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願你越來越愛自己!
這是我多年來寫的第一本故事書(小說?)。不同於以往撰寫的勵志或心理自助類書籍,這一次,我將心理學的知識與智慧悄然融入故事之中。我希望把這些專業的助人方法,褪去說教的外衣,變成一位能陪你坐在沙發上促膝長談的朋友。
從事心理學工作這些年,我目睹了太多人被困在“自我”的迷宮裡:生命的活力被束縛,真實的幸福被阻隔。我們常常能慷慨地理解與關懷他人的苦難,卻對自己格外嚴苛—放大缺點,忽視需求,在錯誤中沉溺於自我批判,甚至將自身的價值感完全系於外界的評價。仿佛總有一個聲音在心底迴響:你做得不夠好,你不值得被好好對待。
然而,愛自己,才是我們內心築起穩固根基的起點,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更有力量去愛人、去生活、去擁抱這個世界的廣闊與複雜。它是我們面對世界不確定性的真正底氣。
當我們真正接納了自己的不完美,就不會輕易因他人的評價而否定自己;當我們學會與自己的情緒對話,就不會再被焦慮和內耗裹挾;當我們懂得照顧自己的感受,才能真正具備愛他人的能力。這份愛,並非孤芳自賞的傲慢,而是源於一種深刻的認知:“我知道自己不夠好,但依然值得被善待!”
書中的主角蘇晚,是一位與我年齡相仿的中年女性。她既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心理諮詢師和大學心理教師,也是一位會在深夜為孩子的叛逆而徹夜難眠的母親。她能條理清晰地幫助來訪者分析問題,卻在自己面臨健康問題時本能地選擇回避。我刻意沒有將她塑造成無所不能的“超人”,因為她所展現的脆弱、困擾與掙扎,正是我們真實的模樣。那些被我們視為“缺點”的敏感、固執、偶爾的怯懦,恰恰是構成完整自我的重要拼圖。承認它們的存在,遠比強求“完美”需要更大的勇氣。
蘇晚的專業背景並未讓她避免生活的難題。她並未為來訪者提供一蹴而就的解決方案,而是陪伴他們找到與問題共處的方式;她自身的困境也沒有簡單的答案,只是在一次次自我覺察中,緩緩調整腳步。當你跟隨她經歷工作的困惑、關係的拉扯、自我的懷疑時,或許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找到屬於你的那份啟示。
這些故事既是碎片式的,又共同構成了一幅完整的圖景。或許在情節上沒那麼多的曲折離奇,但我相信,它們一定會帶給你驚喜—你可能看著看著就哭了,哭著哭著又笑了。
故事的靈感源自我的個人經歷、家人朋友的故事,以及多年來那些信任我、向我敞開心扉的來訪者和學生所分享的人生片段。當然,書中所有人物和情節均經過藝術加工和虛構處理,我始終恪守心理諮詢的保密原則。書中雖涉及多種心理治療與諮詢方法,但請注意,這是虛構的故事。每個來訪者都是獨特的存在,擁有不同的心理韌性、人生背景和經歷。即使面對相似的創傷性事件,個體的心理反應和所需的療愈時間也千差萬別。因此本書不能替代專業的教科書或治療方案。
最後,由衷感謝所有曾與我分享生命故事的人。是你們的勇氣和成長,滋養了這本書的靈魂。若你在某個情節中瞥見似曾相識的影子,請不必訝異—那是在不同的人生軌跡上,我們曾有過相似的掙扎與覺醒。
“我是如此的愛自己,愛當下的生活,愛我的家人和朋友,愛這個世界!”正如蘇晚所體悟到的,願你在這些或笑中帶淚、或溫暖治癒的故事碎片裡,拼湊出愛自己、愛生活、愛世界的完整力量。
水淼於北京
202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