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夠了:基金之神John Bogle寫給中產階級的快樂致富學

夠了:基金之神John

庫存=3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866613159
陳雅汝
早安財經
2009年7月09日
93.00  元
HK$ 88.35  







* 叢書系列:早安財經講堂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21cm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早安財經講堂


商業理財 > 投資理財 > 投資學















基金大師約翰.柏格的肺腑告白!
TIME Barron’s 彭博新聞社 全球媒體大力推薦中!
時代雜誌這樣形容本書:”金融風暴後,最富智慧的治療。

本書已經被許多理財組織,列為一生必讀的一本書。”

體悟金錢、理財與生命之間的道理!
中產階級,這本書能讓你更富有!
                                     

  約翰.伯格是先鋒共同基金集團的創辦人,一生的事業發展十分傳奇,史上第一檔指數型共同基金就是他發明的。他教導投資人以正確的法子累積財富,也孜孜不倦地向投資界宣揚常識真理。也因此,伯格早就預見沈迷於財務方面的成功能夠造成多大的破壞。今天,伯格利用這本書告訴大家如何正確地看待這個困境。

  近年來,伯格向專業團體和大學生發表了數百場演講,他受此激勵撰寫了本書,企圖(借用馮內果的話來說)「用少許的人道來毒害各位看倌們的心靈」。伯格努力思考在金錢、事業和人生方面,何謂「夠了」。他認為,金融界索取的成本太高,但提供的價值卻太低;太重視投機,太不重視投資;太過複雜,不夠簡單。同樣地,企業界太重視計算和銷售,太不重視信任和受託責任;我們的社會也太重視個人魅力和財富,太不重視人品和智慧。

  伯格也努力思索對他個人來說,何謂「夠了」,而他也不吝與大家分享他的見解。在這個越來越重視地位和成績的世界裡,他指點大家如何找到人生的道路,他也告訴大家「知足常樂」的道理。

  本書簡潔易懂,不僅能夠激勵讀者,也能帶給讀者很多啟發。伯格提供了許多用錢也買不到的真知灼見,像是金錢方面的建議,像是我們在企業經營和職業方面應該仿效的價值觀,像是人生中到底哪些東西才是真正的寶藏。

  如果你知道何謂「夠了」,那你很快就會發現你離「夠了」有多近。

作者簡介

約翰.伯格(John C. Bogle)

  先鋒共同基金集團的創辦人,也是伯格財務市場研究中心(Bogle Financial Markets Research Center)的董事長。他在一九七四年創辦先鋒集團,從那時起便擔任總裁暨執行長,直到一九九六年才卸任,繼而擔任資深總裁,直到二○○○年才卸任。一九九九年,《財星》雜誌將伯格先生譽為二十世紀四大「投資巨人」之一。二○○四年,《時代》雜誌將伯格先生選為世上最具影響力的100人之一,而美國投資者協會(Institutional Investor)也頒給伯格先生終身成就獎。本書是伯格先生的第七本著作,他的上一本著作是二○○七年的暢銷書《買對基金賺大錢》(The Little Book of Common Sense Investing)。

譯者簡介

陳雅汝

  專職譯者。台大工商管理系畢業,政大哲學研究所碩士,台大歷史研究所肄業。譯有《異/同之外:雙性戀》、《恐懼的氣氛》、《四%的人毫無良知,我該怎麼辦?》、《時空旅人之妻》、《我不瘦,我有話要說》、《行銷大師的十堂課》、《廣告22黃金法則》、《優活:身體年齡不老的八堂課》、《控訴虛偽的影像敘事者:黛安.阿巴斯》



引言
序言

●第一部 金錢
第一章 成本太高,價值太低
第二章 太重視投機,不重視投資
第三章 太過複雜,不夠簡單

●第二部 經營
第四章 太多計算,太少信任
第五章 太重視商業,不重視專業
第六章 太重視銷售,不重視受託責任
第七章 太重視管理,不重視領導

●第三部 人生
第八章 太重視事物,不重視奉獻
第九章 太重視二十一世紀價值觀,不重視十八世紀價值觀
第十章 太重視成功,不重視人品

●第四部 總結:何謂夠了
第十一章 對我、對你、對美國人來說,何謂夠了?

