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腦神經權威×兒童心理專家教你早該知道的教養大真相![暢銷修訂版]

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腦神經權威×兒童心理專家教你早該知道的教養大真相![暢銷修訂版]
9789863842484
丹尼爾•席格
李昂
野人
2018年1月04日
120.00  元
HK$ 102  





ISBN:9789863842484
  • 叢書系列:野人家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野人家


  • 親子教養 > 生活教養

















      ★美國Amazon 家庭類TOP100雄踞1500天口碑暢銷書!

      ★教養講座課程迴響熱烈,幼稚園家長催生成書!




      父母不是神,也會犯錯、生氣、不知所措!

      為什麼明明很愛孩子,卻又常常氣他氣得半死?

      小時候最討厭父母說的話,總是對孩子脫口而出?



      ◆腦神經權威×幼教專家聯手step by step親子互動剖析×教養解決方案!◆



      ?父母與兒時經歷創傷的自己和解。

      ?同理孩子的真實想法,重新建立正面、健康的親子關係。

      ?同時提升孩子大腦成熟度、社交互動經驗!讓孩子學會辨別情緒並能體諒他人,在身心平衡中成長!



      「媽媽,妳小時候也討厭買新鞋嗎?」

      ──原來,童年的創傷經驗,影響我的教養態度!



      「面對兒子的哭鬧,我除了無奈竟還有異樣的恐懼」

      ──原來,過去未處理的創傷,讓我成了內心脆弱的父親!



      兩位作者先從父母角度、自身經驗出發,再從專業領域──「腦神經科學」與「兒童心理發展」進行分析,為人父母者為何會陷入不能解決的教養困境?總過度糾結於生活中的問題,常受情緒影響而反應過度,卻忽略了孩子是該受到照顧的對象。



      為了孩子的成長發展,本書以【29個教養練習題】引導父母透過自省與回頭檢視自身的童年經驗,提醒父母在每個判斷的當下應該有意識地選擇自己的行為;再透過【9個大腦運作VS.教養模式】深度剖析左右腦運作差異、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



      從心理、生理雙向角度出發,分析大腦「記憶」的過程,找出「過去」如何影響現在!更透視易怒、不耐煩是「過去包袱」的行為表現,正視它才能不受操控,達到「親子共好」的互動關係!



      ◆Step by step親子互動剖析×教養解決方案,改變關鍵階段的當下想法,就能扭轉教養態度!



      【Step1】父母先思考自己的過往經驗,是否影響了自己的教養態度!

      父母的教養習慣是左腦模式還是右腦模式?常用邏輯思考孩子的問題,還是同理孩子的情緒?是因循習慣教養,還是自覺的正念教養態度?

      ●1.陪伴孩子時,常心有旁騖、心不在焉? VS. 專注當下,秉持正念教養之心

      ●2.只專注教養目的,忘了享受陪伴過程? VS. 教養孩子等於終生學習

      ●3.常不經思考而過度教養,事後又後悔? VS. 暫停一下,採取有彈性的反應

      ●4.只看到孩子行為的表象 VS. 直觀孩子的真實想法

      ●5.一直糾結在當下的情緒 VS. 享受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刻



      【Step2】確認孩子現在是右腦發達,還是左腦發達?

      ●1.一∼二歲寶寶基本上是右腦動物,當父母了解如何運用自己的右腦和孩子互動,有助於親子關係。

      ●2.學齡前兒童,連結左右腦的胼胝體尚未成熟,不易用話語表達感受,常遭到父母誤解是愛亂發脾氣。

      ●3.小學階段,孩子的左腦大量使用,甚至勝過右腦,因此幫助孩子發展右腦,並與左腦整合很重要。常和孩子談談他們的想法、回憶和感覺,可以深化孩子自我認知和提升社交技巧,培養孩子辨別情緒與體諒別人的能力。



      【Step3】重新調整有助孩子發展的互動模式!

