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國家考試作文 得分技巧及寫作要領(第七版):隨書附贈:歷屆國家考試公文試題分類(90年-108年)、歷屆國家考試作文試題分類(82年-87年)的QR CODE。

國家考試作文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220792
李智平
五南
2020年9月25日
193.00  元
HK$ 183.35  






ISBN:9789865220792
  • 規格:平裝 / 528頁 / 17 x 23 x 2.6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七版
  • 出版地:台灣


  • 考試用書 > 公務人員考試 > 共同科目 > 國文











      本書不同於坊間的作文參考書,而是針對學習者最欠缺的寫作方法與寫作材料,做為重點訴求,將經典中的文史知識作系統而深入的介紹,之後才教導如何運用這些文史資料作出一篇有結構、有系統、又有內涵的好文章。──東吳大學中文系羅麗容教授



      不特寫字宜摹仿古人間架,即作文亦宜摹仿古人間架。──曾國藩

      學習,從摹仿開始,但不是抄襲。



      隨書附贈:

      歷屆國家考試公文試題分類(90年-108年)

      歷屆國家考試作文試題分類(82年-87年)



      寫作真的難嗎?不諱言說:「難」。難在缺乏概念,沒有準備。本書藉由「國家考試的作文」提出寫作概念、提供準備材料的方法,化簡御繁。

      國家考試的作文,動輒占國文考科六十到一百分。若在「專業科目」得分差距不大的情況下,作文分數是足以撼動金榜題名的關鍵。



    本書特色



      本書共分4大群組,15種類型。



      4大群組:人修養與知識提升、處世態度與社會教化、感物生情與情景交融、經驗分享與學以致用等。



      15種類型:生哲理、品德修養、讀書學習、理想立志、待人處世、安邦治國、公權人權、徵拔人才、工作休閒、環境教化、時空記敘、感情抒發、經驗分享、專業知能、綜合融通等。



      每一類型下又包括幾個體例:

      1.話說類型:為各類型題目的「題解」,界定該類型題旨範疇,並分析不同小類及解題方法。

      2.名言典故集錦:除「經驗分享類」外,依時代先後舉列30條名言、典故,總計420條。取材自經史子集各部以及經典性文言文。

      3.考古大觀園:根據考選部民國82年到108年公布的國文考科作文,將20年考題按出題年分順序編排,使讀者熟稔各種考題出題模式與變化。

      4.追蹤執行力:這是融會考題後的總提問,以條理化的落實各類題型。

      5.奇文共賞與評析討論:

      (1)每類型下選錄一至兩篇「奇文共賞」,共26篇。每篇1200-1400字,是國家考試寫作的最大極限。

      (2)每篇文章後附有「評析討論」。先舉列「結構分析」,再以「總講評」舉列該文特點。希望能提供新思考、寫作面向,且能理解閱卷者的批閱重點,增進自我實力。

      (3)每類型文章後,附「錦囊」(即寫作要領)呼應各篇佳文。全書共15個錦囊。



      隨書附贈:歷屆國家考試公文試題分類(90年-108年)、歷屆國家考試作文試題分類(82年-87年)的QR CODE。

    ?


     





    推薦序: 蟲文鳥篆應有價,不信文風喚不回



    一種值得推薦的作文教學法�羅麗容

    寫在書前

    再版序

    改編版序

    第七版序



    全書大綱



    PART 1 個人修養與知識提升

    第一章 人生哲理類

    第一節 話說類型

    第二節 名言典故集錦

    第三節 考古大觀園

    第四節 追蹤執行力

    第五節 奇文共賞與評析討論

    一、奇文共賞(一)

    二、評析討論(一)

    三、奇文共賞(二)

    四、評析討論(二)

    五、第一錦囊:三種基本的「論述結構」

    第二章 品德修養類

    第一節 話說類型

    第二節 名言典故集錦

    第三節 考古大觀園

    第四節 追蹤執行力

    第五節 奇文共賞與評析討論

    一、奇文共賞(一)

    二、評析討論(一)

    三、奇文共賞(二)

    四、評析討論(二)