後記 我這一生的總結
誌謝



  有個億萬富翁在庇護島(Shelter Island)上舉辦一場宴會。知名作家寇特.馮內果(Kurt Vonnegut) 在宴會上告訴他的好友約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宴會主人──一個避險基金經理人──一天所賺的錢,比海勒靠他那本暢銷小說《第二十二條軍規》(Catch-22)賺到的錢還多。海勒說,「這話沒錯,但我擁有他永遠無法擁有的東西……『夠了』。」

  夠了。這兩個簡單的字,讓我震撼不已。我之所以震撼,有兩個理由:首先,我這一生,活得非常富足;其次,海勒說得再正確不過了──對社會上很關鍵的一群人來說(包括那些最有錢、最有權勢的人),似乎永遠沒有「夠了」的一天。

  我們生活在美好、但也悲哀的年代裡。之所以美好,是因為民主資本主義(democratic capitalism)的福澤,史無前例地廣泛分佈於全球;之所以悲哀,是因為民主資本主義發展過了頭的後果,也史無前例地呈現在世人眼前。

  我們正在經歷一場金融危機(這麼形容並不是危言聳聽),這場危機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過度」。這場危機,出在美國那些過度槓桿、過度投機的銀行業與投資銀行業,甚至也出在美國那兩家由政府資助(但卻為民間所有)的房貸業巨頭—「美國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Fannie Mae,俗稱房利美)和「美國聯邦住宅貸款抵押公司」(Freddie Mac,俗稱房地美)。頂尖的避險基金經理人每年領取超過十億美元的酬勞,民營企業的執行長也領取令人厭憎(實在找不出別的字眼來形容了)的高薪──包括失敗的執行長在內,把他們掃地出門通常還得付一大筆遣散費。

  不過,猖獗的貪婪差點毀掉美國的金融體系和企業界,貪婪造成的傷害,比金錢深遠多了。不懂得「夠了」的道理,毀了我們的專業價值觀。不懂得「夠了」的道理,讓理應好好信託託付給他們的血汗錢的信託業者,全都變成了銷售人員。不懂得「夠了」的道理,使得理應建立在信任上的體系,變成建立在算計上的體系。

  更糟的是,不懂得「夠了」的道理,讓我們在人生中走離了正道。我們在錯誤的方向上奔跑;我們經常在瞬間即逝、終究毫無意義的祭壇前俯首跪拜,但卻不知珍惜利益計算以外的永恆事物。

  我想,這就是約瑟夫.海勒用那個強有力的兩個字—─夠了─—所要表達的寓意。我們對財富的崇拜,應該「夠了」;職業道德的日漸腐化,應該「夠了」;我們對人品與價值觀的破壞,也應該「夠了」。

  因此,我想從這裡──從我最瞭解的地方──談起:我的人生,如何形塑我的人品與價值觀;而我的人品與價值觀,又是怎麼回過頭來,形塑我的人生。誠如你接下來將讀到的,無論從哪方面來說,我都已經得到夠多了。





* 讀者評鑑等級:

4顆星
* 推薦人數:7,共有7位網友寫書評。
*

我要寫書評

1.
黃國華
/ 台灣台北
2009.09.30看黃國華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7.投資人廉頗已老

七十九歲一生在基金界打滾的John Bogle在本書中語重心長地談到兩點投資基金的建議(p.95):
一是出手之前,一定要停看聽。第二,出手之前,要先看到基金十年以上的積效。

然而我在許多台灣基金業者的廣告當中,不時會看到一些業者藉由恥笑投資人的「迷失」而進行對行銷有利但是卻對投資不見得有利的洗腦文,最常見的基金廣告洗腦文案有:

一、 嘲笑投資人「缺乏耐心,投資期太短」:
實情則是收益人持有基金越久,基金公司所收取的管理費就越多。

二、 嘲笑投資人「遇到市場震盪時,淨值下跌反而不敢扣款投資」:
實情是玩文字遊戲,除了休市以外,哪一天的行情不震盪,而當淨值開始下滑時,其實多半都是停損停利的絕佳時點,笑投資人沒膽的用意在於基金可以賺更多的管理費。

三、嘲笑投資人「貪圖手續費優惠而不選基金」:
基金業者當然希望建立一個沒有投資人會在乎手續費高低的烏托邦世界,明知道這些廣告詞令都只是虛幻不切實際的耍弄嘴皮,但是一旦有人想要說點真話,這些業者的代言打手就會群起攻擊之。誰能證明收費高的基金其績效就比較好嗎?這可和一般商品不同,在金融業可沒有一分錢一分貨這種規則的。

