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歷史是誰改寫的?地理知道:吃麥子的總是打吃米的、沙漠反而成了人類文明加速器……地理與歷史分開讀,很懵懂,一起看,超有趣。

歷史是誰改寫的?地理知道:吃麥子的總是打吃米的、沙漠反而成了人類文明加速器……地理與歷史分開讀,很懵懂,一起看,超有趣。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481106
武光誠
郭凡嘉
大是文化
2017年11月01日
107.00  元
HK$ 90.95  






ISBN:9789869481106
  • 叢書系列:TELL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7 x 23 x 1.5 cm / 普通級
    TELL


  • 人文史地 > 世界史地 > 通史

















      ◎希臘土地貧瘠,憑什麼富強?印度半島南邊這麼大,文明怎麼全擠在北邊?

      ◎造成朝鮮分南北的,不是三十八度線,而是洋流、樹葉、和米麥——

      ◎四川聯外困難,為什麼秦始皇、劉邦、劉備、蔣介石非拿下這裡不可?

      ◎伊斯蘭建立強大王國,靠聖戰和戒律只是表象,動力來自創教三訴求……




      歷史是怎麼被改寫的?答案,只有地理知道。

      

      在學校,地理與歷史都是分開讀,所以不知前因後果,很無聊。

      但是,日本知名歷史學者、明治大學教授武光誠認為,

      歷史和地理放在一起看,故事的來龍去脈就清楚了,讀起來超有趣,

      因為,地理是歷史之母,地形、氣候本會限制人們的生活方式,

      但人類卻用盡智慧克服障礙,發展文明。

      

      ◎越過峻嶺卻立刻碰上沙漠,是綠洲串起亞洲和歐洲,不是中國打通綠洲絲路:  

      .中亞乾燥因高山圍繞,雨水進不來,人們利用來自山麓的湧泉跟綠洲,並沿著綠洲當據點,發明坎兒井發展農業。

      .人類文明的發展通常是漁獵、畜牧,然後農耕,但「這裡」不是這樣。

      .當許多綠洲都市連起來能貫穿沙漠,東、西方商隊因此能順利通過乾燥地區。

      

      ◎為了爭奪綠洲,漢朝邂逅希臘、唐朝大戰阿拉伯,蒙古橫掃東西,改變歷史:

      .蒙古人沒文明?錯了。他們整頓絲路交通、建立驛站、加強貿易道路的警備,因為他們還在草原遊牧時,就注意到貿易帶來的好處。

      .之後成吉思汗登位,積極到處征討,在蒙古帝國的統馭下,各地急速發展。

      

      ◎希臘土地貧瘠,如何致富?還成為西方文明起源?

      .雖然地形不適合種穀,不過人們在山坡地開闢果園,種植葡萄跟橄欖,並做成葡萄酒跟橄欖油販售。

      .於是希臘人在海岬多建港口,海上貿易用酒油換糧食,順便建立殖民地。

      .希臘人買奴隸,讓他忙工作,自己的時間不是用來耍廢,而是用來念書(所以希臘哲學這麼多)以及強健身體(斯巴達三百壯士是真的)。

      

      ◎中國地理太複雜,只好用「樹葉」分南北最簡明──哪種樹葉:

      .中國人自認發源於黃河文明,但國外學者主張,其實大陸有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

      .春秋戰國時代長江文明就很興盛,還進入五霸七雄,是哪些國家呢?

      .為什麼說長江文明自成體系?證據是?長江文明後來跑哪去了?

      答案提示:吃麥子老是打吃米的。

      

      ◎四川偏僻,卻是最強根據地。秦始皇、劉邦、劉備、蔣介石都需要這個大糧倉:

      .四川的地形與氣候適合種植稻作,當地食材豐沛。

      .標高很高,四周又有高山當天然屏障,敵人難以入侵。但,更重要的是──

      .秦國占領四川,秦始皇得天下;項羽放棄四川,等於放棄漢中掌控的綠洲貿易,項羽沒讀好地理,招致失敗。諸葛亮拿不下漢中,鞠躬盡瘁;西夏掌握漢中,和宋遼三分天下。

      

      ◎西歐從樹海下養豬,到飄洋過海殖民:

      .「西歐」是哪裡?不用地理來看,你不會秒懂這段歷史。讀了地理才知道……

      .日耳曼人不算滅了羅馬帝國,而是吸收了她,因為……

      .直到中世紀中葉,西歐一直是樹海覆蓋的養豬之地。

      .西歐為什麼會進入大開墾時代?為什麼文藝復興之前,作者不說是黑暗時代?

