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海雲繼夢禪觀概論

海雲繼夢禪觀概論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7484888
海雲繼夢
空庭書苑
2015年1月01日
93.00  元
HK$ 79.05  






ISBN:9789867484888
  • 叢書系列:華嚴禪觀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6k
    華嚴禪觀


  • 宗教命理 > 佛教 > 禪修











    海雲繼夢禪觀系列叢書簡介



      普賢乘一詞源出於《華嚴經》,經中盛讚此法為普賢乘,所以《華嚴經》中的行法又稱為普賢乘行法;因此,普賢乘禪法也就是華嚴禪法。今用普賢乘禪觀或華嚴禪觀,皆史上未有明確定義及明確用法,而實際上又似有存在之跡象,於此新舊文化交替,意識形態及價值觀皆有相當矛盾與衝突的情況中,必須有所抉擇。不論站在謙虛自牧的立場,應稱述而不作,或站在弘法利生的立場,理當廣告行銷,此中的矛盾與指責一向方興未艾,其中的是非曲直,只好留待後人評斷,吾本無意新猷之創意。然於新文化的衝擊下,對此挖掘出之中土失傳將近七百餘年的中國禪法實修過程,不但要重新奠立,更要重新詮釋。雖心性不變,涅槃之路亦未變,但是理論、工具、文化、語詞皆變了,所以才有重新命名之情事。



      禪觀一詞,於坊間、於宗門,本與禪修,心法、參禪等相濫,一是皆通於禪堂之中的使用,隨著時空而有差異,然其行法皆稱為禪。以參為主稱參禪、以觀為主稱禪觀、以修為主稱禪修,皆不離用心之法,故使稱心法。心法一詞最早見於支婁迦懺的《道行般若經》,是為聖解脫道的基本譯法,故為禪家所引用。



      吾宗取用「禪觀」一詞,非是坊間的慣用語,而是有嚴格的行法定義。吾宗禪觀是依於華嚴經中的賢首品一一實踐的,尤以其中的技術面指導,從發心入道一步一步的往前進,此中唯有「照顧腳跟」的行法,沒有任何「憧憬」或「理想」。在前行之資糧具足後,從內心定起即以「般那系統」行法及「般若系統」行法相提攜,做為禪觀進行的主軸,此中一步亦不得躐等,皆實修也! 是內攝與內觀並行之法,故稱禪觀。



      有關海雲繼夢禪觀一詞,更有意思,源於當今的法律制度,若被登記走了,我可能也不能再用自己的名字了,所以接受建議登記在案,因此就加以運用。因此,此一系列叢書,將會有普賢乘禪觀、華嚴禪觀、海雲禪觀等多種稱呼,皆一也。



      本系列叢書分三類:



      一類是我的筆記叢書,加以彙集整理,有記於筆記本的著作,也有記於信紙的作品。此等經由手稿而整理的作品,雖經孩子們的整理,實可稱為寫作之作品;



      一類是在禪堂中現場指導的開示,雖重技術面,實是葛藤之屬,只能稱為隨堂開示的記錄,亦被收錄為著作,實是講稿的整理,非親筆之著作,於思想上亦是一類作品;



      又有一類屬孩子們,專為技術面的教學,而整理的非大腦工程的技術面教材。雖屬教學上的輔助教材,卻是禪觀入門的基礎工程,不可疏忽也。本宗對這部分教學視為第一課,不經此關,無門可入也。故,亦屬一類作品。



      華嚴禪觀的入門是心法的入門。入門,何所指?入哪個門?入什麼門?佛法為內明之法,那請問,內在哪?心法之心,是哪個心?什麼心?這三個東西,應該不是東西!即:



      哪個門?

      內在哪?

      哪個心?