這些基金業者不仿去讀讀前輩John Bogle的兩大選擇基金法則:一是出手之前,一定要停看聽。第二,出手之前,要先看到基金十年以上的積效。

他可是一點都不運用衝動式行銷,他還奉勸投資人投入資金前務必要再想一想。

他嘲諷地引用巴菲特的話:「每一個經濟循環中,都會出先三個i:最先出現的是innovator(創新者),然後是imitator(模仿者),最後是idiot(笨蛋)。」後講出:「不管基金經理人怎麼說,你可千萬別當笨蛋」

當然啦,John Bogle對於他的同業後輩似乎有種恨鐵不成鋼的心結,不過反正我不是基金業者,對於他們互相詆毀的言語,我當然站在一個「樂觀其成」的角度,然而在他嬉笑怒罵的文字中,我在這一段的敘述中找到一個相當震撼性的段落(p.96)

John Bogle寫著:「多年來的人口統計分析已經早就告訴我們,數以百萬計的投資人已經從「累積」財富,邁入「提領」財富的人生階段,但顯然基金業直到最近才發現這一點。」

當基金已經無法大規模開發出新的投資人與投資基金來支付龐大的老年投資人的「提領需求」的時後,這個由基金所力拱的投資市場將要面臨什麼考驗?當龐大的投資人口面臨老化的生產力大幅降低的過程中,財富的累積似乎已經無法由私人部門與家計部門所產生,而人口與家庭的老化,除了對生產力與財富累積力不從心外,恐怕連對金融部門所提供的流動性融資都無力去運用,所以fed的無限量資金供應恐怕無法透過過去的方式來流入金融市場,這是我看到這段文章後的一個想法。
2.
黃國華
/ 台灣台北
2009.09.23看黃國華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6.心法與技術哪一個重要

複雜的太多、簡單的太少

作者舉了筆記型電腦的例子,他認為創新的立量讓筆電的功能突飛猛進到可以擁有把人類送到月球的計算與儲存能力,因為創新可以讓手上的智慧型手機可以作出一整個大型辦公室都可以辦到的事情….不過,這讓我想起幾年前日本dvd的反樸歸真的活動,當年日本的家電廠挖空心思地創造出許多影音的功能,幾乎把整個電視攝影硼與錄音間的功能通通帶進dvd或攝影機,圖得是經由創新而提高附加價值,但是卻引來消費者的消極抵制,消費者認為多花五十塊美金去購買一堆一輩子都用不到的功能是沒有必要的,於是讓韓國的廠商用平實的價格合理的功能掠奪掉大半市場。

過去以來金融業的創新,一如當年的日本sharp、sony,然而在金融業的世界中卻沒有韓國這種破壞性的莽漢去做出「逆向行動」,因為在過去金融工具不斷創新的過程中,獲利的是這些創造複雜商品的人與業者,而持有這些商品的投資人並沒有獲致金融創新所帶來的好處,作者提出一個數字,全球一年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交易總額是600兆美元,是全球一年GDP總額的十倍,(資料來源美國CIA,2008年),天啊!

而那些被媒體捧為巨星的華爾街大亨們,作者也有很強的批判,讓我引述:
作者提到當時的花旗執行長魯賓曾在2007年夏天說到:「他從來沒聽說過流動性賣權」,而後來在當年的年底被迫揭露花旗帳上有250億美元的流動性賣權,而另一個花旗的前執行長普林斯更是大言不慚的說:
「音樂還在響,你當然得繼續跳舞,我們都還在跳舞呢。」這句話就在金融風暴要爆發的前夕對媒體講的。

沒錯!這樣的故事每幾年就會發生一次,我寫這類的文章與發表這樣的觀點除了被人形容成老成常談外,最常被一些人形容成「黃國華是空頭末日論者」、「黃國華是金融圈的失敗者」,持這樣的看法不在少數,我心知肚明的很,因為風險兩字總是拿去和「悲觀」當成同義詞,而金融市場可以容許失敗,但絕對不容許等待。

前幾天和一位媒體朋友聊到房地產,他談到他的老師張金鍔,許多人說他是空頭大師,專門看空房市,其實說這樣言論的人有兩種:「房市既得利益者」與「被洗腦(劫)者」,我記得在2002-2004年的時候,他曾經大聲疾呼地勸房地產投資人「趕快趁便宜進場」,而在他翻多房市的頭一年(2002-2003 年),當時他還因為看多房市而被大部份媒體封殺呢!原因很簡單,政治意識型態;不過,利益永遠略高於意識型態,只要你願意看多,就會讓你的聲音浮現出來發聲;然而當利益、信心與意識型態三者共生共榮而面對總體經濟衰敗的時期,張教授還會根據專業與經驗說出與市場氣氛相左的話,就實在令人佩服了,多數人包括我在內,便只好寄托山水、文學的世界。

回到本書的作者對金融創新的批判上,如果投資人一直會陷入循環性的金融風暴宿命,那麼到底是什麼因素一直讓投資人捲入這種循環呢?投資人憑什麼預期,可以透過選擇複雜的投資策略與基金經理人,來戰勝大盤並且賺到更多錢?