      .文藝復興末期,歐洲怎麼會民族國家紛紛興起?開始積極殖「民」。

      

      以地理角度解析歷史,用歷史故事統整地理,地理與歷史分開看,往往一頭霧水,但一起讀,超有趣。



    名人推薦



      閱讀人主編 鄭俊德

      教育部師鐸獎得主、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 黃春木

      歷史評論家 公孫策

      知名臉書部落客 海獅說





    推薦序一 歷史,從地理找出答案�鄭俊德

    推薦序二 重新發現「史地不分家」的豐富與精采�黃春木

    推薦序三 多開啟一個視窗�公孫策

    推薦序四 我們天天見到的東西,驅動了整個人類文明�海獅說

    前言 文明的腳步,從綠洲之路開始加速



    第一章?? ?峻嶺下去就沙漠,坎兒井文明——

    先有農業才去遊牧,綠洲之路早絲路幾百年




    東西交流的加速器──絲路 / 中亞好乾!山高圍繞,雨進不來 / 沙漠救星,湧泉跟綠洲 / 中亞農業與繩文時代同時興起 / 當地人利用坎兒井發展綠洲農耕 / 草原不夠,離開綠洲 / 農耕導致階級差異,走出綠洲做遊牧 / 你有,我沒有,牧與農開始貿易



    第二章?? ?為了爭奪綠洲,改變世界歷史——

    漢朝邂逅希臘,唐朝大戰阿拉伯,蒙古橫掃東西




    匈奴掠奪中國,但保障貿易道路 / 中國與希臘在綠洲初次相遇 / 中國一衰退,遊牧民族馬上抄起傢伙打過去 / 波斯文化由綠洲之路經中國傳到日本 / 國際都市長安和日本 / 伊斯蘭勢力東進,遼、西夏、金掌控綠洲 / 在蒙古帝國的管轄下,綠洲之路的任務告終



    第三章?? ?多山的地中海型氣候,逼希臘文明——

    貧瘠的希臘土地如何致富,更成為西方文明起源?




    西方文化源於希臘 /希臘文化傳播到古代日本 / 地中海地形和氣候,種不出穀物 / 海岬多建港口,海上貿易酒油換糧食 / 貿易路上,順便建立殖民地 / 奴隸忙工作,希臘人把時間用來念書 / 希臘衰退後的地中海社會



    第四章?? ?求知求富的堅忍伊斯蘭,地理使然——

    用知識和經商脫貧,以聖戰和戒律走出沙漠




    中東包括遠東,範圍不止亞洲 / 中東的地形與自然環境,讓人堅忍、經商 / 伊斯蘭教最初是商人的宗教 / 伊斯蘭教吸收各文化優點而誕生 / 創教始祖領軍推廣,繼起者持續聖戰 / 伊斯蘭教孕育的文化──求知、求富、自律



    第五章?? ?印度文明為什麼擠在半島北邊?——

    吹不到風的南邊、高山擋住上邊東邊,不信佛的西邊




    神祕消失的的印度河流域文明 / 印度的地形與氣候導致各朝代爭北棄南 / 雅利安人穿山而入/ 北印度邁向統一 / 印度的古典文化輸出與伊斯蘭文化進駐



    第六章?? ?中國地理太複雜,用樹葉分南北——

    吃麥子老是統一吃米的,把原生亞洲人趕入雲泰緬




    中國民族創造出來的東亞文化 / 中國地形與氣候太多樣,用「樹葉」區分文明吧!/ 文明在最長的兩條河各自興起 / 中國民族南下建立周朝,接管部分江南 / 原生亞洲人的王朝誕生於江南 / 秦推翻原生亞洲人的王朝,一統中國 / 江南地區特有的風俗