      這三個不是東西的東西,禪和子也不想摸清楚,就糊裡糊塗的通過了!真的通過了嗎?這三個不是東西的東西若不能搞清楚,那麼距離禪就不止十萬八千里而已!所以華嚴禪觀的入門是先搞定這三個不是東西的東西。



      中國禪宗之所以在世界的範圍內被否定,不認為是行法的原因,就是禪宗史的綿延,使中國的禪和子在想當然耳的情況下准過去了,因之行法的失落,造成大家的漠然與一廂情願的慣性行法。所以自明代以後有良知的禪和子,便傾向於建立淨土思想,以做為對修行茫然的安慰。因此,在這個大時代的新契機之下,吾宗宣導第四期佛教的新教育。



      華嚴禪觀屬實踐學,為本體論中七大區塊中的第七區塊。本體論含:

      形而上本體界

      形而下本體界

      緣起論

      宇宙觀

      生命觀

      現象界

      實踐學



      實踐學以實踐為主,不以大腦思辨邏輯為主,此屬上迴向的實踐學,本宗華嚴禪觀之實踐是以兩個主軸並進,即:



      般那系統的內攝,此為法界系統

      般若系統的內觀,此為法身系統

      此二系統是一非二,但因地行者必兩者兼顧方為禪觀。



      華嚴禪觀的主軸不是臆測而來,而是由實踐中兌現,並佐以史籍的記載,與當今實修原始行法而有成就的印度瑜伽士佐證,並將禪宗的歷史加以驗證,而後重新整理出的一套華嚴海印三昧行法。如今之重點不在虛無縹緲的成就境界,而是在入口處所謂下手處及行者的十具足方面,如果在這方面不具足的話(所謂具足即至少亦應七十分以上,未必是滿分),那何有禪修之可言?所以這些資糧道與前行之輔導,即令行者具足並應避免五大敗筆之產生與作用(五大敗筆即普世觀念、先入為主、一廂情願、自以為是、想當然耳),並具備心法入門三要(即:一、人性的健全、獨立與成熟;二、具善思維用心;三、發菩提心入道)。如是具足前三覺的人生歷練乃能接受測試,此測試有三專案,即淨化工程、清理工程及激發工程。此三工程的具體作為皆在禪堂中進行,唯依師而學,方有可能完成第一樁的工程,即作意激發,經八觸而生輕安,種下內心定之基礎。此三點即般那三樁,完成內心定的第一項工程,為般那的第一課。



      復次,在輕安時,依於善思維用心,凝視因參禪金三角所激發而生的身、語、意業之緣,此中由善用心到凝視浮現心所作業。此三樁為般若工程之第一課,此中工程之運作唯依禪堂中之指導,無法一一言語道斷也!此之二法約可略述之:般那之法為法界之行,偏向定解脫之行;而般若之法為法身之行,偏向慧解脫之行。唯般若重內觀,而內觀為依於善思維用心的本能,起於凝視(即古之壁觀或鏡觀一詞)直到產生浮現心所作業,此不同於妄心之思維邏輯的答案。今人多以意作心,又以腦筋急轉彎作為直觀之定義,是將妄心作真心,無怪乎被稱為認賊作父,顛倒之徒也!萬不可將心意識作真心解,否則即無般若可言。所以般若是需要訓練與培養的,它不是五大敗筆所能產生的。



      又般那之法重定功,而中國佛教偏向知識的推理,所以般那之法,在忽必烈以八思巴為國師後,中土之禪法即被淩夷逮盡,故禪宗偏向祖師禪、頓悟法門,即全失禪定之法。且在中土又輕視四禪八定,故對捨識及轉識之法,只流於文字之知解,而全無禪修之實踐可言,偶有輕安之士亦多墮修行陷阱之中的常放逸天。若唯般那之法,為外道之四禪八定,若唯般若之法,則為正法非心法,故心法必般那與般若二法並舉不偏廢也。



      於此尚須作一補充說明:正法與心法有別。正法即一般所謂的學佛,有八萬四千法門;而心法即修行,「一路涅槃門、歸元無二路」,兩者有明顯之不同。正法在矯正紅塵人生的偏差觀念,但不等於解脫,阿難多聞即是也!此心法之心非心意識之心,而是真心之法,欲修行解脫道者於此必須有明確之認識,不可濫也!



      進入內心定後,般那工程與般若工程合併進行,此入禪觀前行之課程,已非此處所能言,於此告之。此第一課的般那三樁及般若三樁,是在將人生千百折磨的經歷,乃至學佛幾十年的功夫,加以系統化與實踐化,此時已去數他家珍寶的多聞階段,已從苦、集、滅走到道,此道即解脫道也,此道貴行,非止於知之而已耶!望諸賢者身體力行也欹!