    五、第二錦囊:論兩造關係的「雙軌題」

    第三章 讀書學習類

    第一節 話說類型

    第二節 名言典故集錦

    第三節 考古大觀園

    第四節 追蹤執行力

    第五節 奇文共賞與評析討論

    一、奇文共賞(一)

    二、評析討論(一)

    三、奇文共賞(二)

    四、評析討論(二)

    五、第三錦囊:需拓延增量的「單軌題」

    第四章 理想立志類

    第一節 話說類型

    第二節 名言典故集錦

    第三節 考古大觀園

    第四節 追蹤執行力

    第五節 奇文共賞與評析討論

    一、奇文共賞(一)

    二、評析討論(一)

    三、奇文共賞(二)

    四、評析討論(二)

    五、第四錦囊:「議題時事例」與「學理例」



    PART 2 處世態度與社會教化

    第五章 待人處世類

    第一節 話說類型

    第二節 名言典故集錦

    第三節 考古大觀園

    第四節 追蹤執行力

    第五節 奇文共賞與評析討論

    一、奇文共賞(一)

    二、評析討論(一)

    三、奇文共賞(二)

    四、評析討論(二)

    五、第五錦囊:需凝練聚焦的「多軌題」(一)

    第六章 安邦治國類

    第一節 話說類型

    第二節 名言典故集錦

    第三節 考古大觀園

    第四節 追蹤執行力

    第五節 奇文共賞與評析討論

    一、奇文共賞(一)

    二、評析討論(一)

    三、奇文共賞(二)

    四、評析討論(二)

    五、第六錦囊:需凝練聚焦的「多軌題」(二)

    第七章 公權人權類

    第一節 話說類型

    第二節 名言典故集錦

    第三節 考古大觀園

    第四節 追蹤執行力

    第五節 奇文共賞與評析討論

    一、奇文共賞(一)

    二、評析討論(一)

    三、奇文共賞(二)

    四、評析討論(二)

    五、第七錦囊:前人智慧下的「歷史例」

    第八章 徵拔人才類

    第一節 話說類型

    第二節 名言典故集錦

    第三節 考古大觀園

    第四節 追蹤執行力

    第五節 奇文共賞與評析討論

    一、奇文共賞(一)

    二、評析討論(一)

    三、奇文共賞(二)

    四、評析討論(二)

    五、第八錦囊:縝密思考的「依點論述」

    第九章 工作休閒類

    第一節 話說類型

    第二節 名言典故集錦

    第三節 考古大觀園

    第四節 追蹤執行力

    第五節 奇文共賞與評析討論

    一、奇文共賞(一)

    二、評析討論(一)

    三、奇文共賞(二)

    四、評析討論(二)

    五、第九錦囊:總結與延伸式的「結語」

    第十章 環境教化類

    第一節 話說類型

    第二節 名言典故集錦

    第三節 考古大觀園

    第四節 追蹤執行力

    第五節 奇文共賞與評析討論

    一、奇文共賞(一)

    二、評析討論(一)

    三、奇文共賞(二)

    四、評析討論(二)

    五、第十錦囊:部分否定的「論述態度」



    PART 3 感物生情與情景交融

    第十一章 時空記敘類

    第一節 話說類型

    第二節 名言典故集錦

    第三節 考古大觀園

    第四節 奇文共賞與評析討論

    一、奇文共賞

    二、評析討論

    三、第十一錦囊:引導命題的釋題方法

    第十二章 感情抒發類

    第一節 話說類型

    第二節 名言典故集錦

    第三節 考古大觀園

    第四節 奇文共賞與評析討論

    一、奇文共賞

    二、評析討論

    三、第十二錦囊:毋再勸世勵志唱高調



    PART 4 經驗分享與學以致用

    第十三章 經驗分享類

    第一節 話說類型

    第二節 考古大觀園

    第三節 奇文共賞與評析討論

    一、奇文共賞

    二、評析討論

    三、第十三錦囊:避忌出現的「例證種類」

    第十四章 專業知能類

    第一節 話說類型

    第二節 名言典故集錦

    第三節 考古大觀園

    第四節 追蹤執行力

    第五節 奇文共賞與評析討論

    一、奇文共賞

    二、評析討論

    三、第十四錦囊:論說文如何「引經據典」

    第十五章 綜合融通類

    第一節 話說類型

    第二節 名言典故集錦

    第三節 考古大觀園

    第四節 追蹤執行力

    第五節 奇文共賞與評析討論

    一、奇文共賞(一)

