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老衰死:好好告別,迎接自然老去、沒有痛苦的高質量死亡時代

老衰死:好好告別,迎接自然老去、沒有痛苦的高質量死亡時代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428329
NHK特別採訪小組
江宓蓁
三采
2017年6月09日
107.00  元
HK$ 90.95  






ISBN:9789863428329
  • 叢書系列:FOCUS
  • 規格:平裝 / 248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FOCUS


  • 心理勵志 > 生死醫病











    台灣是亞洲第一也是唯一立法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國家,

    有8成3的國人有自主善終的意識!

    但善終意識的覺醒,卻無法彌補「臨終教育」的不足。





    推薦序1? 接受死亡,其實是接受生命�朱為民

    推薦序2? 以「老衰」為名的結束,最美�余尚儒

    推薦序3? 老衰死,幫助我們更了解死亡�李紹榕

    推薦序4? 自在迎接老衰死,拒絕被灌食�陳秀丹

    推薦序5? 面對死亡的必然與自然�陳炳仁

    推薦序6? 無懼人生終點 張開雙臂擁抱善終�楊玉欣

    ?

    前言? 透過「老衰死」,重新凝視死亡的形貌與本質

    ?

    序章? 尋求「平穩死」的真相

    從10年前開始激增的「老衰死」

    用真實案例與科學數據來探究老衰死

    ?

    第1章 一位常駐醫生眼中的自然照護

    採訪現場

    領先全國的特別照護安養院•蘆花安養院

    在蘆花安養院,「年老或死亡都不是認輸」

    從與疾病奮戰到貼近患者

    不再死於醫院,選擇自然照護的人數增加了

    溝通和討論,才是自然善終的最好方法

    一杯水的臨終

    自然照護的最佳典範

    我的工作不是治病,而是觀察日常

    ?

    第2章 臨終前,她的故事

    採訪現場

    「我拒絕延命醫療」

    親人的願望與糾結的家屬

    和家人討論過自己的臨終方式嗎?

    忠實傳達自然臨終的使命與責任

    漸漸變少的食量與進食方法

    沒有痛苦的永遠沉睡

    老衰死的共通點

    ?

    第3章 老衰死到底是什麼?神祕的身體機制

    醫學根據

    「老衰死」的定義

    認同老衰死的醫師,以及不認同的醫師

    不同體系出身的醫生,得到的結果大不同

    老衰死人數大幅增加的理由

    ?

    第4章 自主進食,或是餵食延命

    採訪現場

    活用各種料理方式,增加進食樂趣

    為了自主進食而做的「健口體操」

    做胃造口術仍然可能引發誤嚥性肺炎

    減少透過胃廔管攝取的營養量

    減少或中止延命治療

    醫療糾紛成了中止延命治療的阻礙

    仍有八成的高齡者在醫院臨終

    ?

    第5章 老衰死的共通現象「不再進食」


    醫學根據

    各國對於「無法進食」的對應大不同

    美國老年醫學學會表明「不建議經管營養」

    投入營養卻仍然無法延長壽命的原因

    證明「吃下的東西也無法吸收」的數據資料

    吃了東西,體重仍然減輕的兩大原因

    ?

    第6章 揭開人類衰老的祕密


    醫學根據

    重視預防「高齡衰弱」勝過「疾病治療」

    年齡增加的壓力使細胞加速老化

    細胞老化雖然能防癌,卻讓身體持續慢性發炎

    家人不吃東西,家屬的心情要如何照護呢?

    臟器萎縮讓吸收能力衰退

    腦部發炎會造成食慾衰退

    死亡,就像是一一關掉電源的家

    掌握老衰死全貌的大規模調查

    百歲人瑞的生理機能變化

    美國的因病死亡人數減少至12至15%

    ?

    第7章 選擇老衰死的家屬的煩惱是什麼?

    採訪現場

    「臨終前是不是很痛苦」,家屬心中永遠的不安

    家屬逐漸出現的心境變化

    陪伴,是唯一也是最重要的事

    臨終前,一口冰淇淋的喜悅

    從照護的角度陪伴當事者也協助家屬

    要如何接受摯愛之人的離去?

    「這樣的臨終最適合溫柔的母親」

    ?

    第8章 挑戰最大的謎團:死亡時會不會痛苦?

    醫學根據

    站在醫療第一線的醫生觀點

    啟動自然止痛模式的條件

    荷蘭舉行的痛苦指數等級測試

    死亡時,人類的大腦狀態

    現代科學所能做出的結論

    ?

