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浮動城市:日本當代建築的啟蒙導師 菊竹清訓的代謝建築時代

浮動城市:日本當代建築的啟蒙導師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725498
磯 達雄/文
商周出版
2014年4月10日
140.00  元
HK$ 119  






ISBN:9789862725498
  • 叢書系列:做自己的建築師
  • 規格:平裝 / 228頁 / 20 x 21 cm / 普通級
    做自己的建築師


  • 藝術設計 > 建築 > 建築家傳記/文集











      伊東豊雄說:菊竹先生的早期作品,至今來看,

      依舊走在時代尖端,而且越發光采。



      建築師原廣司曾評價年輕時的菊竹:他將設計出超越美麗的建築,

      也將挑戰讓人毛骨悚然的建築。



      內藤廣如是說:遠古的記憶與超近代,

      就是菊竹先生的創作之所以震憾我們心靈的要素。



      而今,他的建築在四十年後依舊是年輕建築家的參考範本──



      本書收錄刊登於建築專門雜誌《日經ARCHITECTURE》,由磯達雄(撰文)與宮澤洋(插圖),以建築師菊竹清訓為題企劃的《建築巡禮》特輯,並依報導完成的年代順序編輯而成。25篇報導中,有5篇曾刊登於《日經ARCHITECTURE》,其餘20篇是新作。此外,在菊竹清訓設計事務所的協助之下,包括未公開發表的報導在內,走訪現場,盡全力企劃與調查的作品總數超過八十件。



      〔建築應該要像細胞一樣的新陳代謝〕



      「為何會被菊竹的建築吸引呢?」作者磯達雄如此問道,其中一個理由,也許是從小深植腦海中的記憶。以菊竹為首的代謝派建築師描繪的巨型建築(magastructure),對於未來都市的規劃案,經常被編入一九六○年代孩童的學習圖鑑等圖書。即使不曉得菊竹這號人物,但他構想的都市,對於科幻未來都市的想像已經烙印在我們這世代的心中。



      菊竹的設計中,有各式各樣麻煩的問題點,卻也靠著技術逐一解決這些問題。而且解決對策不只是補全不足的部分,甚至擴及建築的整體概念與形態。譬如,都城市民會館(一九六六年)與佐渡格蘭飯店(一九六七年),為了解決受制成本考量,必須減少樁子數量的問題,於是前者設計出以樁子上端為中心,做出扇形結構,後者是以巨型立柱,建造出如橋梁般的大梁。這些技術超越一般建築予人的美感與規模感,覆蓋了整座建築物。猶如增生的病毒般,支配著宿主。



      建築師原廣司曾評價年輕時的菊竹:「他將設計出超越美麗的建築,也將挑戰讓人毛骨悚然的建築。」一九六○年代的菊竹完美實現了這般預言。藉由日新月異的尖端技術,菊竹建造出一座座前所未有的獨特建築物,我想這就是菊竹建築的最大魅力吧。



      進入七○年代後,菊竹建築又多了一項魅力,那就是體貼使用者的貼心設計。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為了促進銀行與各地區之間的交流,而精心設計的一系列京都信用金庫分行(一九七一∼一九九三年),以及建築物四處可見貼心設計,希望讓孩子們能盡情嬉戲的黑石Holp孩童館等。在這些建築中,菊竹還設計了許多體貼使用者的家具與陳設。



      八○年代後,菊竹也留下許多作品,還擔任過好幾次博覽會總策劃等要職,始終是活躍建築界最前線的一號人物。雖說如此,他還是繼續研究自己最感興趣的主題,那就是海上建築與集合住宅的「??」(技術)。走過代謝派風潮,唯獨菊竹還是繼續訴說著這股風潮繼續存在於現代的意義。



      對於技術方面的追求,他也是直到最後都不曾懈怠。晚年的代表作品就是刻意壓低高度,上方架著鋼筋大屋頂的軸立巨蛋建築,像是川崎市市民美術館(一九八八年),以及北九州媒體巨蛋(一九九八年)均屬於這類建築。此外,島根縣立美術館(一九九八年)更是兼具六○年代菊竹作品的大膽風格,以及七○年代以後的纖細,堪稱是菊竹建築的集大成。



    名家推薦



      專文導讀 阮慶岳�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



      王俊雄�實踐大學建築系教授

      王增榮�比格達工作室

      李清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謝宗哲�亞洲大學室內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龔書章�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兼任所長)





