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藝術與書的懷舊未來式

藝術與書的懷舊未來式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5504823
李志銘
蔚藍文化
2022年9月27日
227.00  元
HK$ 192.95  






ISBN:9789865504823
  • 叢書系列:文化觀察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7 x 23 x 1.6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文化觀察


  • 人文社科 > 閱讀�出版�圖書館學 > 編輯/出版/書評











    世界越快,心可以慢



      在全球化的世代,科技日新月異,世界一瞬萬變,我們每天所接受的資訊量可以說是無數古人一生的總和。然而,或許可以在時間的縫隙中,找到一個休憩的所在,回頭看看重溫過去,尋找遺失的美好。



      在時間的賽道中,我們不斷向前看,在某些時刻,我們也應該緩下腳步,回頭向後看去,看看過去所走過的點點滴滴,在那之中,可能蘊藏著我們之前沒有注意到的可能未來。



      不僅僅是個人或是產業,台灣的歷史也恰是如此,在台灣這座舞台上,不同時代許多人來來去去,他們都為台灣裝飾了許多,包含各式文化、各地美學、時尚風潮,在時間的積累下,台灣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過去,在這之中,又能夠看見什麼未來呢?



      「青春終將逝去,唯記憶不被遺忘。這些年代久遠的絕版期刊,作為某種時代的見證、美學的啟蒙,每隔一段時間偶爾翻閱,就會有一股瞬間打開了時空膠囊的怦然心跳感。且隨冊頁流轉、潮流更迭,想像自己也彷彿跟著走進了激揚的歷史現場,重拾過去一代人曾經洶湧澎湃、新舊交鋒的青春記憶。」



      「台灣這個熱帶島嶼本身其實就有許多令人驚艷的特有種顏色,如珠光鳳蝶黃、奧萬大楓葉紅、太魯閣大理石灰白、老建築木門窗湖水藍,以及台灣藍鵲和藍腹鷴這類珍稀鳥類羽色等。這些深具台灣風土特質的色彩文化,或許有可能將台灣平面藝術或裝幀設計的其他領域帶入更多元的發展方向。」



      在藝術與舊書中,作者寫下了他自己的懷舊未來式,為大家描繪出了他所看見的美麗新世界。



    各界好評



      ▏「從書籍裝幀、黑膠軼事、展覽報導到書業走訪、時事評論,志銘將探尋的本事和敏銳的觸角發揮到全方位,寫出他對台灣的文化觀察,為這瞬息萬變的都市留下獨特的田調紀錄。」——台北「舊香居」吳卡密



      ▏「時間是檢視骨骼靈魂的強度,一百年後手上的紙本書正是一件藝術品。」——花蓮「一本書店」Miru



      ▏「熾熱的青春浪漫,在台灣島嶼來來去去的人們身上和土地上,烙印下痕跡,有深有淺,有時代精神也有普世情懷。時間流過,記憶刻痕仍在,青春的悔與無悔也還在,但現在的我們該以何種視角,重新看待這樣的青春印記?

      我們很幸運地,得以在手指翻閱書頁的摩擦細聲中,在志銘的書中,沿著他具有理性顆粒感卻又飽滿色彩起伏的行行文字中,重返那一幕幕飛揚澎拜關於島嶼的歷史現場,追尋前人的青春,亦是映照自己的青春。

      認真凝望過去,也是熱烈擁抱著未來——這本書不只是懷舊,不只是面向未來的過去,更是關於島嶼人們的未完成式。」——苗栗苑裡「掀海風」劉育育



      ▏在任何時代,對書有深情之人,必在荊棘之地,讓文字成冊,成不能抹滅的存在。對書有愛戀之心,必想?說曾經的美麗燦爛,真實且誠懇地,讓你我憶起並感謝,這滋養心靈的盛宴。——屏東「小陽日栽書屋」蔡依芸



      ▏李志銘的這本《藝術與書的懷舊未來式》收入的都是近年發表的文章,其中有些曾在報章或網路上讀過,然而彙編成冊,更能看出整體觀照的面向。每一篇各有獨立主題,未必彼此相屬,但是都與台灣近百年來的出版、視覺藝術、音樂相關,因而有其一貫的主軸。對於年已半百的讀者如我,書中所述有我們走過的年代,既親切又陌生;也有更早的日治時代種種,陌生而新鮮。當李志銘聚焦探索的範圍,時間一拉長,許多紛雜的現象逐漸沉澱,歷史定位的輪廓也逐漸清晰。」——「台中古典音樂電台」主持人吳家恆



      ▏回顧原來是望前

      這些年,懷舊成了一門好生意;無論是古早味食物、老專輯復刻黑膠、甚或是修復版經典電影,在適當運作下,都可成為文藝盛事。

      老事物想招徠新顧客,需要新論述。大多數情況下,媒體宣傳看到的,大致上就是老物自身的簡史。這沒什麼不好,甚至可說商家已誠意十足。然而,我總是希望更多一點,希望找到老物重發的新意義。

      於是,本書就成了懷舊風吹出新意的範式;無論舊書、舊藝,或者逐漸被遺忘的陳達、傅聰,甚至早被忘卻的李哲洋、呂炳川,經過作者細緻的史料考掘與詮釋,彷彿讓讀者重新找到遺失在時光縫隙裡的備忘錄。

      果如書名,這是本寫給未來的懷舊書。——爵士樂評人黎時潮


     





    序 朝向未來的懷舊

    ?

