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思光教授於二零零零年秋季回到香港中文大學擔任哲學系訪問教授,並主講「文化哲學」一課。本書根據勞教授講授該課之堂上錄音整理而成,處理的課題包括文化哲學與文化批判的區分、文化哲學之定位問題、文化哲學基本概念之解析、近代文化理論主要模型之展示,並 ...更多
康德哲學由於意義深遠,二百年來,一直是西方的顯學。自西學東漸,國人對康德哲學鑽研者,亦不乏名家。其中王國維或屬最早,其後的張東蓀,每語及康德,亦見不凡功力。再而有張頤、鄭昕等成為國人習知的康德學者。而當代新儒學如唐君毅、牟宗三等前賢,對康德亦 ...更多
本書收錄了勞思光先生自一九五六年至二千年間論及許懷惻(Albert Schweitzer,一般譯作史懷哲)、胡適、張君勱、唐君毅、李璜、錢穆、牟宗三等七位人物的文章和書簡,寫作年代覆蓋幾近半個世紀,論列的人物各有特色。貫穿在這些年代和題材看似 ...更多
在本書中,勞思光先生以其獨創的「基源問題研究法」,對西方哲學、中國哲學和印度哲學這三大哲學系統,依於各自之理論特性及文化精神取向,區分為世界哲學之三支,並對西方哲學自古希臘至中古時期的主要哲學問題之起源及發展,作出清晰而扼要的說明,乃先生早年 ...更多
本書收錄了勞思光先生由一九六○年代中至九七年香港回歸的三十多年間,發表在香港刊物上有關香港、台灣、中國大陸以至世界局勢的時論文章共三十餘篇。勞先生運用其哲學家的清晰頭腦以及對時代的敏銳洞察力,對當代中國一些重大的社會政治事件提供了深入的分析和 ...更多
《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同列為四書,一向被視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更綜合歷代各家註疏,重新編訂,是為後世所稱之《四書集註》。勞思光先生於一九六四年出版之《大學譯註》與《中庸譯註》,不僅是為方便慣用語體文的讀者所作之翻譯與解釋,更重 ...更多
中國人為中國找尋出路已經將近一個半世紀。自清代同治(1862—1874)以來,便有追求國家富強的「洋務運動」,然後三翻九轉,各種口號此起彼落,許多文化和社會革新運動都在中國出現;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共號召的「現代化運動」為止,似乎又回到最初 ...更多
《歷史之懲罰》原是勞思光先生於一九六二年間在《祖國》周刊發表的一系列政論文章,書稿曾於一九七一年輯印成冊。勞先生以哲學家嚴謹思辯的頭腦和知識份子關切人類苦難的深情,對當代中國的危機以至整個人類文明面對的困局,作出系統的分析和深刻的反省。他指出 ...更多
《中國文化要義新編》為《思光學術論著新編》之第一種,以析論中國文化為課題。勞教授論述各種影響中國文化活動的價值觀念,從而展示中國文化精神的特性;並透過對此文化精神的掌握,來說明中國歷史中出現的生活態度、制度、習俗等現象的文化意義。勞教授於描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