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文明的驛站:從底比斯到紐約,跟隨重量級文史學者的深度導覽,造訪歷史上70座偉大城市

文明的驛站:從底比斯到紐約,跟隨重量級文史學者的深度導覽,造訪歷史上70座偉大城市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55579
張毅瑄
聯經出版公司
2020年7月22日
160.00  元
HK$ 136  






ISBN:9789570855579
  • 叢書系列:歷史大講堂
  • 規格:平裝 / 480頁 / 14.8 x 21 x 3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歷史大講堂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 其他












    巴比倫、耶路撒冷、羅馬、撒馬爾罕、君士坦丁堡、巴黎、上海、聖保羅……

    偉大城市無論已然傾頹或永垂不朽,在歷史上都有一席之地

    ?

    跟隨重量級文史學者的導覽,深入考據、旁徵博引

    從兩河流域的古城到現代超級都會

    造訪一座座古今中外的偉大城市

    ?

      城市是人類文明最具體而微的呈現,建築、藝術、宗教、政治、軍事、水利、經濟、娛樂……,人類生活的種種樣貌,無不留存於城市的紀錄與遺跡之中。

    ?

      本書以時間為軸,開展宏大翔實的世界史繪卷,細數從上古以至現代,在時光長河之中曾經光輝燦爛,而後歸於沉寂或不斷獲得新生,更甚者發展變革快得令人難以想像的諸多城市,那些我們知與不知的大小事:

    ?

      ◆烏魯克──歷史上第一座城市,它比雅典的誕生還早了三千多年,現已淹沒在伊拉克的滾滾黃沙之下。

      ◆長安──如果要生在七世紀,首抽最幸運的便是降生於當時的世界第一大城。

      ◆巴格達──籠罩著天方夜譚的神祕色彩,且聽雪赫拉莎德王妃娓娓道來一千零一則天馬行空、引人入勝的故事。

      ◆京都──以大唐盛世為藍本的平安京,貴族嚮往的精緻文化與民間浮世的享樂追求,在這片土地上並存,也催生世上第一本長篇寫實小說《源氏物語》。

      ◆倫敦──十七世紀的倫敦人口爆炸、骯髒擁擠又混亂。說了你也不信,在莎士比亞可容納三千多人的環球劇院中,竟沒有半間廁所。

      ◆華盛頓特區──特區中的立法機關、行政組織與街道的安排,是美國國父華盛頓心中「完美民主制度」的具現化。

      ◆東京──晴空塔直入雲霄,淺草寺香火繚繞,不斷快速改變又新舊並存的新世紀中心。

    ?

      集結史料、考古研究等多方資訊,周密還原當時的自然環境、時空背景,時空與地域之間的交互影響,在看似龐雜的歷史洪流之中逐漸清晰浮現。歷史上的偉大城市,無論已然傾頹或永垂不朽,皆在本書中細膩而立體地再次復生。

    ?

    本書特色

    ?

      ★依年代由古至今,精選70個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有著關鍵地位的城市,充分考據,將飽含知識的內容濃縮成簡潔有力的文字,搭配50餘張彩色圖片,並以地圖標示出城市位址。



      ★透過書中文字與圖片,鮮明的城市意象躍然紙上,令人迫不及待想親身造訪這些美麗又蘊藏豐富內涵的城市,但書中生動的描寫又彷彿已經置身其中。讓人很想出門、卻也讓人不用出門。



      ★由城市的角度出發,從不同的面相閱讀歷史,從中收穫有趣的新知與思想。並以此做為入門磚,繼續在知識之海中探索那一座座令你傾心的城市。



      ★閱讀本書,得以將自己的角色轉化為一位陌生人,重新審視自己居住的城市,看見城市的另一番風貌,發掘只屬於自己的獨特城市故事。

    ?

    各界推薦

    ?

      專文領讀

    ?

      陳韻文(Miss Fotogrape) (攝影師�旅遊作家)

      褚士瑩 (作家�法國哲學諮商教練)

    ?

    感動推薦

    ?

      王盛弘 (作家)

      王儷瑾 (西班牙的中文官方導遊)

      印度尤 (「YaoIndia就是要印度」共同創辦人)

      寒 波 (演化人類學「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版主)

    ?

    各界好評

    ?

      以歷史為經,人物為緯,自上古時期到現代社會,講述一個又一個的城市故事。與看不見的城市不同的,這七十個城市都是真實存在過的,無論湮滅或輝煌,它們豎立於地表時,皆是當代所有城市之王,是最偉大的文明樞紐。當我們讀取故事時,便如投入歷史中穿梭行走,看見這些城市的形色面貌,並且視線鮮明,真實無比。──陳韻文(Miss Fotogrape)(攝影師�旅遊作家)

    ?

      要誘發哲學,就必須進行哲思。要認識一座城市,就必須穿越時空去旅行。到有著偉大歷史的城市去當一個陌生人,讓我們習慣熱愛、渴望和產生原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褚士瑩(作家�法國哲學諮商教練)

    ?

