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從1993年成為石油進口國之後,石油消費量迄今已經位居世界第二,為確保原油供應穩定,中國積極開展石油交易、外交結盟、軍售及貿易合作並進的政策,從西伯利亞到非洲、從中東到亞太,中國的經濟及軍事實力已構成歐美國家掌控地緣優勢巨大的挑戰。東海 ...更多
本書從日本對外政策的歷史經驗與廣島的軍事角色為主軸,時間涵蓋明治至昭和天皇時期,共劃分為三個部分,包括明治天皇的軍事改革、尊王倒幕及明治天皇的軍事成就;第二個部分集中在日本內部有關國家路線的爭辯,第二次中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政府有關 ...更多
本書是探討中共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的學術著作,從理論與實踐的角度探討問題。本書主軸有兩大面向,一是分析中共外交政策的基本研究方法,及當前國內外中共外交研究概況,同時探討後鄧時期中共外交政策的轉變及實踐情形,分析中共國際傳播策略應用,並論證中共十 ...更多
本書是由意識形態與路線政策之間的作用與關聯性來看待中共黨史的發展,企圖通過兩者之間的辯證互動來解釋/詮釋中共黨史中有關領導人權力鞏固、移轉以及繼承方面的問題,分別解析由毛澤東、鄧小平、到江澤民以及胡錦濤這四代領導人如何建構自身的意識形態以及定 ...更多
本書由反思與重構全球化下本體論、知識論與方法論的角度下手,分析在全球化下應當如何看待人類處境與時代發展的問題。同時結合後殖民論述,探討在全球化架構下,後殖民論述的實際應用與應識面對的幾個論述上的盲點,包括思想文化的互動雜交,企業管理的多元模式 ...更多
本書的重點在說明印度、巴基斯坦兩國對喀什米爾之爭的原因和經過,分析美國自冷戰時期以來對印、巴兩國政策的目的和演變,指出美國常隨其全球戰略的變動而調整對印、巴兩國的政策,但始終面臨下列的難題:既需要重視印度,又不能忽視巴基斯坦;既無力化解喀什米 ...更多
資訊科技的發展與資本主義的全球化擴散,構成了對傳統世界圖象的顛覆與改變,這種改變並且蔓延到二十一世紀,本書即是藉由探討與分析這種影響,並且將之擴大到對全球互動體系的觀察。從資訊科技和資本主義對人的制約,到世界圖象的建構、發展與解構,本書由不同 ...更多
本書以一種全新的視野來審視新時代下的兩岸關係。在資訊化、全球化時代,我們不能再局限於用傳統的思維模式來看待台灣與中國,必須要用一種辯證式的、具前瞻性的眼光來看待兩岸的未來,才能突破現階段兩岸之間的僵局,從兩為兩岸關係找到一個新的發展發向。 ...更多
本書撰寫的動機係基於「說明」與「釐清」陳水扁大陸政策的必要。在書中一開始,除了簡短的大陸政策歷史回顧之外,最重要的便是解析陳水扁的三篇談話稿──即五二○演說、元旦賀詞以及「新五不政策」。接著再設法找出其大陸政策真正的實質內涵,那就是陳水扁在選 ...更多
本書為描述美國的全球戰略和世界地位提供了一個思維框架,深入刻劃了冷戰後美國社會發展的特點,並由此出發探討了全球化時代唯一超級大國的經濟擴張、軍事戰略和人權外交,對美國對華政策和中美關係的今後走向也進行了深入思考。
本書以各種社會網為焦點,考察海峽兩岸三地的經濟生活,不但開啟了經濟社會學知識在本土使用的先河,更對於華人在地社會各種經濟活動的瞭解,提供了極有價 值的經驗分析。讀者若企求一本能從社會學取向,瞭解當下華人經濟活動的專著,本書是絕佳的選擇。透過作 ...更多
本書承蒙許歷農、謝啟大等政要特別推薦這本好書。
鄭浪平〈一九九五閏八月〉所提出的問題,在本書中終於掀開它的謎底,他的絕地大反攻終將引爆兩岸大未來的論戰!
假如台灣人不能勇敢的為自己決定歷史,那麼歷史將無情的替台灣人決定命運,假 ...更多
從冷戰、後冷戰、邁向二十一世紀三個時間序列,探討美國對中國政策中心思維的變與不變,並論及美國與兩岸三角關係的演變,是一本從宏觀思維面論述此一主題的專著。
本書的主要目的在探討後冷戰時期美國對東亞國家的政策、該政策顯示的持續及改變,及導致持續和改變的因素。本書採取歷史分析法、文件分析法及比較分析法,就美國官方文件、媒體報導及美國具體行為,由美國的戰略切入,分析並說明美國對東亞各國的政策,並參考冷 ...更多
1978年以來,中共持續的經濟改革,造成了中國大陸社會空前的劇變。這種變化反映在文化層面,在人們之「整體生活方式」上,其表徵為何?有何具體後果?其意義又如何?……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本書分別從統治之意識形態的轉變,民間「關係本位」文化、流行文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