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打量一塊招牌
蘇善
這篇一萬多字的童話,六天完成,書寫的驅動力,應該是日漸累積的退稿經驗吧。修了又修,然後,華麗登場!
借用神話人物「普羅米修斯」之名,一為諧音,二為仿擬其折磨與意志。拆解之後,「普羅米」是主角,「修詩」是志業,將文字的趣味套上童話,情境放大,場景拓寬,其實也敘述搖筆的日常與種種狀況,當伏案勞役變成詩文真章,疲倦便忘記了,因為,興趣與韻味點化了時空!
那麼,先來說說內容。
一般而言,人物、詩題、篇章乃至一本著作的書名,大凡操在作者之手,但有時為了配合刊物,字數一砍,細節跟著刪修,甚至出版之後換成另一個書名,不過,更多嬗變發生在創作的過程之中,是斟酌再三之後的「打光」。幸運的是,這本書始終守住「普羅米,修詩」的主軸,從一個小故事發端,慢慢累積,寫成九個小故事,各有重心,譬如第四篇〈木頭人〉將兒歌改為童詩,以及第三篇〈捲捲〉加入第三個敘述聲音,每一篇各自探討了修詩的面向與可能。
其次談談形式。
因為觸及分行詩,所以故事之中並列詩句,一篇一首,短的,譬如第二篇〈詩主是誰?〉,有四句。又譬如第七篇〈什麼貓故事〉,有二十四句,說著「故事中的故事」。此外,為了讓敘述順暢,詩句有時完整,有時分段,時而詩文揉合,超越形式的拘限,好讓故事的個性獨立,各自表現,或活潑、或含蓄、或懸疑、或安靜。
寫作,或者說寫詩之志業,箇中甘苦,正如招牌揭示:
快修一字千金,大修經年累月,小修只要日夜。
暫休一時半刻,大休經年累月,小休也許日夜。
這兩句猶如廣告文案,互相扣合,在故事本身的時間軸上形成首尾連貫的脈絡,「修」與「休」互為諧音,也再度呼應了文字的趣味。在拙作《貓不捉老鼠——蘇善童話詩》一書中,筆者為「童話詩」所下的詮釋是:「詩,在童話裡面,也在童話外面;童話,在詩裡面,也在詩外面。」(頁5,秀威少年出版)探索了敘述的廣度與深度。本書更以「普羅米」與「修詩」的組合,帶出角色,揉合故事與詩句,為形式與內容找到另一個共演的舞臺。
換個角度來看,這個故事不是教人如何「修詩」,而是點出「人人會詩」、「萬物能詩」以及「處處藏詩」。是的,詩,在時間裡流動,在空間中隱匿,是「普羅米」看見可愛的人、事、物,是「普羅米」喜歡修理文字,還恰巧靠了這一門功夫,讓字句不起衝突。
這個故事的部分內容先於二零一六年六月號《未來少年》發表,更獲得大小主編青睞,入選《九歌一零五童話選》,增添一樁美事。本書付梓,特別感謝小兵出版厚愛,讓故事的創意與架構一如原貌,全部詩文也得以完整呈現。從此以後,祈願「普羅米修詩」變成「招牌」,高高掛在兒童文學的國度裡,歲歲年年,饒富生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