    第七章?? ?四川盆地偏僻,卻是最強根據地——

    秦始皇、劉邦、劉備、蔣介石都需要這個大糧倉




    群山環繞的祕境──四川 / 四川省的地形與氣候 / 四川自有文化,三星堆不同於中原

    / 秦國占領四川,秦始皇得天下 / 秦朝在短時間內滅亡 / 項羽放棄四川後招致失敗

    / 西漢的繁榮盛世 / 孔明的三分天下之計 / 犯下大失策的劉備 / 占領關中是為了占領綠洲貿易



    第八章?? ?造成朝鮮分南北的是洋流樹葉米麥——

    韓的意思是?韓人濊人倭人,誰是最純種的朝鮮半島人?




    新羅統一之前,朝鮮半島至少三國 / 朝鮮半島主要有兩「大」平原 / 又像華北延伸,又像日本延伸 / 古代居住在朝鮮半島南部的三種人 / 中國人在朝鮮半島建立王朝 / 朝鮮三國的紛爭到新羅統一



    第九章?? ?西歐從樹海下養豬,到飄洋過海殖民——

    接收羅馬帝國文明,展開大開墾,墾出文藝復興




    中世紀前半,西歐還是樹海覆蓋的畜牧之地 / 西歐的地形與氣候──從養豬到種田 /

    從日本氣溫感受巴黎 / 西歐的大開墾時代──開發農地與思想 / 科學、藝術、思考大躍進:文藝復興 / 民族國家興起,所以積極殖「民」



    第十章?? ?陡峭安地斯山,怎會出現貿易王國?——

    馬雅人平原上研究天文,印加人雲端做(古柯)貿易




    拉丁美洲的地理造就馬雅與印加文明 / 美洲原住民沒有米麥,跨海而來 / 馬雅文明太陽曆超精準 / 印加帝國擅長貿易,沒有文字



    第十一章?? ? 洛磯山天險也擋不住拓荒者,美國何以強大?——

    為自由來美國,為致富去西部,為平等而奮鬥




    北美的地形與氣候──十三州宜人,為何西行? / 美國的拓荒精神──不怕出身低 /

    狩獵、淘金、買國土,大家往西移動吧!/ 淘金潮促進西部急速發展 / 牛多、錢多、賞金獵人跟不法之徒更多 / 美國的拓荒精神打哪來?



    終章 以前地理決定歷史,今後你決定歷史

    因交通障礙而產生的多樣文化,因綠洲而相連 / 西方文化的誕生──大平原上的大君主/希臘、羅馬和伊斯蘭帝國──君主順著貿易路線立國 / 從中國看東西交流──超級大地主走上綠洲之路 / 文藝復興與近代科學的誕生──滿足肚皮後,開發腦力 / 創造出歷史的力量──吸收





    推薦序一

      

    歷史,從地理找出答案

    閱讀人主編�鄭俊德


      

      過往我們在學校學習歷史時,總是在年代、數字與各國文化的痛苦背誦中度過,更釐不清為何要背誦這些似乎用不到的東西。

      

      直讀到一段有趣的故事,才打開我對於歷史的興趣。

      

      在1937年,有三名中國留學生到了英國劍橋大學就學,除了精進學業之餘,他們亦和許多英國學者、學生交流,其中,大名鼎鼎的生物化學家李約瑟和他們關係特別融洽,更建立起深厚的友誼。

      

      隨著認識越深,李約瑟對中國人的學習表現益發驚訝,憑著過去的刻板印象,西方總覺得東方落後,沒想到這些中國學生的才智並不輸他,李約瑟馬上想到一個問題:既然中國人不輸給西方,為何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中國出現?

