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大「童」視界
在我的校園約會中,以童詩為主軸的講題包括:〈童詩元宇宙〉、〈童詩照相〉、〈童詩路線〉、〈我的觀察詩日記〉、〈與詩「童」行〉、〈童詩規則〉與〈詩在有意思〉等等,除了配合共讀文本,也常常是當下的創作感觸,藉由演講與教作,透過作品,整理並歸納我的究問與小結,分享大小讀者,因此,製作簡報之時,我習慣追「本」溯「源」,同時省思未來。
所謂「本」,是已經出版的童詩集,包括單篇的《童話詩跳格子》(二○一四年,聯經)、長篇敘事《貓不捉老鼠:蘇善童話詩》(二○一六年,秀威少年),介於兩者之間的《貓不捉老鼠:蘇善童話詩》(二○二○年,秀威少年)有三組組詩,以及童話夾帶童詩的《普羅米修詩》(二○一八年,小兵)。而「源」,則是歷時之數,累計之數,還有特別之數,譬如,我的第一首童詩〈風箏飛〉發表於二○○二年十月二十五日《國語日報》「兒童文藝版」,後來該版更名為「故事版」;我的第一百七十五首童詩〈鴿子理髮〉刊登於二○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附上一張攝影照片;而二○二二年一月五日發表的第一百八十四首童詩〈跟錯屁股〉,則隨詩刊登了我的第一張電繪插圖!
這麼數那麼數,我發覺自己仗詩走了好長好遠一段路。
邊寫邊玩。
我給發表單篇作品編號,眼下已經數到第一百八十八首。
我還為自己的童詩配上插圖。
前者,提醒自己寫新不寫舊。
後者,督促自己雙管筆描,隨心隨意但努力盡力。
這般任性,這般韌性,都為童詩緣故。
創作雖曰大道,多見分岔並行的小徑,小說、童話以及中文詩、臺語詩、童詩,都在時光之中涓涓滴滴,匯集字句而成書冊,不餒不輟,如此續「行」。
而生活實為長路,日夜歸零,四季迴返,悲喜交織,不與人說的,或者大聲分享的,皆可編入字裡行間,或因此遺忘,或因此記持,搖筆的人,大概就這麼縮放,在現實世界與文字視界之間游走,偶爾歇腳,偶爾躺平。
因為童詩,我的世界跳舞。
這一本童詩集,雖為散篇,根據編選與插畫順序,概分上下,以小詩串聯,上篇是「松鼠先來報告」,下篇是「麻雀接著報告」,共計四十首童詩,大部分已經發表,有些尚屬私藏,字字句句,都是日常遇見,驚喜拾得,詩作場景時而清晰時而模糊,但登上詩篇的角色面目可辨,松鼠、鴿子、黑冠麻鷺、白頭翁、斑鳩、麻雀以及阿貓阿狗,愛演得很,一個個等著上戲!
而那個一會兒介入一會兒旁觀的敘事者「我」,是小孩「我」,是少年「我」,也是老人「我」,偶爾放言偶爾冷語,真乃「大童」一名,擺出大人寫童詩的態勢,但不伏老,也不牙牙磨語,而是捧著童心,滿眼訝異,不時報告:大人視界是如何又如何美妙。
蘇善 二○二二年七月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