    第9章 家人離開後,家屬又得到了什麼?


    採訪現場

    平均年齡九十歲也能愉快復健

    透過溝通和分享,達到悲傷護理的使命

    從照護經驗中學到的東西

    「自然最輕鬆」,來自石飛醫師的訊息

    平靜結束生命的力量

    ?

    第10章 歐美流行的「高質量死亡法(quality of death)」

    醫學根據

    瑞典的嘗試:死亡不是禁忌

    日本正在煩惱如何提升「死亡品質」

    世界第一的英國,「人生最終階段照護系統」

    每月面談的重要性

    推廣「善終」觀念的湯馬斯哲學

    ?

    終章 在生與死的界線中?生安心感

    樹木希林女士的訊息

    來自觀眾的迴響

    在World Media Festival獲獎

    ?

    結語

    ?

    ?





    前言



    透過「老衰死」,重新凝視死亡的形貌與本質




      「作家阿川弘之因年老體衰,在東京的醫院內往生,享壽九十四歲。」



      戰後七十周年的二○一五年夏天,在眾多戰爭相關的特別節目當中,夾著一條偉大作家的終生成就與去世消息的新聞,其中最吸引我注意的地方,是他的死因:老衰死──因為當時我正在採訪拍攝這種死亡的真相,我想製作出一個史無前例的特別節目。此外,這也是在報紙訃聞欄中經常出現的死亡方式。



      NHK特別節目《老衰死─為了迎來安穩平靜的最後》(二○一五年九月二十日播出)是從二○一四年冬天開始製作的,當時在東京擔任節目製作的西山穗導播所寫的一張企劃書,就是一切的起點。NHK每年都會向全國電視台募集新節目的提案,導播們長年醞釀的想法,加上能讓地方電視台的節目也能在日本全國播出,各大電視台無不使出渾身解數。



      但看到西山的企劃標題《老衰─若能如此死去便不枉此生》,我著實嚇了一跳,全國各地送來的提案數量龐大,導播們為了讓自己的企劃獲得採用,都會寫下聳動的標題和內容。不過,這企劃難道要用鏡頭拍攝人們死前的老衰模樣嗎?這種事情能被允許嗎?再說,觀眾們會想看到這一幕嗎?儘管疑問接二連三地浮現,但企劃確實具備獨創性及吸引力,詳細詢問相關內容後,我才知道這並不是刻意標新立異,而是極為誠懇認真的一個企劃。



      拍攝現場位在東京的世田谷區,是西山多次造訪,進行採訪交涉的特別照護安養院「蘆花安養院」。他們對於在此迎接人生最後一段旅程的居民們,採取的是自然照護而非積極的醫療活動,據說大多數居民最後都是因為「老衰」而平靜地去世。



      超高齡化社會的內在問題屢屢被提出來討論,每個人彷彿都被洗腦似地認為日本人的老後生活極為悲慘,好像所有老人最後都會可憐地孤獨死。然而西山卻認為這些情報並非全部,所以想採訪這種能讓大家更樂觀面對人生終點的地方,對此我也深有同感。然而「不枉此生的死法」的下標方式卻有種違和感。

    ?

      「說到底,老衰死到底是什麼?」

      「就是緩慢地老去,然後死亡啊。」

      「完全沒有生病,就只是因為年紀大了而死亡嗎?」

      「不,也不是完全沒有生病。」

      「那麼他們的死因也有可能是因為生病吧?那為什麼會變成『老衰』而死呢?」

      「……」

    ?

      此時我困惑了,關於老衰死,我們不知道的事情實在太多了。因為年老而死亡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統計資料上的老衰死數量增加到歷年來最高,這又代表了什麼?我對這件事開始產生興趣。

    ?

      我有個壞習慣,就是在睡前一定會看電影或電視,總是在深夜不斷轉台直到無台可轉,最後我停在購物頻道;眼前出現的是美和健康的美好世界,彷彿全世界都在極力避免談到疾病,反覆強調長壽是件多麼美好的事,直到三更半夜,完全沒有出現在這片榮景中會出現的「死亡」。當我們把近在咫尺的死亡蓋上蓋子,不讓社會接觸死亡的後果,就是我們再也看不見死亡。



      從旁守候人們死亡的機會消失,在生與死之間直接感受人類的表情、體溫和空氣的時候也變少了,像我這種質疑著「老衰死到底是什麼?」的人當然會日漸增加。人們習慣關注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的「健康」,卻對每個人一定會面臨的「死亡」所知甚少!在這個不知死亡為何物的時代,超高齡化及死多於生的社會型態正在逐漸形成。