      

      於是,他花了畢生的精力嘗試解答,但仍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答案。這個問題引起各界關注和討論,其後被稱為「李約瑟難題」。



      自從「李約瑟難題」出現後,許多學者不斷從各種角度切入探索,有人從生物觀點出發,例如賈德•戴蒙(Jared Mason Diamond)的《槍炮、病菌與鋼鐵》;有人則從政治制度角度切入,如戴倫.艾塞默魯(Daron Acemoglu)與詹姆斯.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的《國家為什麼會失敗?》,近期伊安•摩里士(Ian Morris)的大作《西方憑什麼?》,則從歷史角度出發,提出了西方之所以發展優於東方,最大因素在於「地理因素較佳」的理論。



      更令人驚奇的是,詹姆斯.費爾格里夫(James Fairgrieve)在1915年出版的大作《地理與世界霸權》,雖內容中統計數據在科技的限制下稍有誤差,但仍提出歷史、政治與地理對於歷史的影響。



      這當中多本書都有提到的關鍵,是「地理」。而本書作者武光誠,也提出相同的看法。但有意思的是,他從多數人過往熟知的歷史中,帶我們重新理解這些文化演進,或是數據背後的含義,例如裡頭提到了:



      •為什麼印加帝國會在3,400公尺的高地建立都市?這個高度幾乎等同臺灣玉山的高度,會在這麼高的地方建立國家,竟是為了商業貿易上的地理方便!



      •明明希臘幾乎無法種植穀物,為何能發展文明?原因也是出於地理環境,海運的便利使希臘成為貿易中樞。



      •四川很偏僻,為什麼從劉邦、劉備到蔣介石,都把此地當大本營?原因也出在該地理環境易守難攻,成為方便養精蓄銳再出發的好環境!



      過往你讀歷史或是地理總是覺得很乏善可陳,但讀過這本書之後,你會對於世界有新的體認,對人類發展的文明史擁有更寬廣的眼界,更佩服人類的演化智慧。



    推薦序二



    重新發現「史地不分家」的豐富與精采

    教育部師鐸獎得主、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黃春木




      在學校裡,歷史和地理經常相提並論,大家總是說「史地不分家」,這個概念確實重要,因為其中蘊藏著重大的文明事實。而且這兩門學問會成為學生的學習科目,同樣是基於近代以來,民族國家發展的需求。民族國家需要「文明傳統」和「固有疆域」才能建構起來,這就得靠歷史和地理合力幫忙。

      

      然而,在實際的學習歷程中,多數學生、甚至歷史老師、地理老師都在不知不覺中忽略了「史地不分家」的事實,老師無法相互徵引,學生難以融會貫通。就歷史課而言,因為長期忽略地理因素的影響,不要說這已造成歷史理解的局限,更使得我們對於文明發展的認識,因此產生偏狹或扭曲。

      

      本書作者的歷史研究相當關注地理因素的作用,而且也擅長運用地圖來解說歷史,《歷史是誰改寫的?地理知道》原文版於2015年發行,可視為此一研究視野的最新力作。中文版現在引入臺灣,應該可以產生提示及導正的功用。

      

      事實上,人地關係的交互作用與變遷,造就「居住」或「遷徙」的各種狀態,型塑人際互動的關係和模式,更帶動了思想、制度、器物、技術等革新,這既是文明發展的故事,從來也就是歷史發展的主要內容。

      

      本書提供豐富的實例來說明,淺顯易懂。依循著這個有趣課題,還可以進一步閱讀賈德•戴蒙的《槍砲、病菌與鋼鐵》,以及英國歷史學者費南德茲—阿梅斯托的《文明的力量》,都可以讓我們重新了解「史地不分家」的道理,並且掌握歷史或文明變遷的軌跡。

      

      值得提醒的是,人類的抉擇不可能由「地理」單一因素決定,歷史或文明發展,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來自於針對地理條件的突破及改造。因此,我們真正要關注的是,人類在實際時空交錯中的思考和行動,這才是歷史、文明發展的真相。

      

      如果我們學習歷史,能夠從國家或政治的糾葛中解脫出來,騰出比較多的心力關注地理因素,從環境史、生態史的新視野出發,如此一來,歷史才會與生活、文明、人類自身產生緊密而深遠的連結。這樣的連結既可以讓我們有能力洞察、省思歷史和文明,也才能展開「人」與「公民」更具創造力的實踐。



    推薦序三



    多開啟一個視窗

    歷史評論家�公孫策




      這肯定是頭一回,講世界史居然從坎兒井開始講。好似開了一個新的視窗,看見了一個全新、不同角度的景象。

      

