣。」;余秋雨說:「王陽明獨具謀略,嫻於兵法,是無可置疑的軍事天才。」



      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都從中受益。



      受到如此讚譽的王陽明到底是何許人也?



      明憲宗成化八年,王守仁出身於浙江餘姚一個顯赫的家庭,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 。



      王家的先輩們大都曾經做過官,王守仁父親王華更是狀元,但作為狀元的兒子,王陽明卻是個不安分的學生,他不喜歡在私塾裡坐著,卻喜歡舞槍弄棍、讀兵書,還喜歡問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寫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



      有詩為證:「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



      在先生們看來,這是一首荒謬不經的打油詩。但王華看過之後,叫來了兒子,問了他一個問題:「書房很悶嗎?」



      王陽明點頭後,和父親去了居庸關。



      這首詩,是《蔽月山房》,王陽明時年十二歲。



      而青年時期,王陽明開始從武藝層面躍進到研究兵法戰事,「凡兵家秘書,莫不精究。」不僅如此,他還特別重視把理論應用於實踐,「每遇賓客,嘗聚果核列陣勢為戲」。



      ◎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格竹」。



      當時,文壇普遍流傳朱熹的「格物」之學,凡要追究事物之理,就要遵循朱熹所說的一套。



      王陽明自己深受影響,並真的付諸實踐,早年時與錢德洪一起切磋學問,二人都認為要做成儒家的「聖賢」就得格盡天下之物,這是何等巨大的抱負與力量。



      於是,王陽明親自去「格竹」,竭盡心思早晚想不到竹子的道理,到了第七天,也因勞思而得病,於是慨嘆「聖人」是很難做成的。王陽明後來外放到貴州龍場荒蠻之地,整整三年建立了心學體系,史稱「龍場悟道」。



      他認為天下萬物,其實沒有哪個是可格的。「格物」只能在自己身心上下工夫。其實每個人都能成為聖人,即「滿街都是聖人」,知道這一點,自己就有擔當了,這就是王陽明「致良知」學說的發端。



      這也是他走上聖賢之路的開端,之後才有了創良知之說,為暗室一炬的偉大事跡。



      人稱王陽明是「治學之名儒,治世之能臣」。



      他的故居有一副楹聯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



    序言



    解譯者




      王陽明,原名雲,後改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是中國儒學界的泰斗之一,也是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和心學的集大成者。陽明先生生於公元1472年的一個官宦世家,其遠祖為東晉時期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卒於公元 1529年。因他曾隱居紹興會稽山陽明洞,後又創辦陽明書院,所以世稱陽明先生。後世一般稱他為王陽明,其學說世稱「陽明學」。他死後,明穆宗詔諡文成,故又稱王文成公。王陽明一生頗有成就,他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王陽明生在明朝中葉,當時學術頹敗,階級鬥爭繼續激化,統治集團日益腐朽,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經歷了400年、已經僵化了的程朱理學對此無能為力。王陽明試圖力挽狂瀾,拯救人心,乃發明「身心之學」,倡良知之教,修萬物一體之仁。



      《傳習錄》也就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



      總體而言,《傳習錄》是王陽明的語錄和論學書信集,與孔門的《論語》相似。「傳習」一詞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王陽明的哲學思想,主要反映在他《傳習錄》《大學問》等著作裡,其中以《傳習錄》最為典型,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尤其是他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傳習錄》在形式上打破了程朱理學的理論框架,重新建立了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為基本範疇的心學思想體系,在本體論和方法論上改造和革新了宋明理學,並在內容上強調主體意識和自主精神,反對迷信權威、依傍書本,具有強烈的平民意識,由此還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教育思想。



      為後世一些進步的社會改革家所讚賞和推崇。他的思想衝破了數百年來中國思想界為程朱理學所壟斷的沉悶局面,對明朝後期哲學與文藝方面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一直延續到我國近代並擴展到東亞,後來,其影響又逐漸深入到東南亞諸國、北美洲和歐洲。可見其思想的價值和魅力。



      以東亞為例,在日本,陽明學被一大批幕府末期的思想家所接受,推動了日本的明治維新運動。



      在朝鮮,陽明學也暗中流傳,並影響了不少思想家。在經濟騰飛期的韓國,陽明學被奉為精神的垘本。



      《傳習錄》是在王陽明生前及死後陸續編錄和刊行的,分為上、中、下三卷,包含了王陽明主要哲學體系及基本主張,是研究修習陽明學的基本著作,堪稱王門之聖書,心學之經典。



      雖然陽明學是唯心思想,有其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但在朱學衰頹之際,它倡導「心即是理」、「知行合一」,把儒家的內聖之道發展到了極致,其思想價值是很高的,對後人的啟迪是深廣的。即使到了現代社會,它仍然歷久彌新,閃現著美妙的光芒。這正是經典與眾不同的魅力所在。



      鑒於《傳習錄》語言大多比較晦澀,難以理解,該書在原汁原味地呈現先賢的智慧的基礎上,採用標題式,將徐愛等語錄及七封分書信均分成小節來講解,主題明顯;外加清晰流暢的譯文,精闢的解讀,讓讀者翻閱之,頓覺愛不釋手。衷心希望此書能夠使讀者朋友在品讀國學博大精深的同時,能夠讀透經典,開啟智慧,指導生活。





    ?




    其 他 著 作
    1. 王陽明,傳習錄大全集:知行合一的心學
    2. 知行合一的心學:《傳習錄》,從自我到國家、從軟實力到硬實力的全方位強大手冊
    3. 借古鑑今開啟智慧:傳習錄全鑑、資治通鑑(2冊一套)
    4. 窮得只剩下錢(1)(書+CD增訂版)(精裝)
    5. 傳習錄(一函四冊)
    6. 傳習錄白話本
    7. 傳習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