作者給了一個解答:「那是因為經驗被希望打敗了。」

經驗可以經由記憶的累積,也可以透過對他人的學習或經典的閱讀,照理說這種專業的培養並不難建立,何以投資人會選擇遺忘與忽略經驗與專業?這也是我多年一直想要找尋的答案,我透過部落格與讀友互動,我透過聚會傾聽一般投資人的疑惑,透過開課去瞭解這個市場參與者想要知道的問題,多數投資人一直鑽研在各種研究與分析的方法,卻從來不曾問自己:
「你來投資市場所為何來?」、
「你對於投資這檔事的期望是什麼?」、
「產生這種期望的來源是什麼?什麼事情什麼人讓你產生對投資報酬的期望?」、
「你有認真去執行你的期望嗎?」、
「要如何面對當你的期望與實際產生落差的時刻?」

許多人很排斥這種「心法」類的書,當我在一開始寫作的時候也媚俗地避免這些討論,如交易員的靈魂一書用了大量的財務數據與實際操作的例子,如空手的勇氣一書中更是用了大量的國內外總經與金融數據,只是,當讀者透過幾本投資書籍獲得了一些方法,也建立了一些觀念以後,接下來就是要把一些透過自己反覆咀嚼後所產生的觀念,轉化成一道道不可輕易憾動的信仰。

我的許多信仰來自於我以前在金融業與一些實際的投資與人際經驗得來,那就是不要輕易相信那些和你的利益有著「零合衝突」的人。

我引用作者在89頁的一段話:華爾街老是建議客戶:「別光是站著,要趕緊採取行動!」投資人應該採取的,是相反策略──「別採取行動,光是站著就好。」這麼做不僅有違散戶的直覺與情緒,也擋了那些銷售證券、管理證券投資組合的人的財路。

看了這段話,大概就可以瞭解那些詆毀我是金融業敗類的那群人的居心吧!不過,本書作者John Bogle 到底有沒有招致罵名,我就無從得知了,不過若以他身為業者龍頭之一的「廣告」份量以及仍然具有業內人事的部份生殺大權上,大概也不會招來罵名吧。
3.
黃國華
/ 台灣台北
2009.09.18看黃國華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5.最簡單的黑天鵝

在一個由投機所推動的市場中,我們絕不能因為某件事以前從沒發生過,就認為這種事日後也不會發生。打個比方吧,人類只看過白色的天鵝,並不代表世界上就沒有黑天鵝。(p.68)

「黑天鵝事件」定義為

(一)超出我們通常預期範圍之外的離群值,
(二)會帶來極大衝擊的事件,
(三)一旦發生之後,我們會因為天性使然去捏造解釋,讓這個事件成為可解釋和可預測的。因此,黑天鵝事件就是:相當罕見的、會帶來極大衝擊且事後會被解讀為可預測的事件。生活中充滿黑天鵝事件,尤其是在金融市場裡!

在這本書所舉的股市黑天鵝的例子是:在1950-1960年代,股價漲跌超過2%的天數,一年頂多三、四天,但是在美國,從2007/7/30-2008 /7/30這一年當中,指數漲跌超過2%的天數已經高達三十五次,這和拙作「空手的勇氣」書中所提到的觀念相呼應,從2007年第四季到2008年第二季的這九個月,台股的波動率與波動天數突然數倍的爆增,於是便發生了2008年下半年到09年第一季的50%的下跌。

然而作者認為黑天鵝只存在短線與充滿投機的金融市場中,而長期投資的報酬上卻從來不見黑天鵝,他認為這歸功於美國企業會有效地運用資金,總是預期經濟上的改變,並會做好準備….我個人對這點實在無法茍同,作者認為美國經濟的問題不大,企業盈餘會隨著經濟發展而成長….我一時之間提不出有利的證據去反駁這個論點,這幾乎是所有「長期論者」的一致性的根據,他們永遠認為美國的實質面相當穩健,而所有的金融風暴與景氣衰退都是來自於華爾街那班投機份子,所以只要請央行修理一下投機份子,或用「道德」去說服這些投機份子,一旦金融業的投機氣焰緩和下來,這些長期論者就會認為問題解決,或許有那麼幾次恰好是有機率上的偶然,但是,完全把問題歸咎於金融投機份子,而不去認真思考總體經濟實質面的本質,就算問題是金融投機份子所引起的,只不過,今天差不多在金融市場的投資人幾乎已經是人人皆投機了,一如台灣政客所辯稱的「歷史共業」。

