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台東馬蘭阿美族人,書名和副題,已表達作者的觀點-認同部族,繼而從部落觀點,探討原住民生存的各項議題。 部分章節「土地誌」、「苦戀」,可以看到作者從對原住民生存的記錄、情感等角度,回顧現實政策,內容充滿 ...更多
作者自認是「原化」漢人,以人類學的思考,經由歷史研究及觀察,記述秀姑巒溪出海口地區阿美族人的言說方式、日常生活情境、飲食慣習、儀式行為等。這是文化深層的觀察。 共分四章,從歷史的書寫、敘述的歷史、「被展演的 ...更多
作者是福建師範大學音樂學專業的博士,長期研究阿美族祭儀的意涵,對於祭儀的樂、舞有深入的觀察,無論從音律或舞蹈隊形,都能從中觀察到屬於阿美族特有的文化和精神意涵。 本書對於阿美族祭儀所衍伸的治病、召靈,甚至儀 ...更多
由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施正鋒院長主編的本書,以「原住民族研究」為主題,從族群研究為起點,普遍探討原住民族,續及台灣的族群研究,乃至美國、加拿大、澳洲和紐西蘭,乃至於中國的少數民族,並以台灣原住民族的研究,論及資料庫分析,而形成非常有次序 ...更多
14、15世紀,歐洲人開始來到北美的東海岸墾殖和取得動物毛皮,法國男人則先到現今加拿大最東北角的拉布拉多一帶,與當地的原住民女子生下混血子女,其外表和面貌其實與原住民不同,這些人被稱為梅蒂人(Metis),而形成了特殊性。 < ...更多
加禮宛戰役,發生時間1878年,地點在花蓮縣新城鄉與花蓮市,參與者有噶瑪蘭族與撒奇萊雅族,至今這些英雄已在荒野中被遺忘了130餘年。 1800年的宜蘭,由於清國的武力威脅,宜蘭噶瑪蘭族從抵抗入侵到漢民族快速 ...更多
台灣具有平埔淵源之人,據估計超過八成,因此,對於平埔族的認同與理解,感情層面上也有尋根的意義。 九○年代「平埔學」曾蔚為風潮,惟後來漸趨消寂,本書出版,在本土研究上意義深遠,作者為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 ...更多
台灣是個多文化及多民族國家,國家整體的穩定與發展少不了原住民族的發展。這本書即是蒐錄我在這幾年來撰寫有關原住民族議題的部分論述性文章的選集。文章主旨多從原住民局內人的觀點,批判性探討當今原住民族的處境、人權、自治及發展議題,並提出民族重建 ...更多
相對於「機會平等」,「機會剝奪」則充滿著階級、性別、種族、宗教、文化等等不公平歧視的結果。本書從工作平權的角度著眼,探討國外如何從政策實踐去落實該項議題,並論及原住民在工作平權的價值下,是否能夠得到充分的權利保障。 ...更多
「原住民族作為台灣的原點,原住民族權也應該是台灣憲政的原點。」
...更多
共收錄8篇文章, ...更多
「我是誰?」透過這種自我認識和自我認同,才能找到生存價值和奮鬥力量! 本書彙集「賽德克正名運動」多篇文章,具體彰顯出一個民族為了知道「我是誰?」 ...更多
「原住民族作為台灣的原點, 原住民族權也應該是台灣憲政的原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