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廟會與社會:民間信仰的祭典組織、巡境與陣頭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719480
謝國興
蔚藍文化
2025年10月20日
173.00  元
HK$ 147.05  






ISBN:9786267719480
  • 叢書系列:大臺南文化叢書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4.8 x 21 x 1.6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大臺南文化叢書


  • 人文社科 > 歷史 > 台灣歷史 >









    導言



    第一章 社、會、會首:臺南地區廟會的祭典組織

    一、明代的里社制度

    二、廈門、漳州地區建醮會首名稱

    三、臺灣基層社會的村落命名

    四、臺灣民間社會醮祭的會首建制



    第二章 正統紹述:土城與媽祖宮的鹿耳門媽祖信仰

    一、府城的古媽祖廟

    二、鹿耳門天后宮

    三、西港香與土城子保安宮、媽祖宮仔天后宮

    四、鹿耳門正統紹述

    五、文獻界捲入登陸遺址之爭

    六、鹿耳門古港道的座落

    七、正統之爭後的各自發展



    第三章 媽祖的香路:臺灣媽祖遶境的模式

    一、巡歷型

    二、進香會香型

    三、進香巡歷混合型

    四、建醮巡狩型



    第四章 唐山過臺灣:蜈蚣陣與宋江陣的在地轉化

    一、中國、臺灣的民間信仰與廟會陣頭

    二、從蜈蚣枰(閣)到蜈蚣陣

    三、宋江陣與金獅陣



    第五章 古儺遺風:臺灣南部的拍面宋江陣

    一、拍面與巫覡

    二、高屏地區的拍面宋江陣

    三、臺南急水溪流域三陣

    四、許縣溪流域七陣

    五、分類與特色



    第六章 文化傳承:廟會庄頭陣的社會文化意義

    一、廟會與陣頭

    二、西港刈香的文武陣頭

    三、二仁溪下游地區的廟會陣頭



    第七章 地方自治:臺灣廟會活動的經費收支

    一、西港香:嘉南平原地區的廟會

    二、關廟、內門:山地丘陵地區的廟會

    三、茄萣:濱海村落



    參考書目





    導言



      所謂廟會,指民間信仰因神誕慶祝或請神(請水、請火)、進香(謁祖、過爐)、建醮(慶成祈安清醮、送瘟王爺醮、平安祭典等),定期或不定期舉行宗教科儀法事,並進行一天(或以上)的神明出巡遶境、驅邪除厄、消災祈福活動,需動員聚落(角頭、村里、鄉鎮甚至跨縣市)居民參與,神轎(神明)、藝陣(陣頭)齊出,香陣成列,一般或稱迎神賽會,臺灣多以「鬧熱(l?u-jia?t)」稱之。



      我因偶然的機緣,從2005年開始注意臺灣民間信仰的廟會活動,尤其是臺灣南部地區廟會所呈現的歷史變遷與社會文化意涵;倏忽20年過去。起初觀察的重點是陣頭組成與表演所反應的社會文化意涵,尤其是臺南郊區仍然活躍的宋江系統武陣,之後漸及於不同的文武陣頭及廟會的相關民俗儀式;我總覺得社區居民自組的庄頭陣,無論是傳統形式的沿襲,或時代環境改變而產生的創意陣頭,在在反應臺灣基層社會的強韌生命力,十分動人,探求其底蘊應當有助於瞭解臺灣社會,也才能更深入瞭解臺灣的歷史與文化。



      廟會活動包含的面向不少,不同學科研究者關懷重心有所差別,研究取徑也不盡相同,我基本上基於自己對臺灣歷史文化的理解與秉持傳統歷史學的研究方法,文獻考證與田野調查並重。研究議題從陣頭文化漸擴及祭典儀式、信仰現象、宗教活動與生活等,先後編輯過兩本臺灣民間信仰的論文集:《哪吒與太子爺信仰文化研究》(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7)、《臺灣史論叢:進香.醮.祭與社會文化變遷》(台大出版中心,2019);出版了4冊專書:《西港仔刈香:一個傳統王醮的數位紀錄》(中研院臺史所,2017,合著,主要內容為我個人撰寫)、《禮祝下鄉:驅瘟逐疫祭典中的王府行儀—臺南、東港、漳州比較研究》(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蔚藍文化,2021)、《廣護大灣:鯽魚潭畔古聚落的民間信仰傳承(1661-2021)》(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22)、《硬箍起來:西港刈香的宋江系統武陣》(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蔚藍文化,2023)。此外陸續發表過十餘篇相關論文,另有少數幾篇研討會文章尚未發表。