      本系列叢書皆在禪堂中進行,即使如概論篇是在杭州安曼法雲酒店禪觀中所寫的書信筆記,實因其紙質太好的原故,為令其充分就業,故日以繼夜奮筆直書。故而,就全面性的思想而言,是一貫的,但名相用語,卻時而有變,且有時出入甚大,望諸讀者對此現象不用太在意,也不用太過學術化標準,即便前述本體論的七大區塊,在兩年前出版的勘玄記中,也只提到六大區塊而已!如是出入,筆者只作思想沿革之軌跡,非是「是非對錯」的問題,同樣的情形,不但在概論篇、理論篇乃至實踐篇上皆會有所出入,即使在同一本書上的前後,亦可能有大出入,望諸賢者讀之,一笑即可,自尋解脫之妙方,才是上策。



      是非皆因經論起,卻與經論無交涉;

      只因眾生心不定,卻歸經論有是非。



     海雲繼夢 合十





    第一章緒論

    一前言

    二海雲繼夢禪觀的幾大特色

    三認識海雲繼夢禪觀



    第二章海印三昧行法全程簡介

    第一節象限轉移

    一淨化工程

    二初階

    三次階

    四滿階

    第二節鏡觀總述──靈性生命因素的培育階段

    一佛陀正法之演變

    二佛陀心法的傳承與演變

    三中國佛教的Dharma與中國禪宗的Moksha

    四小結──論祖師禪的誕生及如來禪的遠離

    五祖師六法(或可稱鏡觀六法)?? ?

    第三節結論



    第三章靈性傳承

    第一節佛陀心法工程與佛陀正法之別

    第二節形而上本體界之因果



    第四章象限轉移的技術面

    第一節淨化工程

    第二節淨化工程的技術面

    一煖身二要領

    二參禪金三角三要領

    第三節象限轉移三階段

    一激發元氣工程

    二收攝工程

    三誕生工程

    四象限轉移的結論

    第四節鏡觀

    一能

    二所

    三能所合一



    第五章結論

    第一節總結





    編輯筆記



      禪觀一詞,於坊間、於宗門,本與禪修,心法、參禪等相濫,一是皆通於禪堂之中的使用,隨著時空而有差異,然其行法皆稱為禪。以參為主稱參禪、以觀為主稱禪觀、以修為主稱禪修,皆不離用心之法,故使稱心法。心法一詞最早見於支婁迦懺的《道行般若經》,是為聖解脫道的基本譯法,故為禪家所引用。



      本書取用「禪觀」一詞,非是坊間的慣用語,而是有嚴格的行法定義,是依於華嚴經中的賢首品一一實踐的。尤以其中的技術面指導,從發心入道一步一步的往前進,此中唯有「照顧腳跟」的行法,沒有任何「憧憬」或「理想」。在前行之資糧具足後,從內心定起即以「般那系統」行法及「般若系統」行法相提攜,做為禪觀進行的主軸,此中一步亦不得躐等,皆實修也! 是內攝與內觀並行之法,故稱禪觀。



      本系列叢書分三類:一類是大華嚴寺導師 海雲繼夢的書寫之作,一類是導師在禪堂中現場指導之隨堂開示記錄,最後一類屬華嚴弟子們,專為技術面的教學,而整理的技術面教材。是禪觀入門的基礎工程。 



      本系列叢書記載之資料皆源於禪堂中進行,禪堂中導師之語言、思想與文字等第一手資料,亦有弟子們紀錄後所匯集之教學資料。讀者可視此一系列叢書,為完整之禪觀修學寶典,亦可視為一宗門傳承之武功祕笈,值得窺探與珍藏。





    其 他 著 作
    1. 煖身:華嚴禪修入門
    2. 根本佛母:準提密法(再版)
    3. 禪修入門
    4. 生命故鄉的呼喚1:讓心活起來
    5. 勘玄記4:〈離世間品〉導讀 《華嚴經》思想脈絡的核心:大方廣佛華嚴經思想重勘覓玄紀要
    6. 佛系職場智慧力
    7. 人生的真諦苦集滅道:華嚴經四聖諦品講記
    8. 轉吧!地藏象限 ——海雲和上《地藏經》馬來西亞檳城弘法講記
    9. 普賢三昧:華嚴經 普賢三昧品講記
    10. 改變生命的九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