雖然這本書被我選為導讀,但是請讀者要仔細思考一下,「毫無節制與止境」的長期投資,或許更是個魯莽與不務實的作法,或許台灣與台股屬於危機社會或淺碟市場,才會形塑出我的高度風險意識,就好比2009年台灣的八八水災,它徹底地打敗台灣「五十年」或「百年」頻繁的防洪措施,因為長期這個概念太過於輕乎,以為把投資或防洪的標準定成長期的思維便可高枕無憂,錯!投資與防洪一樣,問題在…..逃難,而不是防洪。

終於來談談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他是當代研究金融危機的權威,他認為資本主義的資本市場天生具有不穩定性;由於投資人追逐利潤和資本家的短期投機行為,藽致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是無法根除的,且會演化為金融危機,並進一步使得整體經濟面臨下滑的深淵。在景氣上升階段,經濟成長的動力會掩蓋金融不穩定的危機,但是一旦經濟步入停滯甚至下降週期,金融市場可能面臨流動性不足、金融資產大幅下跌,而高風險的金融機構就會變賣資產來償還債;從市場繁榮到衰退的轉折點,就是所謂的「明斯基期時刻」(p.78)

市場找到已故經濟大師明斯基的學說來對奄奄一息的金融市場做「最後的鞭屍」,我解讀上面那句話就是:金融市場授予參與者過多的信用,當實質面不再強勁到足以掩蓋過高的槓桿風險時,這種「去槓桿化」的過程便是金融風暴的始作俑者(「去槓桿化」請參考拙作「空手的勇氣」)。

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的理論:「穩定導致不穩定」(stability leads to instability):金融市場可以滿足企業領導人和散戶追逐利潤的需要,而且金融市場是金融企業靠著唯利是圖的創業精神造就出來的。最能看清楚發展、變革和熊彼得創業精神(Schumpeterian entrepreneurship)的地方,莫過於銀行金融業。而促成變革的因素,就是追逐利潤,這在銀行金融業裡也看得最清楚。(p.70)

明斯基認為今天金融市場之所以如此動盪,正是因為我們打破這個平衡,才因此付出代價。(p.76)

什麼是平衡的兩端?明斯基認為是「企業創新和傳統價值」(p.77)

我把作者的用意用更簡單的話來形容,作者也好明斯基也好,都認為舉債過度是金融風暴與經濟衰退的主因,這點,我相當認同。

非洲與新幾內亞某些叢林的年輕男子,會向親友借錢花上天價買個新娘,於是陷入債務負擔許多年;而2007-2009的美國,龐大的花費當然不是花在新娘上,而是購買價格將近天價的房屋上。我查了一下房貸的單字:mortgage,有趣的是mort是法文的「死」,gage是法文的抵押品的意思,為何用在英文上會加上一個「死」的字頭呢?

曾幾何時,房屋貸款這種負債變得具有比較高的「安全邊際」?自備款300萬,貸款700萬買一棟一千萬的房子的這種財務行為會被視為「保守」與「高信用」,別笑!一位有上述財務狀況的投資人,以及一位沒有房子只有300萬現金的投資人,後者的信用評等會被銀行列在前者之後;好吧!如果負債比拉到 700%是穩健的,那麼同樣是那棟房子,只拿出一百萬自備款,其餘一百八十萬做一點股權投資,再花20萬買信用保險,然後把100萬自備款、180萬股權與20萬保險一股腦地丟給銀行,而銀行一樣借出700萬,這樣的結果有沒有兩樣?別笑!在2007年以前的銀行,這樣的財務安排似乎才是銀行眼中的「優良客戶」。

明明就是「財務安全邊際」不斷地撤退不斷地失守,金融市場卻一直闡揚這樣的價值觀,於是「少點儲蓄多點投資」成為2008年的「歷史共業」,提供軍火商的直接金融業業者,無止境地提供武器給房屋市場與股市,從輕武器(低的風險邊際工具)到核子武器(化簡單為複雜的次級房貸與連動債),只是,作者John Bogle也只能扮演一個教宗的身份,在死傷慘重屍骨遍野的金融戰場上做一點「回歸長期投資的道德」彌撒罷了,好像當多空都被核彈消滅之際,出面推銷一點傳統的「冷兵器」,然後作出「冷兵器比較不會造成太大傷亡」的分析。