      黃校長文博兄主編臺南文化叢書,建議我把過去單獨發表的一些論文稍作集結,成一冊專書出版,便於有興趣的讀者免去查找麻煩。我因此從過去發表的單篇論文中,選擇與醮典、廟會、繞境、友境交陪議題比較具有關連性的文章六篇,加上一篇討論臺南土城聖母廟與鹿耳門天后宮正統爭議的文章,合共七篇,構成本書各章節。這七篇中除了〈文化傳承:廟會庄頭陣的社會文化意義》一篇曾收入前述《臺灣史論叢:進香.醮.祭與社會文化變遷》論文集之外,其餘六篇內容基本上未重複出現在上述各冊專書內,〈唐山過臺灣:蜈蚣陣與宋江陣的在地轉化〉一文係將過去的演講稿改寫而成,算是新作,其他各篇原是歷年發表舊作,此次為收入本書,多數均經修改調整,有幾篇幾乎改寫一半以上;重新收入本書的〈文化傳承:廟會庄頭陣的社會文化意義》一文,也再度增補修訂了一些內容。



      本書第一章〈社、會、會首:臺南地區廟會的祭典組織〉主要討論臺南地區為了建醮而成立的祭典組織,其名目(會首)的起源與變化,論其淵源,至少可追溯到明代初期官方制定的里社祭祀制度,此一制度影響了後來閩南地區的傳統村落命名方式,但到了臺灣,因應本地已有番社聚落存在,因此臺灣基本上並未繼承大陸原鄉以「社」為主的村落命名習慣,代之以「庄」為名,但祭祀組織則沿襲原鄉舊慣或加以轉化;文章中也列舉近年漳州、廈門地區建醮祭典組織與會首名稱的變化狀況,以資對照。此一議題過去似未見有人研究討論,收錄於此,期能拋磚引玉。



      第二章〈正統紹述:土城與媽祖宮的鹿耳門媽祖信仰〉一文,原以〈鹿耳門的媽祖信仰與正統之爭〉為篇名發表於《思與言》34卷2期(1996),算是我研究臺灣區域與地方史的開端,雖然議題與民間信仰相關,但當時從未想到十年之後臺灣的廟會議題竟成為我後來主要研究領域之一。這篇近30年前的舊文約15,000字,主要觀點在現在看來仍然無須修正,不過30年來有不少新的資料可以補充論述,研究工具包括新的地圖、地理資訊系統提供的古今地圖疊合比較,都有助於更深入探討此一議題,因此修訂後收在本書的文章篇幅增至23,000字左右。考慮收入這篇談正統之爭的文章,一方面是因為此一議題本已沉寂頗長時間,但近年來隨著網路媒體(或自媒體)的發達,偶然亦出現一些零星火花,甚至出現學術形式但似是而非的研究,與歷史求真精神反見違背;另一方面則是地處鹿耳門溪兩岸的這兩座媽祖廟從2005年之後迄今20年,因各自舉辦多次大型媽祖出巡繞境活動,其歷程與內容變化,既與本書「廟會與社會」主題相關,也與「媽祖的繞境模式」議題性質關係密切,因此將其放在討論媽祖遶境議題的前一章,可作為背景鋪陳的一部分。