    絕版青春,舊雜誌新浪潮蔓延時

    當紙本書評媒體從風光逐漸衰亡

    數位時代的媒體與印刷書

    後疫情時代的書店共讀

    藝術與書的未來進行式──智海、倪和孜「龜兔賽跑之全景反射」雙個展

    追尋自由的身影──立陶宛與藝術家之書

    藝匠之都史特拉斯堡

    夢二.摩登女郎.華爾滋──竹久夢二美術首展在台灣

    戀慕南方想像的華麗島──宮田彌太郎的裝幀藝術

    來自南國原始濃烈的呼喚──鹽月桃甫來台百周年

    椿御殿的野玫瑰──日本聲樂家關屋敏子與李仙得

    純淨熾熱的黑色太陽──孤高的詩人畫家秦松

    一個歷盡滄桑的民族樂手──思想起陳達的時代現象

    鋼琴詩人的流放鄉愁──傅聰的時代踅音

    白色恐怖陰影下的民間學者李哲洋

    被遺忘的民族音樂學家呂炳川──重建台灣音樂史觀(上)

    呂炳川的民歌採集與學術之爭──重建台灣音樂史觀(中)

    破除「民歌採集運動」的神話—─重建台灣音樂史觀(下)

    ?









    朝向未來的懷舊




      人們的懷舊情緒始終是一個謎。



      近年來,台灣掀起一股懷舊風潮,舉凡老照片、舊招牌、留聲機、錄音帶、柑仔店、冰果室、黑膠唱片行、鐵路餐廳等若干收藏古物相關店家,每每令許多愛好者趨之若鶩。順應這個趨勢,甚至藉由廣告、包裝和媒體行銷,進一步與商業市場結合,儼然形成了販售懷舊氣氛的一門新興產業,不僅滿足了熟齡世代對於往昔童年回憶的鄉愁寄託,同時亦是時下年輕人追逐流行的文化象徵之一。



      根據IFPI國際唱片業協會統計,台灣黑膠銷量從2009年開始逐年成長,唱片公司紛紛陸續復刻鳳飛飛、鄧麗君、蘇芮、蔡琴、王傑、李壽全等上世紀八、九○年代的經典專輯,至今發行量已成長超過十倍;在文學藝術領域,早年日治時期西川滿、立石鐵臣、宮田彌太郎等參與製作的限定版手製本,由於發行量甚少、裝幀與插畫極其漂亮華美,曾令藏書家為之迷戀不已,近來更是愈益頻繁出現在許多年輕世代藝文創作者的作品當中,比如2018年視覺藝術家陳飛豪以西川滿為主題的紀錄短片《人間之星:重返華麗島》,以及台南版畫家暨插畫家洪福田致力於重現再造戰前台灣民俗圖像的水印木刻。



      追根究底,英語中的「懷舊」(Nostalgia)一詞,源自「返鄉」(Nostos)和「懷想」(Algia)這兩個希臘詞彙,意指對於某個不再存在或從來沒有過的家園的嚮往。然而,對於戰後六、七年級生如我輩這一代台灣人而言,所謂「懷舊」,與其說是緬懷自己過去曾經擁有、如今卻逝去的美好事物或生活經驗,因而開始藉由各種尋求「復原」的行為來重建過去的年代,實際上反倒更像是一種想要逃離當下這個社會的某種投射情緒和心理狀態,並在探尋和形塑過去歷史傳統的過程當中,自我建構出對於腳下這塊土地的身份認同與文化價值。



      想像中的過去,即是未來的現實



      多年以來,早從學生時代便一直喜愛接觸、蒐藏各類舊書和黑膠老唱片的我,經常被暱稱「老靈魂」。包括日治時期明信片、西川滿的裝幀圖像、立石鐵臣的《台灣畫冊》、六○年代藝文詩刊雜誌、台語電影海報、文夏與紀露霞的歌,諸如此類的老舊物件,總讓我愛不釋手。



      嗜戀舊書的讀者都知道,人與書之間有些東西是回不來的:錯過的書緣、陪伴的時間、題簽的贈書、內頁的劃記、紙面的摺痕。就像你我都明白,逝去的時間永遠是無法重來的,這也加深了人們對過去美好年代的一種嚮往。



      有趣的是,提及吾輩這一代人的懷舊意識,與上一代甚至上上一代長輩相較最大的不同,在於我們的懷舊情緒大多是從現存的歷史物件(比如舊書文獻、老照片)而不是由過去的實際生活經驗中得來。



