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戰後臺灣經濟的再思考:資源、產業與國家治理

戰後臺灣經濟的再思考:資源、產業與國家治理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478486
洪紹洋
春山出版
2025年3月18日
190.00  元
HK$ 171  






ISBN:9786267478486
  • 叢書系列:春山學術Academic
  • 規格:平裝 / 512頁 / 14.8 x 21 x 2.4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春山學術Academic


  • 人文社科 > 歷史 > 台灣歷史 >











    「奇蹟」背後的抉擇:臺灣經濟如何走向世界?




      臺灣的經濟成長常被稱為「奇蹟」,但奇蹟從非憑空而來。本書分從產業發展、政府治理與跨國經濟連結三大面向,重新審視臺灣如何在戰後資源匱乏、國際局勢動盪的情況下闖出生路,躍升為全球經濟體系的重要一環。



      從1950年代的資源短缺,到1960-70年代的工業化,臺灣經濟發展是一場在限制與機會間不斷試探邊界的歷程。政府在外匯短缺的背景下,推動進口替代政策,鼓勵本地企業生產國內市場所需的產品。裕隆從仿製開始,逐步建立汽車產業;巨大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崛起,奠定臺灣自行車王國的基礎。而當紡織業依賴進口棉花,政府曾試圖在本地種植原棉,卻因品質與成本問題未能持續。至於石油產業,戰前遺留的油井成為戰後能源開發的基礎。這些產業的成長,並非直線上升,而是在政策調整、市場競爭與技術學習的反覆摸索中前進。



      臺灣經濟的崛起不僅關乎產業發展,也與國際環境密不可分。戰後臺灣在美援、日本技術、國府撤退帶來的資本與人才影響下,形成獨特的發展模式。冷戰如何塑造臺灣經濟?美援如何影響政策?日本企業如何與臺灣競合?



      此外,經濟發展離不開數據分析與知識體系的建構。戰後臺灣如何運用經濟學作為政策工具?統計制度如何影響決策?中國與美國的經濟學者如何形塑臺灣的經濟學教育?這些問題,作者都將一一解答。



      《戰後臺灣經濟的再思考》結合歷史、政策、產業與經濟學分析,多角度探討臺灣如何化危機為轉機,確立自身競爭力。關心臺灣經濟史的讀者能從中獲得新視角,思考東亞發展模式的人也能找到啟發。今日臺灣的經濟樣貌,是過去選擇的累積;理解這段歷程,將有助我們迎接未來挑戰,走得更長更遠。


     





    第一章 導論



    【第一部 資源開發】

    第二章 近代臺灣石油事業的啟動

    第三章 戰後初期中國石油公司的成立

    第四章 冷戰、國家與石油開發政策

    第五章 日治與戰後初期臺灣的棉花栽培

    第六章 1950年代臺灣的棉花栽培



    【第二部 組裝性產業】

    第七章 自行車事業的孕育與限制

    第八章 汽車業的企業經營模式比較

    第九章 車輛零件與中小企業



    【第三部 經濟統計與經濟學教育】

    第十章 國民所得體制的摸索

    第十一章 戰後臺灣的近代經濟學教育與經濟模型設置

    第十二章 結論



    注釋

    參考書目

    索引













      第一章 導論



      【一、問題意識】



      (一)世界經濟史中的臺灣



      1895年臺灣接受日本殖民統治後,始邁入近代化的經濟型態。當時的工業化大多配合日本國內需求與對外擴張而發展。1945年日本敗戰、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臺灣的經濟隨即歸屬於中國大陸政權,並在初期著重修復戰時受到損害的設備。直到1949年底,中華民國政府撤退來臺,臺灣才成為獨立的經濟個體,與清朝、日治和戰後初期依附大型經濟體的情況有所不同。自此之後,除了運用本地資源基礎外,臺灣也透過國際連結取得所需技術與原料,將工業製品出口至海外。



      從世界經濟史的演進來看,英國、美國等較早工業化的先進國家,在棉紡織、鋼鐵、機械與鐵路等產業上幾乎是同時取得進展。相較之下,身為亞洲後進國家的日本,在19世紀是先發展紡織、鋼鐵與機械業,後來才出現造船與汽車等組裝性產業。日本殖民統治臺灣時期,鑒於自身工業革命的進程並配合國內需求,決定以國家的力量在臺灣促成機械製糖業的興起。



      戰前臺灣的工業化除了製糖業規模較大之外,紡織業主要集中在裝載米糖的黃麻紡織,顯示殖民地產業型態多半是為因應日本本土需求。先進國家較早出現、與民生消費相關的棉紡織,臺灣則遲至1950年代初期成為獨立的國民經濟體後,才正式發展。