    二、評析討論(一)

    三、奇文共賞(二)

    四、評析討論(二)

    五、第十五錦囊:正向負向的「平行論證」



    附錄二 高級中學「國文」 95、98、101、108課綱之基本文言文選

    附錄三 歷屆國家考試公文試題分類( 90年? 108年)

    附錄一 十五種作文類型之簡明題解

    附錄四 國家考試審題方法分析

    附錄五 專技人員「多元型式作文」寫作方法分析



    ?





    改編版序



      最新版的《國家考試作文????--得分技巧及寫作要領》,我決定增添、修訂一些內容,使整本書更加充實與完備。其中,最重要的是擴充各類型「奇文共賞」範文數量,總數達到26篇,提供更多寫作參考。



      當仔細回顧既往學習階段的寫作教育,大多專主於文學創作,情感多於論理,詞藻情采勝過平鋪直敘,主觀創作大過客觀寫作。所以,一般對寫作的認知,往往停留在記敘文、抒情文,卻不太懂得如何說明分析、與人論辨。



      可是,在步入更高深學習階段的大學殿堂、職場後,我們才赫然發現此時大多數寫作是要有邏輯性、條理性、徵實性的,從前視為理所當然的各種寫作原則、方法,反而踢到鐵板。



      若進一步思考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是大學的國文課?各系所應開設相關的語文應用課程?近幾年,中文系、各大學科系對大學國文應該教導哪些內容,有過不少討論,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爭議難解。



      事實上,這非關對錯,而跟學習進程、時代需求有關。進入高深、專業的知識領域後,本應學習相對應的寫作模式;而社會開始正視邏輯思考對工作的助益時,也會衍生出相和的寫作要求。所以,國家考試的作文,既是國家最高層級的考試,又擬藉此測驗考生的邏輯思考力,以面對將來各類型公務實務與寫作所需,對寫作的規範、要求,必然更嚴格。



      我屢屢教到此類型寫作時,最常遇到學習者提出以下幾個問題:「為何一定要有結構?」「為何不可以用自己的經驗或假設情境來舉例?」「是否要背誦很多名言錦句?」終歸來說,就是為什麼不可隨心所欲,想寫什麼,就寫什麼。這是因為寫作者並不明瞭該類型寫作的幾個特點:「結構分明」、「論證嚴謹」、「文句淺練」所致,以下分別說明。



      首先,任何寫作都有結構,結構可檢視出寫作者的思維邏輯。仔細審視國家考試的題目,大多偏向論說文,而論說寫作有兩個目的:一是如何有條有理的「說明」一件事情;二是櫛比鱗次的「議論」某一議題。若結構不緊密、鬆散,論述便會缺乏脈絡,導致前後邏輯不一,又怎能清楚解說事情,以及與人理性溝通、論辨?



      其次,論說文是著重客觀寫作的文類,例證也定然得客觀,故縱向時空的「歷史例」,平行時空的「議題時事例」,具有專業知識背景的「學理例」,都能一展寫作者知識的深廣度。除非題目特別標明要援引個人經驗,如本書第十三類的「經驗分享類」考題,便是特殊狀況。但別忘了例證目的是證成寫作者的論點,例證可信度愈高,愈能證明論點的可行性。



      復次,一般人很容易混同「名言錦句」、「歷史例證」。以為名言錦句就是歷史例證,其實不然。使用「名言錦句」是希望藉由「熟語」,如:成語、格言以雅化或深化文句。(熟語還包括:慣用語、歇後語、諺語、俗語等,但這些語句多具有「地域性」,普遍性不足,故謹嚴的論說寫作,宜避免使用。)至於「歷史例證」,係以佐證論點,二者不同。只是二者常以同一形式出現,如:名言錦句中帶有歷史例證的特質,或歷史例證源發於某名言錦句,不容易清楚釐清。但可否不用名言錦句?沒問題。論說文平鋪直敘,如同公文寫作的四個原則:簡、淺、明、確,亦可援作論說寫作之用,故名言錦句是充要條件,非必要條件。又可否不用歷史例證?也沒問題。那麼,寫作者就必須使用議題時事例、學理例來填補論證的不足。