      換言之,在吾人心中的懷舊,並非真正重回自身經歷的舊時記憶,而是藉由老舊物件的媒介穿越時空,透過自我想像、追尋前人的青春歲月,乃至親近以往的歷史教育當中並不熟悉、也未曾見聞的另一種新事物,故有所謂「Old is the New Hip!」(舊即是新潮)之說。



      回顧過去四百年來,台灣歷經多次的殖民統治,形成了島內歷史文化極大的斷層與混雜特質。許多年輕世代逐漸對於自身的語言、傳統、族群認同充滿了疑惑,而這樣的疑惑在當下的現實社會與制式教育體系中是很難得到解答的。因此,藉由探尋古早生活經驗與在地美學的某種想像式的懷舊,於是成為了建構自我歸屬和認同感的精神象徵。



      綜觀這島嶼的歷史彷如一座舞台,島上各個時代的人們始終不斷來來去去,此間興起的文化美學流行風潮,乃至出版書物的閱讀形態也總是不停地輪迴變換。



      關懷鄉土的青春浪漫



      話說當今舉世吹襲的懷舊風和全球化的快速變遷息息相關,在現代社會的資訊爆炸與生活文化急遽變動的同時,逐漸也讓曾經有過不同地方特色的各個城市風貌千篇一律,於是藉由懷舊來重溫過去的美好。



      倘若時間是一條河,人並不是一味往前看就能有進步的,偶爾也要向後看。因此每隔一段時間,我們總需回頭重新看待自身的歷史,並試圖探尋蘊藏其中形塑台灣地方風土特質的文化基因。



      諸如上世紀六○年代開啟本土音樂研究風潮的「民歌採集運動」,七○年代倡議回歸土地、發掘民間藝術的「鄉土文化運動」,乃至過了五十年後的今天又一新的輪迴,藉由文化部自2017年起以前瞻基礎建設經費推動「重建台灣美術史」、「重建台灣音樂史」計畫,令我們重新看見了當年曾經被主流歷史遺忘的日治時期藝術家鹽月桃甫、立石鐵臣、陳澄波、林玉山、郭雪湖、陳進、黃土水,以及採集台灣原住民歌謠的民族音樂學先驅者呂炳川、李哲洋等。仔細觀照,他們幾乎無一不具有某種無可救藥的青春浪漫氣息。這當然不是說他們還很年輕,或是很懂得談情說愛,而是指從其行事風格和作品裡所流露出的一種人格特質──對土地、對人、對社會的關懷與疼惜,這些無疑也都是一種浪漫。



      私以為,所有的舊書都是神秘的,承載了時間鐫刻與人為使用的痕跡,並且具有不完整和混亂的性質,就像人的心靈一樣。恰如數百年來的時光堆疊,將地小人稠的台灣融合交織出獨特豐富的島嶼文化。



      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



      所有能令你開拓眼界、耳目一新的舊事物也都是一種未來式。



      對於專職寫作者如我而言,每一本書的完成,委實無異於一場精心籌劃、且能引導思考的藝術策展。



      長久以來,每隔一段時間我都會整理集結自己的文字作品出版,這樣的自覺與責任感,就好比嚴謹自律的藝術創作者,每年也都要固定舉辦一場個展。



      感謝所有讓它得以實現的人。



      首先我必須致謝的是,在這個紙本書籍出版逐漸式微的年代,於百忙之中仍願意抽出寶貴時間來替拙作《藝術與書的懷舊未來式》撰寫推薦語的台北「舊香居」吳卡密、花蓮「一本書店」Miru、苗栗苑裡「掀海風」劉育育、屏東「小陽日栽書屋」蔡依芸、「台中古典音樂電台」主持人吳家恆、爵士樂評人黎時潮等諸位藝文界好友。



      此外,我還要謝謝聯合報「鳴人堂」編輯熙堯和芮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盧美杏、《新活水》雜誌副總編輯黃麗群等媒體朋友,能夠適時提供本人發表園地,抑或邀稿刊登文章,藉此不斷累積作品、乃至集結成書。



      感謝「舊香居」和「古殿樂藏」的歷史圖片支援,以及紀錄片導演李立劭、藝術家楊識宏、民族音樂學者明立國慨然提供關於李哲洋和呂炳川的珍貴老照片。



      謝謝美術設計陳璿安匠心獨具的封面裝幀與版型設計,粉紅書衣的背景底色不僅傳遞著一股青春明亮的現代感,更帶有某種懷舊溫暖的時代氣息,既新潮又古典。



      最後,我要特別感謝能夠坦然接受各種意見,且願意支持拙著出版的「蔚藍文化」社長林宜澐、平易樸實的可樂總編廖志?,以及細心校對全書稿內容,並負責整個編務流程和溝通事項的執行編輯林韋聿。



      我深信,今後無論書籍的形式如何變化,它仍始終伴隨著我們邁向未來的漫漫長路。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