      其中,我認為直到最後一刻仍然刻意避開談論疾病,而目的卻不是想要延長壽命的人,一定會慢慢增加。末期症狀時故意不做胃造口術(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也不打點滴,想在最後一刻委身於自然的觀念,正在逐漸擴散。如果整個大時代已經開始著眼於死亡應有的形式,那麼重新審視現在急速增加的老衰死,就有其意義存在。



      只不過,我實在不敢說這份企劃適合在電視上播放,想要採訪即將老衰而死的人們,這種申請真的會過關嗎?即使成功完成採訪,我們能獲得觀眾們的理解嗎?一堆無解的課題堆得像座小山,但我卻已經開始思考能不能努力實現這部紀錄片的拍攝工作。



      老衰死真的是種不會痛苦的平靜死法嗎?人類因為年老而死去的時候,身體裡會發生什麼變化呢?在我想要深究這些細節的同時,我發現就算能成功採訪「蘆花安養院」並加以記錄,也很難完全了解所有事情。我們或許可以記錄採訪面對家人臨終時的家屬,但那和試圖闡明「老衰死到底是什麼」的目的不同,為此,科學的佐證是不可或缺的。



      此時我腦中想起另一位導播,他是同部門的小笠原卓哉導播,常在災害和醫療現場與生死面對面的小笠原,我託付給他的工作是﹁幫忙用科學角度來解釋老衰死的真相﹂。說來容易,然而能夠成為節目內容的情報到底有多少,還是未知數。與即將老衰而死的人們面對面採訪觀察,再用科學角度探究老衰死的真相,如何讓這兩個部分,完美結成並足以支撐起整個節目,是相當困難的問題。



      後來,西山花了半年的時間學習安養院的工作,同時以半入住的形式,讓所有居民和家屬了解節目的真正宗旨,完成採訪;小笠原則是飛遍了全世界最尖端的老年醫學現場,檢視了無數論文與資料,讓至今無人能掌握的老衰死輪廓浮現出來。從這兩人的採訪結果中,我們知道了自己身邊就有人非常認真地選擇自己想要的死亡方式。



      在這個節目播出的前一年,我妻子的祖母過世了,過去她和曾孫,也就是我女兒就像好友一樣玩鬧,是個非常溫柔的人,火葬時所有家人都哭了。人會透過死亡、透過那無聲的身影,將各種事物流傳下去,而我們要站在這個將死亡邊緣化,讓死亡變得難以窺見的時代裡,再一次近距離地重新凝視死亡應有的形貌與本質。



      跨越重重苦難之後的人生最終時刻,在年老體衰的這條界線之後到底有什麼?在靜候死亡的這段期間,又為周遭的人帶來了什麼?我把這個難題交給了兩位導播。人類到底有沒有「安穩迎向人生最後的力量」呢?與其說是想告訴大家,不如說我自己也想知道,所以才開始製作這個節目。



      為了完成節目而提出許多建議的眾多前輩、使出所有精力的製作團隊,在百忙之中仍然為了這個難題積極提供協助的日本與世界各地的學者們,將陪伴在家人身邊的寶貴時光,以本名、露臉的方式讓我們記錄下來的各位,以及在靜默之中,將人生最後一刻的意義告訴我們的各位。



      如果沒有大家的力量,這個節目不可能完成,我想向各位獻上由衷的謝意。連同節目播出時無法傳達出去的部分,關於如何面對自己以及重要之人的最後一刻,我衷心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各位再一次思考生命與死亡的契機。


    NHK大型企劃開發中心 製作人松本卓臣




    其 他 著 作
    1. 我殺了我的家人
    2. 女性貧困:負貸、漂流、未婚單親,陷入惡性循環的貧困女子
    3. 311的釜石奇蹟:日本大地震中讓孩子全員生還的特別課程
    4. 新手媽媽的育兒療癒科學:面對產後憂鬱、不安與孤獨、嬰兒夜哭、反抗期、夫妻失和等問題,用科學事實來建立妳的輕鬆教養術!
    5. 老後兩代同垮:互相支持的家人,為何變成了破產危機?
    6. 失智失蹤:一萬個遊走失蹤家庭的衝擊
    7. 老後破產:名為長壽的噩夢
    8. 無緣社會
    9. 無緣社會:「無緣死」三萬二千人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