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成生於宜蘭縣蘇澳鎮農家,父親為第一代墾民,孩提時代的成長經驗對其日後的創作核心影響深遠,廟宇門神、牆堵浮雕和屋脊剪黏等都是觸發他初識藝術的民間故事圖像。他在初中時逐漸展現出繪畫能力,1967年進入國立臺灣專科學校就讀,在學期間接受陳景容、洪瑞麟、廖繼春等著名畫家的指導,不斷精進繪畫能力,也因與陳景容老師同住,耳濡目染下磨練出深厚的素描底蘊。
黃玉成從專科學校畢業後便回家鄉幫忙,但心中耿耿於懷的是一定要持續創作。1972年進入南安國民中學擔任美術科教師,繁忙的行政工作使其決定轉調至蘇澳國中,這段期間結婚生子、搬家,教學與作畫並行,自我摸索創作。1985年於宜蘭市救國團蘭苑藝文中心舉辦首次個展,展覽期間受到鄉土文學作家黃春明的啟發——「身邊的感動,真誠的下筆」,從此確立終身創作的主題。1989年參加第43屆「省展」首傳捷報,「弦」系列作品之一的油畫榮獲省政府獎,同年油畫作品〈後台〉獲得《南瀛獎》。其後連續二至三年勇奪數項全國性美展的首獎,從而打開畫壇知名度,聲名遠播。
黃玉成的油畫以群像居多,肖像畫大抵以親人為主。群像畫主題多圍繞在道地的常民百姓、普羅大眾,其中最常描繪農漁民、歌仔戲演員和引車賣漿的小販。早期作品運筆嚴謹、賦色黯沉,其後經思索欲跳脫感同身受的苦味,短期內轉而用色開朗,筆觸也活潑許多,運筆手法脫俗、嫻熟又輕快,作品完成度極高,而且顯影形象可辨。
黃玉成的繪畫緊密地與土地連在一起,畫面溢出勞動神聖內化後所釋出的張力,有一種內在真實、外在神妙,深具引起迴響的感染力。
本書特色
臺灣一代庶民畫家黃玉成的首本傳記與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