      我一向認為古代鹿耳門媽祖廟(姑且稱為天后宮)是一座地位與性質特殊「有廟無(香)境」的公廟,此廟位於臺灣最早與廈門對渡的正口北汕尾島鹿耳門,島上早期幾無傳統村莊居民性質的「境眾」可言,但有兩三百位在此執勤、工作的軍事與公務(含差役)人員,加上守風候潮的進出港旅客,有宗教慰藉的社會生活需求,鹿耳門媽祖廟必然有一定香火。然而這座古廟的維護整修重建,主要經費還是依賴清代臺灣府城總鎮、道臺及以下眾多官員及郊商舖戶長期捐獻,這從咸豐、同治之交鹿耳門〈重興天后宮碑記〉所載捐助者身分可以證明。即使到了天后宮被洪水衝垮(1870)前夕,鄰近天后宮的媽祖宮庄居民仍然有限,土城地區居民稍多(估計可能有三十來戶),但與天后宮有一段距離,其間多海坪魚塭間隔,來往並不方便,加上拓墾初期庄頭經濟力有限,兩庄居民應該照顧不到天后宮。土城在1918年首度建成村廟保安宮,是為了主祀五府千歲(後來迎回舊天后宮寄祀府城的媽祖神像回來附祀);媽祖宮庄1947年建立村廟天后宮(奉祀據說搶救自舊天后宮的一尊媽祖神像),但兩庄新廟宇除了神像之外,與舊鹿耳門天后宮無論組織、管理、財產都無直接關連,因此正統之爭其實是個假議題,土城人士常說的二建、三建媽祖廟實際上並無古鹿耳門的傳承意義,但爭議背後所反應的地方社會與民間信仰之間的錯綜關係,仍值得稍加釐清,因此本章多花一些篇幅重新分析。



      第三章〈媽祖的香路:臺灣媽祖遶境的幾種模式〉,以媽祖信仰為例,探討廟會舉行時出巡繞境的多種不同模式與意義。廟會通常進行遶境,遶境的路線與範圍就是「香路」,另一種說法是「路關」。遶境的目的是驅邪除煞、消災祈福,臺灣與媽祖信仰有關的遶境活動(非傳統祭祀圈原型的遶境),可以分成幾種主要類型:巡歷型、進香與會香型、進香與巡歷混合型、建醮巡狩型。巡歷型媽祖繞境以臺南大天后宮迎媽祖及鹿耳門天后宮台江迎神祭為介紹重點;進香與會香型以大甲鎮瀾宮新港會香(實際上仍出現「遶境進香」名義)、白沙屯拱天宮北港進香為著名,因相關研究探討已多,本文僅概要介紹,未作太多著墨;進香與巡歷混合型以歷史時期北港朝天宮到府城大天后宮進香並巡歷城廂後北返(府城民眾跟隨去北港進香)為代表,本文略述其淵源、中斷與近年的變化;建醮巡狩型以西港刈香及土城香為主要代表,另外略述高雄茄萣地區媽祖廟辦王醮之後的出巡繞境特色。



      第四章〈唐山過臺灣:蜈蚣陣與宋江陣的在地轉化〉,主要探討兩岸廟會陣頭的傳承與臺灣的在地演化,並以蜈蚣陣與宋江系統武陣為例作為說明。蜈蚣陣原為閩南地區的蜈蚣閣,更早為舞龍陣的變體,在閩南地區是常見的藝閣花車類表演,目前漳州地區廟會時仍十分盛行,也始終維持藝閣性質;宋江陣為武館學習拳術器械的居民組成,以廟會場合為表演舞台的熱鬧陣;兩者傳到臺灣尤其是臺灣南部之後,除了熱鬧之外,更成為富有高度巫覡色彩的宗教儀式性陣頭,其在地化的時空環境背景,是本文分析的重點。



      第五章〈古儺遺風:臺灣南部的拍面宋江陣〉,係由舊作〈南關線的拍面宋江陣初探〉增補修訂而成;拍面即化妝,臺灣的古典化妝式宋江陣集中在臺灣南部,並以臺南靠淺山丘陵區地帶為大本營。拍面宋江陣過去少有較系統性的研究,本文首度全面比較各陣拍面宋江的儀式、人物、服飾裝扮、兵器、陣法,探究其與閩南百越圖騰文化、天罡地煞星神信仰、五行五色道法象徵意義之間的關係,一方面說明其既有宗教信仰儀式的神聖與嚴肅性,同時也承載了民間文學與戲劇豐富內涵的一面,因為過去少見深入研究,故本章所附圖片較多,希望能增進閱讀時之理解。