    專文導讀 阮慶岳





    菊竹清訓的生平介紹

    菊竹建築進化圖



    Chapter1 1950年代-1960年代

    Sky House 1958

    正方形住宅的先驅

    出雲大舍廳舍1963

    做為「依代」的建築

    館林市廳舍1963

    高樓層的懸臂樑工法

    東光園1964

    浮在半空中的客房

    都城市民會館1966

    怪獸般的建築

    佐渡格蘭飯店1967

    通往明日的橋樑

    岩手縣立圖書館1967

    一整排山形拱頂的造型

    島根縣立圖書館1968

    曲線的平面與怪物般的架構

    荻市民館1968

    出現在城下町的諾亞方舟

    久留米市民會館1969

    一旁是隨時會暴漲的河川



    作品年表+現存調查1955-1969

    【附圖說的作品】

    石橋文化中心美術館1956

    梅林寺茶屋1958

    島根縣立博物館1959

    石橋文化中心音樂堂1963

    淺川公寓1964

    德雲寺納骨堂1965

    岩手縣教育會館1965

    松本伸理容室1965

    橫濱駿河大樓1966

    板橋區立板橋保育園1967



    Chapter2 1970年代-1980年代

    芹澤文學館1970

    四個巨大的中核

    京都信用金庫1971

    公眾之「傘」

    火之山公園山頂展望設施

    壇之浦停車場休憩設施

    和布刈停車場休憩設施1973

    演繹出絕佳的觀景動線

    黑石Holp兒童館1975

    代謝派的孩子們

    人工海上都市(Aquapolis)1975

    海上都市之夢.通往水平線彼端

    西武大津購物中心1976

    將逃生梯呈現在造型上

    田部美術館1979

    靈感來自踩風箱的鐵皮屋頂

    銀座劇場大樓(Le Theatre Ginza)1987

    波浪狀外牆

    川崎市市民美術館1988

    又低又圓的巨蛋屋頂



    作品年表+現存調查1970-1989

    【附圖說的作品】

    駿河銀行情報中心1971

    貝納.畢費美術館1973

    井上靖文學館1973

    柴又帝釋天鳳翔會館1973

    Pasadena公寓1974

    荻市廳舍1974

    銀座大樓1974

    筑波研究學園都市松見公園1976

    西友河邊店1980

    出雲大社神祜 殿1981 

    輕井澤高輪美術館1981

    熊本縣傳統工藝館1982

    京都信用金庫大津分行1983

    境港臨海飯店1985

    川崎市綜合教育中心1985

    弘前市社會福祉中心1986

    豊島區立千登世橋教育文化中心1987

    西武百貨店?谷店LOFT館1987

    福岡市廳舍1988

    高崎市營住宅 東貝澤天水團地1989



    Chapter3 1990年代-2000年代

    東名高速道路海老名服務區休憩設施1991

    白與黑的長牆

    江戶東京博物館1992

    空虛的紀念碑

    大分縣臨海文化中心1992

    岸上的大型客輪

    島根縣立美術館1998

    令人讚嘆的美麗屋頂

    九州國立博物館2004

    雲朵造型上,覆著段狀設計的建築

    日本國際博覽會(愛•地球博覽會)

    彷彿遊走在樹叢上方的環球迴廊



    作品年表+現存調查1990-2008

    【附圖說的作品】

    赤?Residential Office INFINI 1990

    奈良公園館1991

    早稻田大學戶山校區圖書館大樓1992

    久留米市廳舍1991

    飯能樟木鄉村俱樂部1995

    江戶東京博物館休憩設施1995

    北九州媒體巨蛋1998

    昭和館1998

    吉野里歷史公園歷史中心2000

    日經印刷Graphic Garden2008



    菊竹雪女士的訪談

    Sky House的生活,以及關於父親的回憶

    結語1(磯)

    結語2(宮澤)

    作品名稱索引

    《日經ARCHITECTURE》刊登期數與採訪日一覽表






    導讀



    隕落,烏托邦的長存




      若說日本的當代建築,正迅速竄起、甚至開始引領世界的趨勢與風潮,其實並不為過。就以普利茲克建築獎為例,在35年的歷史中,日本建築師六度獲獎,其中三次是在最近的五年內,包括了2010年由仍屬中堅的妹島和世與西澤立衛一起奪魁,2013年由老驥尚未伏櫪的伊東豐雄獲獎,以及2014年由?茂得獎,都在在顯示日本在當代建築領域上的銳氣與厚度,絕對雙雙不容忽視。



