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著作豐富,寫過九本書,包括暢銷書《為什麼大家相信怪事》(Why People Believe Weird Things)和《善與惡的科學》(Science of Good and Evil)。他目前擔任克雷蒙研究大學(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客座教授,也是《科學人》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專欄作家、《懷疑論者雜誌》發行人以及國際懷疑論者協會創辦人兼理事長。他也是加州理工學院(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懷疑系列知名科學演講主持人,13小時的家庭電視頻道(Family Channel)《探索未知世界》系列節目的共同主持人兼製作人。已故的古德(Stephen Jay Gould)談到薛默時,曾經寫道,「他以美國主要懷疑組織領導人、強而有力的活躍分子與作家的身分,運用把理性發揮為實際運作的方式,為公眾服務,是美國公眾生活中的重要人物。」
耶穌的用意,當然不只是講個投資的經濟寓言,我引用作為本書(mind of the market)的引言。事實上,一九六○年代,社會學家莫頓(Robert K. Merton)是最先引用這個寓言的,他當時作了一個研究,調查市場大眾如何認定科學新構想是如何發現的、應該歸功給誰。他發覺,著名科學家純粹因為擁有崇高名聲的關係,獲得的讚譽超過應得的程度;然而,比較年輕的同事和研究生做了大部分的工作,卻沒沒無名。他指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為什麼經濟學跨到了數學、物理後,一百年來走不出來?因為經濟學的研究,主要建築在人們受自身利益驅動和能作出理性決策的假設之上,因此人是理性的,會斤斤計較,比較利益得失,利用數學、物理,機械式的追求極大,再好不過。因此從馬歇爾(Alfred Marshall)一八九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Principle of Economics)引進數學表達古典經濟邊際分析的選擇問題,到薩繆爾森(Paul Anthony Samuelson)大量運用微積分來建構《經濟分析基礎》(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經濟學表現在追求邏輯的縝密與嚴謹性,可以說是無與倫比。
直到二00二年諾貝爾經濟獎頒發給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
和弗南史密斯(Vernon L. Smith)後,實驗經濟學、經濟行為學、經濟心裡學,這些新興的經濟學,向來非主流的經濟研究課題,其重要性才被確立。因此現在的經濟研究也就重視人們的非理性、有限理性的潛在規律。過去經濟學被普遍視為是一種依賴實際觀察而不是實驗室可做實驗的科學,在此也完全改觀。經濟行為、投資心理也都可以做實驗來探詢與驗證。這在本書第五章:不牢靠的投資心理學中;第六章:不理性的高潮經驗;第九章:交易的心理分析,描述的非常清楚。也因此,現在經濟學家可以發表論文在自然科學的世界頂級期刊《Nature》與《Science》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