      坎兒井是草原民族發展出來的水利科技,它讓人們可以不必逐水草而居。想想那是多麼偉大的事情:如果原始人類是單地起源(人類起源仍存在爭議),那麼,我前人從東非到亞洲,必定是循著一個又一個的綠洲,而坎兒井則是他們完全無法想像的東西。

      

      水,是「地理決定歷史」的元素之一,其他如氣候、山川、土壤……等都是。更好的例子是中國的省界,為什麼不像美國的州界那樣筆直?因為中國的省界多半是天然地理界線,最早可源自兩、三千年前,春秋時代的國界,例如陝西和山西以黃河為界,正是秦國和晉國的國界(甚至到今天還簡稱秦、晉);而美國開拓中、西部的過程,山川已不成障礙。

      

      歷史是人類社會的紀錄,而人類文明進步的最大動力是「私有財產」,這個動力則源自人類異於禽獸的天賦之一:人類懂得「交易」。為了持續擴大交易的範圍與規模,人類無休止的致力於重新定義「距離」。

      

      這裡稱「距離」,不是物理或數學的三度空間定義,而是四度空間定義,包含了時間因素,更明確來說就是甲地到乙地實際所需的時間。易言之,車、船、馬、動力機械,以及道路、港口、機場等,都是人類發明來重新定義距離(克服地理障礙)的工具,那事實上構成了人類的歷史。

      

      由這個觀點來看,秦始皇統一中國,是一次「天下市場單一化」的過程;十八、十九世紀的全球化,是一次「全球市場單一化」的過程。而眼前正在進行的第二波全球化,則是更進一步的「全球市場單一化」——距離又被重新定義,使數位化的產品(與服務)以光速完成交易(只需要用手機「嗶」一下)。這正好印證了本書〈終章〉的意思:「今後你決定歷史」,是因為你重新定義了距離。

      

      讀歷史的目的是鑑往知來,而我們一直被教導「歷史由偶然所決定」,結果是,記了一堆事件、人名、年代,卻不能鑑往知來,因為無法預測「偶然」。但是,歷史還是有「必然」存在,例如地理因素,就不是人力所能抗拒的必然。而本書對讀者的幫助就在這裡:多開了一個讀歷史的視窗,多了一個思考的角度,能夠觀察過去,推知未來。



    推薦序四



    我們天天見到的東西,驅動了整個人類文明

    知名臉書部落客�海獅說




      以前讀歷史的時候,我一直有個疑問:到底是什麼促成了歷史的進展?又是什麼東西改變了歷史軌跡呢?



      這個問題在歷史學範疇上並不新鮮。古典的歷史唯心主義表示,「理念或者大人物製造歷史」自然有一定的道理,然而,我們也很難忽略馬克思哲學裡的歷史唯物主義。此種唯物辯證法宣稱:一個時期的物質經濟生活條件,可以說明一切的歷史演變,其最基本的規律,就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關聯性。用最簡單直白的說法,就是一派認為是理念推動了歷史,另一派則認為是資本與物質在改變歷史。那麼,到底是哪一個呢?



      兩邊都有各自的理論基礎,然而當人們探究歷史之初,探究那個理念與資本都還未誕生的時代,便會發現答案其實可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簡單明瞭──水。



      環境決定了人類文明的初生型態,水資源分布更是其中重要的一點──人類的生活離不開水。凱薩(Gaius Julius Caesar)曾經說過,如果要作為國界防線的話,最糟就是高山,其次是河流,整個自然界最好的防線,就是無水的沙漠。古代的波斯帝國也證明了橫跨沙漠遠征的困難度,當它在遠征埃及時,是透過預先派遣無數的駱駝補給水源,才終於讓整個大軍橫跨沙漠。



      即使是現代的高度文明,也未能脫離對有限水資源的依賴。雖然現今已有如海水淡化等技術,然而許多書籍(如《水資源戰爭》)則向我們揭示,人類不一定能從水資源匱乏的命運中解脫:跨國企業正企圖壟斷整個世界的水資源。簡而言之,地理環境所產生的天然資源,很大一部分決定了人類的資本與物質文明流向,在所有時代皆然。