      第六章〈文化傳承:廟會庄頭陣的社會文化意義〉,特別以曾文溪流域與二仁溪(舊稱二層行溪)流域由居民自行組織訓練的數量眾多庄頭陣為例,說明1980年代以後,全臺各地傳統庄頭陣不斷式微消失的環境下,這兩個地域庄頭陣如何在廟會活動中頑強傳承存續的現象,尤其特別的是地跨二仁溪兩岸的茄萣、灣裡在戰後初期開始出現的現代創意庄頭陣,至今仍然延續,除了凸顯祈願與還願的氛圍下營造的社會傳統,也展現當地居民維持廟會兼融閩南傳統、殖民文化遺產、地區生活文化的特色,在國家、文化認同與社會生活記憶中取得巧妙的平衡。



      最後一章探討的主題是大型廟會的經費收支,這是廟會諸多議題中大家認為最難研究,也很少見處理的問題。我在2006年至2009年間曾努力收集相關資料,後來因時間與工作限制,無法累積更多材料,不過以這一部分西港香科、關廟建醮、內門迎佛祖、茄萣廟會的收支資料為主體,加上近年收集的零星資料,仍可看出廟會收入從傳統的丁口錢(西港地區還存在其他地區少見,類同田賦的田甲費)為主,轉變為以居民按家戶定額分攤及自由捐獻為主。宮廟組織編練庄頭陣,尤其大型武陣的花費相當可觀,多數廟宇的收支相當公開透明,許多宮廟習慣定期公告收支概況,尤其每逢廟會活動之後公告資料尤其詳細。研究廟會經費收支有兩方面的意義,一個是認識臺灣民間社會的自我管理與地方自治能力,另一個是社會生活面貌與民間經濟力的演變,期待有更多人關注類似研究,加深對臺灣民間社會的理解。



      我於1995年在中研院近史所升等為研究員(教授級,聘期至65歲屆齡為止,之後再延聘五年後於2025年底退休),因此2005年開始研究民間信仰時,早已無續聘升等壓力;我也從無主動以研究成果作品參加任何學術性或榮譽性獎項的習慣,故不必在乎研究成果是否需要發表在所謂一級學術期刊,或由著名出版社出版專書。其實許多專業性學術研究著作議題往往冷僻,連學界同行的讀者也相當有限(大家都太忙,少有餘暇讀自己專業研究以外的「閒書」),也不太考慮學術研究的社會效應問題;民間信仰的研究比較接地氣,容易貼近社會大眾,我的研究成果更希望能讓一般社會大眾讀者看到,因此沒有必要優先考慮發表於所謂學術性核心刊物,這是近年我有不少論文發表在《臺南文獻》,或由臺南市文化局出版專書的主要原因,至於研究成果價值如何,應由讀者自行評斷。



      本書得以出版,我要特別感謝文博兄的好意,讓我把這些舊作集結,並提供他對拙文的指正與修訂建議,也因此才有機會對內容進行幅度不小的修訂;也要感謝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的支持,讓本書在我公務研究生涯正式退休前夕出版,正好作個紀念。



      本書修訂整輯期間,得到郭怡棻、蔡幸真、劉懷仁幾位助理與同事幫忙,謹此致謝!書中所附圖片多數為我自己及過去合作工作團隊成員(劉家豪、劉懷仁、賴建宏等)拍攝,少數得到民俗研究與攝影界朋友的幫忙,包括黃文博、趙守彥、黃文皇、許評註、李凱翔、陳文安(影片)等人作品,朋友支援作品儘量註明,仍恐不免遺漏,感謝之外,尚祈大家包涵。

    ?




    其 他 著 作
    1. 家族企業/企業家族:侯雨利與臺南幫企業傳承[軟精裝]
    2. 無形.有影:發掘無形文化資產╳傳承珍貴在地記憶
    3. 硬箍起來(附名片型USB):西港刈香的宋江系統武陣
    4. 硬箍起來(附名片型USB):西港刈香的宋江系統武陣
    5. 禮祝下鄉:驅瘟逐疫祭典中的王府行儀——臺南、東港、漳州比較研究
    6. 進香.醮.祭與社會文化變遷【台灣史論叢 民間信仰篇】
    7. 陳植棋畫作與文書選輯(精裝)
    8. 西港仔刈香: 一個傳統王醮的數位紀錄(附4DVD/精裝)
    9. 臺南文獻-第10輯-105.12-西港刈香(附光碟)
    10. 實穗:臺灣數位典藏成果永續經營(2013─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