      要溯源回去,可能必須要從明治維新回顧起其因由。但簡單的觀看,則可以以二次戰後、尤其是60年代起,日本建築界的崛起與復興說起。其中最指標性的自然是「代謝派」的出現,並於1960年在日本舉行的世界設計大會上,公開發表了應對戰後人口激增、城市與建築必須要認真尋求如何與之有機共同生長的觀念,首次引發世界的注目,也作為日本當代建築整波新浪潮的啟動機。或可以這樣說,「代謝派」的出現,確實奠定了日本近世代建築發展的紮實基礎。



      2011年底離世的菊竹清訓,就是這個極重要「代謝派」的核心戰將,自然也更是日本現代建築史裡、絕對必須銘記的重要建築師之一。



      關於菊竹清訓的意義何在,我覺得可以以下列幾個角度來作觀看:



      首先,當然脫離不了與「代謝派」連結的關係。「代謝派」的都市�建築理念,雖說是在回應戰後嬰兒潮湧現、人口暴增的現實問題,但其背後對建築的信念,其實可以見到是延續「現代性」所牢牢建立、對於科技與機械量產的認真追隨,與因應工業社會的興起,顯現人必須逐水草居的游牧般變異生活,對於這樣新的生活模式的努力破解。



      也就是說,社會與個體生活的朝夕幻變與不可測(游牧化),其實可能更是「代謝派」想要挑戰的時代議題,運用的手法,則大量依賴科技的介入與期待,同時思考如何利用模具化的量產,來化解代謝與替換時的消費成本。這樣作品與觀念的實踐,從他30歲(1958)所打造出來的自宅Sky House,就以著可以替換的單元「move-net」,做出的嘗試與宣告。



      這樣的類同觀念,在「代謝派」的同時代,可以見到以倫敦為基地、Archigram的隔空相輝映,甚至,還可以在此刻的台灣,見到譬如以「自立造屋」受矚目的謝英俊,某種與之遙遙致意般的類同操作模式。



      關於這些類同性,我們或可以都視之為對於現代主義道統的一種積極承傳,這包括對於密斯以鋼構及模矩所建構、現代科技為本的建築新規範,或是科比意比較傾靠向藝術性格、對於混凝土的材料與力量,所投注地那種帶著神聖與雕刻性格的凝視,皆是令人感佩的。



      另外一個關於菊竹清訓的意義,我覺得會落在他與日本傳統建築的對話上。不管在空間與造型設計上,都可見到菊竹清訓對此努力的痕跡,譬如1963年的「出雲大社廳舍」作品,他以混凝土的構造、不斷與傳統木構的柱樑系統,做出美學與意涵上的對語意圖,就是他這樣系列嘗試的佳例。



      而在空間與機能的關係上,他更是積極挑戰「形隨機能」的說法,主張空間可以先於機能,並由居住者慢慢去發現與再定義。這樣的態度,依照本書的說明,是接近日本神道所說的「依代」,也就是:「所謂依代,就是神靈依附的媒介物。建築具有的機能,不是一開始就存在於空間,而是後來才產生的。因此,建築師該做的不是決定機能的設計,而是如何設計出容易成為『依代』的空間。」



      先空間後機能,是相當有趣的說法與歷史承傳。



      最後,我覺得菊竹清訓最不可被忘記的意義,在於他所具有某種烏托邦懷想的海上「浮動城市」構想,這也是「代謝派」關於城市規劃裡,相當具企圖心與浪漫性的重要提案。菊竹清訓對此的具體實踐�實驗,是透過1975年的沖繩國際海洋博覽會上,由政府出資建造的會館Aquapolis(人工海上都市),讓我們見到一座城市在海洋裡浮動與游牧的可能,積極地挑戰我們對於城市(甚至國家)的未來想像,視野遼闊也勇敢。



      這種將結構與空間分開思考的巨型建築(magastructure)觀念,除了是回應戰後人口遽增的現實壓力外,其實更暗示了我們對於未來都市與生活的想像可能,也開啟我們以科技挑戰未來生活的某種憧憬。當然,因為時空等現實因素的更易,以及對科技與環境態度的時代轉變,現在已經不太見到這樣近乎烏托邦的想像,但是回顧菊竹清訓這樣浩然與盪氣的規劃氣魄,還是令人不能不深深懷念的吧!



      菊竹清訓在2011年底離世,他所珍愛的Aquapolis(人工海上都市),則在更早的2000年,被默默地送往上海解體。二者的驟然凋零,都同樣令人感慨,有如見到某種時代的隕落,但是,也許不必這樣悲觀看待,這可能更暗示著一種永恆烏托邦的必將因而長存。




    阮慶岳�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




    其 他 著 作
    1. 建築遺產的私房導覽套書(東日本30選+西日本30選)
    2. 建築遺產的私房導覽:東日本30選
    3. 建築遺產的私房導覽:西日本30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