難道投資市場沒有任何方法可以讓我們遵循嗎?John Bogle在81頁做了文抄工,引述了一段很棒的話,要抄大家就一起抄:
十四世紀的哲學家兼修士「奧坎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提出的奧坎剃刀原則(Occam’s razor):「假如一個問題有很多種解決辦法,選最簡單的那個。」

很有哲理!有點看不懂!我也是!不過,相信我,這句「假如一個問題有很多種解決辦法,選最簡單的那個。」妙語,不單單只能在投資領域幫上我們,單單這句話,這本書就值得我去購買與導讀,是吧!誰說財經書籍的導讀非得要得到財經投資的收獲。


p.s.許多人認為我不寫財經書與財經文章是一大損失,然而,如果一些眼尖的老讀友應該發現我近來這幾篇財經書籍的導讀文章,似乎又比半年前,不論是在文字的運用,觀念的表達,應該都有一些進步.....當然,有許多人只關心到底可不可以買,該不該賣,或是該買些什麼

我導讀過財報,也導讀許多財經新聞,應該也導讀了不少總體經濟數字,那些文都在我的部落格當中,我也用文字導遊過許多旅行,而今,我用文字導讀一本又一本書,特別是範圍不拘,目的只有一個,為了明年要出版的台北金融物語三部曲與四部曲,去年(2008年)我寫的內線國度與金控迷霧,若再加上2006年的金色巨塔,我如今重新檢視這幾本書,我只想羞赧到把書燒光,前幾本書不論是文字..布局與潤飾...說得上是慘不忍睹,難怪至今沒有出版商找我談三部曲四部曲,而從2008年8月以後至今,我一共讀了兩百八十多本書,這其中大多數是文學小說類,因為我信奉..勤能補拙,這一切的一切就是為了從2010年 1月開始寫的小說,而我近半年來,我採訪過調查員,立委,創投大老,檢察官,前朝政務官,報業大亨,八卦狗仔記者,兩岸空中飛人,演藝圈人士...... 從閱讀精典到閱讀人,我期待自己的創作過程,那將會豐富我的生命
4.
黃國華
/ 台灣台北
2009.09.04看黃國華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5顆星
4.長線論者的不公平競爭
這本書的p.60引用巴菲特的話:

「從現在開始直到世界末日來到之前,持有股票的投資人所能賺到的最大報酬,等於這些企業在這段期間內所賺到的全部盈餘。」

作者引用這段話的用意在於,他認為短線的投機不可能累積賺取長期的超額利潤,我相當同意這個論點,只是這段話卻隱含了另一個對立面的意思:
「從現在開始直到世界末日來到之前,持有股票的投資人所可能賠掉的損失,至少等於這些企業在這段期間內所產生的全部虧損。」

所以這段話如果沒有經過一些所謂的「負面帶風險」想法過濾的話,讀者勢必興沖沖地跑去研究企業盈餘找起明牌了,巴菲特與作者John Bogle這類長期論者往往忽略了一個現實:
「投資人的現金需求往往出現在總體環境低迷的股市低檔。」

這點是我個人長期研究投資的一個精華,這些長期論者他們擁有源源不絕的現金,特別是金融業者,他們重視的是「帳面」的表現,所以以基金業來說沒有「take profit」的困擾,雖然說他們也有所謂面臨贖回的壓力,不過一來金融業本身的業務與行銷能量可以幫自身立即尋求資金,如2008年底台灣的某家金控,在即將面臨擠兌的危機下,硬是強制動員集團力量尋求「以鴆止渴」的龐大存款與金援,然而,絕大投資大眾沒有集資的能力,所以當自己財務吃緊時,除了變賣資產以外沒有第二種選擇,這就是個人投資上最大最大的限制,既然我們的財務與資產狀況與那些「長期論者」有著結構性的差別,那為何一般小投資人要用自己虛弱的體能去從事馬拉松賽跑呢。

所以,中線的波段操作還是比較適合一般投資人。

回到剛剛提到的「投資人的現金需求往往出現在總體環境低迷的股市低檔。」這個論點上,捫心自問,投資的金額到底是來自哪裡?一是自身的閒置資金,二是舉債,閒置資金的來源是「收入減支出」,收入的來源大概有薪資、企業盈餘與租金收入三大項,這三大項與總體環境的關係通常是呈現正相關,也就是說當總體經濟開始衰敗陷入低迷泥沼之際,通常投資人也會陷入收入降低的狀況,一旦入不敷出,就必需1、變賣資產求取cash in 、2、舉債支應。當然這兩種作法都投資人嘗試,而後者卻會被金融市場與媒體所歌頌,當然他們要能撐得過金融風暴,問題是,我們為何要讓自己身陷上述的困境呢?