      至於組裝性產業,歐美日等國的生產路徑通常是先發展鋼鐵與機械業,再進一步建立船舶與車輛產業;然而,臺灣在戰前因一戰後的經濟榮景及區域性市場需求,先出現造船業,之後於1950年代才陸續發展汽車與機車工業。臺灣的機械業最早可追溯至戰前生產糖業相關機械;戰後一段時間內,因受制於本地鑄造及金屬產業基礎薄弱,導致機械製品品質受到影響。另一方面,作為機械業重要原料的鋼鐵業,則直到1970年代末期一貫化大鋼鐵廠運轉後,才進入大規模生產。



      由上可見,戰前臺灣雖在特定產業(如製糖、造船)取得一定發展,但仍與先進國家存在明顯落差,自有其特殊性。接著,我將進一步探討這種差異所造成的影響。



      綜觀戰前與戰後推動工業化的進程,可以看出作為後進國的臺灣在工業化初始階段,與先進國相比所呈現的特殊性。也因為臺灣與先進國的產業發展順序不同,導致部分產業於發展初期面臨諸多不利條件,展現了後進國工業化的「跛行性」。



      除了從工業革命進程的角度檢視以外,若從東亞經濟史的脈絡來看,又當如何理解戰前臺灣在日本帝國下的分工,以及戰後在兩岸分治與美蘇對立的冷戰背景下,臺灣與東亞各國乃至美國之間的經貿連結?



      首先,堀和生提出「東亞資本主義」,闡述戰前日本與其殖民地臺灣、朝鮮、滿洲國以及其他日本占領地之間的分工與連繫,並解釋這些關係如何驅動臺灣與朝鮮的自生性工業化。至於戰後部分,堀氏則聚焦於臺灣、韓國的貿易關係與產業分工,說明兩國經濟與美國、日本之間緊密的經貿連繫。總體而言,堀氏所關注的東亞資本主義,是以日本帝國的舊殖民地為主要考察對象,梳理這些殖民地與日本之間的長期關係,並強調美國在戰後扮演的關鍵角色。



      杉原薰則從「亞洲間貿易論」出發,試圖擺脫既有亞洲經濟依存歐美市場的「西洋中心史觀」,主張應關注亞洲內部在生產、貿易與消費等領域的分工關係。對於戰後亞洲經濟,杉原認為東亞經濟是在冷戰體制下形成的貿易秩序之中發展,強調日本不僅帶動了韓國與臺灣等地的起飛,也支撐了美國軍事產業的成長。而後透過長期的實證研究,杉原更進一步將「亞洲間貿易論」拓展為「東亞型發展路徑」。



      近年來,跨國史研究盛行,強調各國在政治、經濟與文化等層面的互動關係;同時,研究的行為主體也不再局限於政府,逐漸延伸至企業與個人。過往許多跨國史研究成果是從外交的角度考察雙邊政府的活動,近期則開始將關注焦點擴及經濟部門的企業活動。



      1950年起兩岸分治,關於此一時期臺灣國際經貿對外運作關係的研究,往往強調美國和日本的影響。當時,日本的角色已從戰前的殖民帝國,轉變為戰後在國際經貿環境中運作的國家。無論是東亞資本主義、亞洲間貿易論或跨國史研究等觀點,都強調各國或地區在不同時期對外經濟關係的重要性。然而,要將臺灣放入上述這些理論框架中理解,仍有待更多實證研究。



      臺灣經濟史的對外關係研究,在戰前部分,多聚焦於臺灣與其他殖民地、滿洲國之間的經貿活動,臺灣與中國或南洋占領區之間的經濟往來,以及日本帝國中各殖民地的比較。至於戰後,研究主題則包括美國援助對臺灣經濟的貢獻、戰後臺日經濟如何從殖民地與殖民母國的關係演變為國際經濟關係的過程;另有學者指出臺灣與美國、日本之間存在「三角貿易」的特徵。



      然而,這類研究雖揭示了對外經貿關係的脈絡,但若僅以統計資料或宏觀視角切入,往往難以看見企業與產業在底層運作的細節。也就是說,僅憑生產與貿易等統計數字所提出的東亞資本主義或亞洲間貿易論,並不足以反映企業和產業在經濟活動中實際的發展過程。此外,臺灣戰前受日本殖民支配,戰後作為一個工業化後進國家,政府也在經濟開發中長期扮演干預角色,但這些政策的推動是否面臨限制,也有待透過底層企業與產業的實際運作來進一步瞭解。



      再者,若試圖將跨國史的研究視角融入臺灣經濟史脈絡,除了關注戰前戰後臺灣經濟的對外關係,也應討論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從中國大陸撤退來臺的影響。雖然此番變動並非跨國性的雙向流動,而是自中國大陸到臺灣的單向移動,但過程中也為臺灣經濟發展帶來部分人力資本和物資設備。因此,有必要跳脫既有研究較常關注的官僚角色和紡織業資本,以更廣闊的視野重新審視這段歷史。又,1949年亦有一些專家、人員從中國轉往美國任職,他們後來不僅提供臺灣政府對外採購的商貿中介服務,也為政策和學術發展提供所需諮詢,可說是1949年後因兩岸分治而形成的某種國際網絡。



      (下略)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