      當然,除了水資源以外,還有其他許多決定人類文明的自然因素:河流的走向決定了城市變成商業的交會地。山脈的分布造成了易守難攻的地勢,使得許多文明在其中休養生息。《歷史是誰改寫的?地理知道》這本書超越了舊有的斷代歷史,以自然環境的角度來看待我們的文明本身。我認為除了提供我們另一個看待歷史的視角以外,還提供我們一個非常好的認知:文明與自然,終究彼此相互依存。



      人類從來都是自然的一份子,對自然的注重與珍視,終究會茁壯我們自身。



    前言

      

    文明的腳步,從綠洲之路開始加速


      

      本書想要傳達兩點訊息。第一,世界各地因地形及氣候,產生各種不同的文化。第二,自古以來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系統交流,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獨特文化。如果沒有和其他文化交流融合,民族文化就會停滯。

      

      我們熟知的人事物,其實都是從世界各地而來的。比方說稻米最初的種植以及栽培者,是印度阿薩姆地區的人民。其後又經過了印度、尼泊爾、中國、朝鮮半島,接著傳進日本。

      

      日本人使用的漢字,是從中國傳進日本。日本人根據漢字,創造平假名跟片假名,逐漸發展出日語。

      

      數字、數學是古代印度的產物。印度對零的概念,經過阿拉伯、歐洲,接著傳到世界各地,並讓當地的科學有長足的發展。

      

      還有一個例子是貓。家貓被認為是過去居住在非洲北部到阿拉伯半島之間廣闊乾燥地帶,一種叫做非洲野貓的野生貓種。

      

      大約在西元前三千年,非洲野貓在埃及被馴養,並且成為寵物。最初是用來防止鼠害的家畜,但由於惹人憐愛,漸漸的成為飼主身邊的伴侶。

      

      接著,貓擴及到全世界。有些貓透過絲綢之路到達中國,有些貓則從地中海的航路,被運往歐洲。

      

      日本的貓是在平安時代乘著中國商人的船而來。其後,平安貴族便爭先恐後養貓,並且到處炫耀。

      

      本書正是透過各種文化交流,試圖描繪出世界各地的文化,以及創造出這些文化的人類歷史。

      

      許多對人類有益的發明,契機都是極為罕見的偶然。有許多例子,都顯示出同樣的技術在同個年代,出現在世界各地。

      

      人們為了要接觸自己國家沒有的文化和技術,克服交通困難到各地。即使是現在,初次到海外旅行的人們,也會這麼說:「能接觸到完全不同的環境,改變了我對事物的看法。」我也會在不同章節當中,簡單的紀錄我在海外感受到的驚奇。

      

      為了要捕捉世界文化的變遷,首先要了解在十三世紀之前,有三條被稱為絲路的東西向通道,而貫穿中亞洲沙漠的綠洲之路,是三條通道中,最被人重視。

      

      從中國元代開始(約西元一二七一年),逐漸開發遠距離海上航線,因此綠洲之路開始衰退。但是在此之前,歐亞大陸已經發展出不同文化,而綠洲通道就成了相異事物接觸的唯一場所。

      

      了解綠洲之路的歷史之後,再來看看東方與西方的文化,就能夠知道世界的巨大脈絡了。

      

      從上述例子中,相信你能開始理解地理如何影響文化發展。接下來,就讓我們透過地形,來看看人類的歷史吧。




    其 他 著 作
    1. 一次看盡日本史大河套書
    2. 20世紀極簡歐洲史+歷史誰改寫的?地理知道+世界遺產的歷史真相(全三冊套書)
    3. 大英圖書館海圖全覽+歷史是誰改寫的?地理知道+太平洋的大歷史(套書)
    4. 日本男色物語:從奈良貴族、戰國武將到明治文豪,男男之間原來愛了這麼久
    5. 圖解日本戰國時代修訂版
    6. 圖解日本史修訂版
    7. 圖解日本人也不知道的武士道
    8. 圖解日本武士道的真諦
    9. 圖解日本史
    10. 從戰爭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