      言說至此,實已打破既往強調修辭,著重個人經驗的寫作方法。可是,一旦革新過去寫作經驗後,寫作者的內容幾乎直接被架空,寸草不剩,這是教導、學習此類型寫作最大的挑戰。畢竟,一般對寫作有太多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突然改變,以及被許多新的寫作規範制約,寫作者的確很難在一時之間接受。



      我個人教學也經常面對這樣的挑戰。當一步步解構學習者原本寫作觀念,其縱有獲得新知的喜悅,伴隨而來的,卻是更大的惶恐,因為不知該寫什麼了。所以,想學好寫作,他們得補一些功課,諸如:分析題目類型、理解文章結構、閱讀與吸收歷史文化與時事議題、思索如何解決問題的進程等等。相關學習方法,本書都有提及。儘管學習過程很辛苦,但走過這條路後,學習者會發現自己不只是學寫作,而是學理性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對往後任何事情的思辨、判斷與分析,影響深遠。



      再看到近幾年,社會頗多借鏡其他先進國家大學入學考試之語文、社會、哲學教學的討論,從而思考在是非二元對立的是非題或選擇題外,能否以申論題、情境題、論說寫作等方式,提升與檢測學生的思考與分析能力。又如大學學測自107年度開始,作文獨立於國文考科之外,改單獨測驗,且必須於80分鐘內撰寫知性、感性文章各一篇。其中,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對新型態「知性類文章」提出兩大測驗目標:「(1) 能否正確解讀文字或圖表,適當分析、歸納,具體描述說明。(2)能否針對各種現象提出自己的見解。」皆可知學習理性的、知性的寫作,用簡練字句表達己意,隱然成為新興的學習趨勢。



      可惜此類型寫作總被冠以束縛情性,形式八股之批判,這也不盡公允。不同的文體,有不同寫作規範;不同的寫作目的,亦有其特殊性的要求,豈可等概而論?這非指情性不重要,而是要懂得在不同環境背景下,運用不同的文體來寫作。



      因此,本次的改編,我邀請了幾位優秀的青年才俊來撰寫「奇文共賞」的範文,他們年紀很輕,就有不凡的思考與文筆,未來發展可期。學習寫作過程中,他們不只是學習形式,更以積極好學的精神,廣博的閱讀、吸收各類型知識、訊息、新聞,裁化為寫作之資,與以往偏重於歷史例證的套用,他們更樂於參與世界的脈動。我批閱時,也不再是單向性點評,而是從其文章觀看世界,從不同視野思考各種議題。對為人師者而言,最快樂者,莫過於此師生間的教學相長。



      最後,非常感謝長期合作,協助出版的主編惠娟、責編佳伶,讓本書能夠一而再的再版。臺灣警察專科學校、輔仁大學、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的長官、同事、師長、學友們,也都給了我莫大鼓勵。沒有年輕學子們的相互激盪,啟發,我很難在這條教學路上持續前行。最重要的是我的家人,他們無私的支持,才能讓我實踐人生許多理想。在此一併致上最誠摯的謝意。

    ?
    李智平

    謹識於臺灣警察專科學校萬芳樓110室

    中華民國一零七年三月十一日




    其 他 著 作
    1. 「第一代現代新儒家」馬一浮的「義理學」:在傳統與轉型之間──一個學術史的分析
    2. 【大學寫作課】精進書寫能力2:思辨與論說文寫作篇
    3. 【大學寫作課】精進書寫能力1:遣詞用句掌握文氣篇
    4. 國家考試作文:得分技巧及寫作要領(第六版)(隨書附有歷屆國家考試公文試題分類(90年-106年))
    5. 國家考試作文:得分技巧及寫作要領 (第五版)
    6. 國家考試作文:得分技巧及寫作要領(4版)
    7. 國家考試作文:得分技巧及寫作要領(3版)
    8. 國家考試作文:得分技巧及寫作要領(2版)
    9. 國家考試作文:得分技巧及寫作要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