為什麼要忍痛去處份手中的資產?為什麼要冒著更大的風險去舉債攤平資產價值呢?我認為把自己陷入財務的險境與「革命造反」所面臨的狀況沒有兩樣了,只是,金融業喜歡那些造反成功的革命英雄,因為他們可以提供武器彈藥給這些股市搏命人,不論多空,金融業都是贏家,一如戰爭幕後的軍火商。
5.
黃國華
/ 台灣台北
2009.08.30看黃國華的所有評論
評鑑等級:

4顆星
三.葛拉漢四原則與John Bogle的投資三口訣
讀到這裡,讀者會和我一樣產生相同的想法,那就是難道投資領域上都找不到一個可行的方法嗎?這本書發了許多篇幅談論基金與金融業的種種「惡行」,更花了相當的篇幅試圖去啟發讀者「已經夠了!」這樣的觀念,只是多數的投資人別說賺夠了,恐怕已經陷入「拜託!我已經賠夠了!」的投資地獄深淵中,多數投資人早已經對於超高報酬這種伊甸園名詞敬而遠之,只是,依我長期觀察台股的經驗中得到一個結論:

當台股投資人不敢也不願意再期待高報酬的時候,多頭行情通常也不會結束,也就是說,當「夠了」這種想法普遍深植在投資人腦海中,多頭就可以延續,當投資人的貪念四起,這種「夠了吧!」的觀念在市場被引為笑柄時,通常也是反轉的開始。

我盡量從這本書去找尋John Bogle的致富之道,免得本書會被一些多頭論者認為是一本泛道德書籍:

p.049寫道:『天下沒有神準的選股魔法師
班傑明•葛拉漢(Banjamin Graham)在十九六三年五�六月號的《財務分析師期刊》(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這麼寫道:
我(葛拉漢)認為──無論是過去或未來──一個聰明且訓練有素的財務分析師,能夠為各種不同的人提供投資上的建議,這正是這一行存在的價值。而且我(葛拉漢)也認為,財務分析師要達成這項任務,只需要遵守幾條簡單的原則,例如:適度平衡債券和股票;適度分散風險;挑選具有代表性的投資標的;拒絕從事不符合客戶財務狀況或投資天性的投機操作。
身為財務分析師,他不需要是選股神準的魔法師,也不需要對市場動向未卜先知。長期以來我(John Bogle)始終相信「平衡」、「分散」、「把焦點放在長期」的簡單概念。』

從這段敘述中,可以確認John Bogle是班傑明•葛拉漢(Banjamin Graham)的信徒,經過John Bogle的整理,把班傑明•葛拉漢的投資信念歸納成四個重點:

1、 適度平衡債券和股票:當然,我把債券的範圍擴大到其它收取固定收益的低風險工具,如定期存款之類的。

2、適度分散風險:我認為風險並不等同損失,許多投資人把風險當成事後的檢驗,而不去真正體會風險只是「損失的可能性」,所以當投資人僥倖躲過一兩次損失,就不會把風險當一回事,或是幸運地摸到一次底部買進的機會,就從此失去風險的意識,甚至於會把風險當成是失敗者悲觀者的藉口。

3、 挑選具有代表性的投資標的:我認為投資的時候,不要浪費太多時間在選股上面,以John Bogle的觀念來說,選擇指數型商品進行投資就可以,然而,比較積極的我,也只是建議買買產業的最大龍頭股就好了,那些困難的選股遊戲,那些如履薄冰的飆股傳奇,就留給那些鎮日吹捧小型的出貨大師就好了,股市也好人生也好並不像你想的那麼長,留點時間給家人,別浪費太多時間去看那些一篇篇畫滿線型又充滿唬爛的股票週刊。

4、拒絕從事不符合財務狀況或投資天性的投機操作:這已經是老生長談的老掉牙準則了,但是卻是最重要的一條,我認為如果前面三條看不懂,那麼,請你務必至少要遵守這一個重點,因為,超過自己財務能力所能負擔的投資就不是個好投資,古今中外,所有投資失利者的共同引爆點就是從事不符合財務狀況或投資天性的投機操作。