      一場盛會……精彩的作者陣容,以及絕妙的插圖。──《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

      城市的歷史即文明的歷史,我們很難得能見到如此清晰、簡明、易於理解且富於娛樂性的歷史故事。──《藝術之書》(The Art Book)

    ?

      在如此迷人的主題上,我們不能再奢求更多了。──《旅遊者雜誌》(Conde Nast Traveler)


     






    推薦序 | 看的見的城市──陳韻文





    推薦序(節錄)



    看得見的城市

    陳韻文(攝影師�旅遊作家)

    ?

      義大利小說家卡爾維諾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看不見的城市》,以實際存在於歷史舞台中的馬可波羅與忽必烈間的交互對話,虛構了對城市的見聞遊歷。書中有十一個主題,分別敘述城市的各種迷幻面貌。忽必烈是當時領土最廣袤的帝王,他擁有無數座城,但仍渴望著一個真正完美的、無瑕疵的城市,這座城市將集結所有不完美城市的優點,是統治者理想的實踐,是所有城市的典範。然而,它從未存在,僅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的鄉愁鏡像。

    ?

      《文明的驛站》以歷史為經,人物為緯,自上古時期到現代社會,講述一個又一個的城市故事。與看不見的城市不同的,這七十個城市都是真實存在過的,無論湮滅或輝煌,它們豎立於地表時,皆是當代所有城市之王,是最偉大的文明樞紐。當我們讀取故事時,便如投入歷史中穿梭行走,看見這些城市的形色面貌,並且視線鮮明,真實無比。

    ?

      城市,是人類的載體;歷史上那些偉大的城市,或許面貌全非,或許不再復見,但當投入這些城市的故事裡頭,即能使它們於記憶中再度璀璨。而我們這些如忽必烈般盛滿記憶的城市人,便能在所到之地,共同創出一個個偉大的城市。

    ?

    推薦序(節錄)

    ?

    城市的陌生人

    褚士瑩(作家�法國哲學諮商教練)

    ?

      中古世界的巴黎,跟現代的巴黎,是同一個城市嗎?

      這可以是一個歷史問題,但對我來說,更是一個有趣的哲學問題。

    ?

      因為這就像西元1世紀的時候普魯塔克提出「忒修斯之船」有關身份更替的問題:如果有一艘因為不間斷的維修和替換部件,而可以在海上航行幾百年的船,每次只要一塊木板腐爛了,就會被替換掉,直到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最開始的那些了。



      問題是,如果忒修斯的船上的木頭被逐漸替換,直到所有的木頭都不是原來的木頭,最終產生的這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或已經變成了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來的船,那麼在哪一個時間點,才不再是原來的船了?



      一座城市也是如此。我長年住在巴黎瑪黑區的好朋友Ken,總是抱怨今日的瑪黑區,不是他剛來到巴黎時的瑪黑區了。但誰決定瑪黑區什麼時候再也不是瑪黑區的?中古世界的巴黎,是什麼時候開始變成現代的巴黎的?上古世界的羅馬,跟文藝復興時期的羅馬,是同一座城市嗎?如今生活在開羅的埃及人,真的是西元1000年時埃及人的後代嗎?現代的倫敦,可不可以是十六世紀那個倫敦的「忒修斯之船」?

    ?

      我在讀著英國歷史學家約翰.朱里斯.諾維奇(John Julius Norwich)編纂的《文明的驛站》(The Great Cities in History)裡收錄的七十座城市,書裡按照不同的時代,將城市按照上古世界、西元第一千紀、中古世界、近代世界、現代世界區分,但是羅馬、巴黎跟倫敦,都出現了不只一次,讓我不禁停下閱讀,思考倒底在歷史學家的心目中,它們是同一座城市,或只是正巧出現在不同的時代中,同樣的地理位置的同名城市?

    ?

      同一座城市透過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城市透過不同的空間,帶來各式各樣的熟悉感、以及陌生感。同一座城市,卻可以因為時間變得如此不同,而不同的城市,卻又可以因為連鎖咖啡館、國際貿易的串連,變得如此類似。

    ?

      而微不足道的我們,我們的祖先,我們的後代,則在時間的洪流當中,透過旅行,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個角色叫做城市的「陌生人」。

    ?

      或許這解釋了從小到現在,我對旅行無法澆熄的熱情,旅行者的角色是到不同的城市,扮演「外國人」的角色,就像柏拉圖在他晚期對話中那個沒有名字的雅典「陌生人」。在旅行中,我努力善用「陌生人」的概念,當自己的陌生人,也當別人的陌生人,讓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角度,都因此變得更加立體。

    ?

      然後我回頭,試圖看懂自己故鄉的城市:當我覺得別人應該要關注我、同意我的時候,我從「陌生人」的角度注視過自己了嗎?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