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墨子》一書是記載墨翟言論和墨家學派思想的總集,主要宣導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等主張,基本反映了廣大勞動階層的呼聲。全書思想內容非常豐富,有政治思想、倫理思想、哲學思想、邏輯思想和軍事思想等,其中邏輯思想尤為突出,堪稱先秦邏輯思想史的奠基作。《墨子》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學術地位。
《墨子》一書的作者墨子(約前468∼前376年),名翟,春秋時期魯國人,相傳做過宋國大夫,曾到過楚、衛、齊等國。相傳墨子早年受孔子的儒家教育,後棄儒學而開創與儒學相對獨立的墨家學派。
綜觀墨子一生的活動,可以發現其精力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廣收弟子,積極宣傳自己的學說;二是不遺餘力地反對兼併戰爭。為宣傳自己的主張,墨子廣收門徒,親信弟子達數百人,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
墨子死後,墨家分為相裡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其弟子根據墨子生平事蹟史料,收集其言論語錄,完成了《墨子》一書並流傳於世。
《墨子》一書,原有71篇,現存53篇。《墨子》一書的主要內容包括兼愛、非攻、天志、尚同、尚賢、節用、節葬、非樂、非命、軍事等,大致可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記載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稱作墨辯或墨經,著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內容,反映了後期墨家的思想。
《墨子》一書,由於年代久遠、傳抄錯漏等原因,早已殘缺不全。今本《墨子》為漢代劉向所校定,收錄於《別錄》中,劉歆的《七略》與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均據此收錄。晉惠帝時,魯勝曾作《墨辯注》,可惜早已失傳,現僅存其《敘》。清以前以明嘉靖唐堯臣刻本為善本。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墨子》研究興起,陸續湧現出許多注釋或闡發墨學的著作,有清畢沅的《墨子注》、孫詒讓的《墨子閒詁》,近人吳毓江的《墨子校注》、梁啟超的《墨子學案》、陳柱的《墨學十論》、方授楚的《墨學源流》等問世。
本書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再次加以精校精注精解。由於旨在普及,同時也限於篇幅,對於一些原篇錯漏較多、佶屈聱牙之文未作收錄。由於參校之文較多,不敢掠大家之美,在此一併致謝,並懇請不吝指正。作的良師益友。
?
解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