John Bogle的投資三口訣:
1、 平衡 2、分散 3、長期

這和台股市場的顯學相當不一樣,台股的參與者喜歡百分之百持股、過度聚焦與短線操作,不過不要以為我又再嘲笑某一位股市聞人,百分之百持股、過度聚焦與短線操作一直是台股投資人的最大毛病,其實也是台灣這個社會的三大隱憂—集體淺碟、極度不穩定與逃難賭徒文化,台股是台灣的縮影,很難能在投資領域中維持與多數人不一樣的投資心態。

前面我有提到,明明多數人都曉得主動操作型的基金的長期表現大多比不上大盤的指數,也有許多人明白基金金融業者與投資人的利益有著相衝突的立場,我相信也有許多人清楚基金與金融業者的一些不道德技倆,為何還要掏錢去購買呢?

抬面上的理由是投資人付出的經理費就是購買經理人的選股技巧,希望藉由經理人的技巧和能力為自己帶來優異的報酬。這種仰賴經理人的選股能力,期待更高報酬的基金,就是主動型基金。抬面下的、難以啟齒的理由是….

投資人過度懶惰與對自己沒有信心。

當然所有財經的書與作者都不會對投資人咆哮,就像大家都會指責政客卻不會指責選民:「原來就是選民投錯票」,財經書籍與文章都會把所有的錯歸咎於基金業者,然而,我卻認為基金業者並沒有錯,基金不是開慈善事業,基金的盈餘來自於投資人的購買金額。至少我認為基金與投資人都得要共同負擔這種「歷史共業」,這個歷史共業就是「把錢交給別人的愚蠢」與「數別人鈔票所誘發的貪念」所共同交織而成的「人性之困境與挑戰」。

很顯然地,身為基金業者的John Bogle還是不敢罵投資人,他的作法是把自己的基金設計的相當與眾不同,然後大肆抨擊其他同業,他先用溫和的文字去嘲弄一翻:
P.52:「投資人不管花多少錢,都不可能得到他們想要的結果,….有趣的是,反過來說,如果他們什麼都不花,就可以得到所有想要的結果。」

John Bogle的觀念倒和我有些不謀而合,請別罵我往自己臉上貼金,除了這本書以外,我以前從未讀過任一本John Bogle所寫的著作,而拙見總幹事的投資筆記、交易員的靈魂、收盤後的人生與空手的勇氣:黃國華的總經筆記等四本財經著作裡面,有相當的篇幅引經據典地說明或證明,投資人許多似是而非的方法其實根本是沒有意義的。我相信John Bogle的這一段話:「投資人不管花多少錢,都不可能得到他們想要的結果。」鐵定會引起許多既得利益的金融業者群情激憤,也會有許多基金經理人會感到「不以為然」,然而事實擺在眼前,2001年美國的基金有6126檔基金,到2008年其中有3165檔走入歷史(51%的基金不到七年就掛掉),此外其中的4356檔股票基金當中,有2314檔基金經理人沒有持有自己的基金(佔53%),這就好像廚師或餐廳老闆不敢也從未嘗過自家賣的食物一樣。

至少在美國,從地球表面消失的基金就有51%,也有53%的基金,連操盤人都不願意持有與購買,這還算是比較好的數據,若要認真回到「投資人想要的結果」上面,只要把時間拉長到兩年以上,會發現有八成以上的基金的表現是連指數報酬率都達不到。

然而為什麼還是有許多人買基金?我告訴各位一個吊詭的數字,如果只計算一到三個月的表現,能夠打敗大盤的基金可能高達65%以上,所以只要把這幾個簡單的數字兜一兜,就會發現,一旦投資人買了基金,基於人性往往只會在買進的前面幾個月內去關心一下績效,當善於短線的基金的績效,其短期報酬率高於指數表現後就會讓投資人「自我感覺良好」,於是,便會對基金產生不錯的印象,就算長線的殘酷事實終於攤在陽光底下,投資人也會把大部份的過錯歸疚給「總體經濟轉差」、「政治因素」或其它,但往往忽略了當初所託付的投資期許。

* 看更多讀者書評





其 他 著 作
1. 別讓性格壞了你的決策 The Impulse Factor:Why Some of Us Play It Safe and Others Risk It All
2. 那些男人的故事 Stories We Could Tell
3. Y先生的結局
4. 時空旅人之妻(電影書衣版)
5. 肉丸聖代
6. 恐懼的氣氛
7. 異/同之外:雙性戀
8. 搞笑諾貝爾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