      ╳當父母只顧及自己當下憤怒、無奈的感受,而不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在和孩子建立親密且有意義的關係時,就可能遭遇困難。

      ╳當父母只顧慮孩子、一味尊重孩子的想法,卻忽視自己內在的感受,就可能在替孩子行為設限上遇到困難。

      ?父母必須滿足孩子對愛和撫育的需求,同時建立經驗,把規範帶進複雜的親子互動關係中,才能成就健康良好的關係。



    本書特色



      1.第一本全方位教養專書:結合腦神經科學知識+兒童發展心理學理論+正念教養建議。多面向探討親子關係,為一大突破。

      2.回歸教養本質,從父母的經驗出發,不同於只強調KNOW HOW的教養書。

      3.從父母角色進行省思,提供雙向、實現「親子共好」的教養觀。



    各界推薦與讚譽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王怡仁(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精神科醫師)、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陳安儀(資深媒體人、知名親子作家)、楊俐容(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親職教育專家)



      ●在我們這一輩子中,有許多能力是要靠自己摸索而來,學校老師不會教,也沒有人專門開這堂課──「養兒育女」正是其中之一。

      很幸運的是,目前坊間教導父母如何養育孩子的書籍越來越多,也讓茫然不知所措的父母,有了可以參考依附的方向。像是這本《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就結合了兩位不同領域的專家──腦神經科學專家與兒童心理專家,共同撰寫。本書非常專業的把教養問題提升至學理的部分,讓一般讀者除了「知其然」,更可以「知其所以然」,從人類腦部記憶體學理去了解我們記憶、學習與認知的建構模式,進而去了解自己,怎樣從自省以往的成長經歷,重新正面學習去照顧、教養自己的孩子。──陳安儀(資深媒體人、知名親子作家)



      ●從事兒童青少年心智相關臨床工作,經常處理親職教養相關問題,常有家長詢問我能否推薦合適的親職教養相關書籍。我認為此書不啻是為人父母者最理想的閱讀書籍,十分適合父母們去省思自己與子女的關係。同時,提醒為人父母者,在關注孩子時,除了傾注感情外,別忘記要照顧自己、認識自己。──王怡仁(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精神科醫師)



      ●每個家長都該讀《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本書大量介紹了其他教育類書籍中不常見的大腦發育相關知識。本書會讓你在看著孩子學習和成長時,體會到更多樂趣。——貝蒂•愛德華《像藝術家一樣思考》作者



      ●這本書不僅是給立志成為「好父母」的讀者看的,對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人類心理,認識自身本質的人都很適合。它有助於我們改善自己和他人的關係,尤其有利於增進親子間的感情。——蜜雪兒•菲佛(母親、知名藝人)



      ●這是一本非常優秀的書籍,傳達了積極正面的資訊。我很欣賞本書能側重於親子之間的情感連結、溝通以及完善自我認知對親子關係的重要性。父母們肯定會對這本書產生濃厚的興趣,並從中獲益。——艾倫•索洛夫(《情緒發展─早期情緒經驗結構》作者)



      ●所有父母都該讀這本書。養育子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這本書可以讓這項工作變得更輕鬆。——哈洛德•柯菠維茲(紐約大學兒童研究中心主任、《不只是鬱鬱寡歡:辨識與治療青少年憂鬱症》作者)



      ●兩位作者合著的這本書深具啟發性,書中介紹了一種實用的教育方式,能夠幫助父母與孩子進行有益的情感溝通。教育子女不單單是我們的工作,也能幫助我們完善自己。身為七個孩子的母親,這一直是我的床邊案頭書。——凱蒂•卡普蕭(導演史蒂芬史匹柏之妻)



      ●本書介紹了一種全新的、富有啟發性的教育方式。——艾倫•葛林斯基(美國家庭與工作協會會長、《去問孩子吧》作者)



      ●本書告訴父母們應該如何理解和處理自己兒時的經驗,有助於親子之間建立起健康溝通、緊密連結、互相信任的關係。——薩爾•賽維爾《我家小孩教養好》作者


     





    [推薦序] 養兒育女─一門學校不教的自我成長課 陳安儀

    [推薦序] 成為稱職的父母之前,先認識自己 王怡仁



    [前言] 你知道嗎?童年經歷會影響你的教養模式

    [關於作者] 兒童精神科醫師與親職教育專家的教養力作

    [關於本書] 第一本全方位教養專書

    [閱讀前先想想] 因循式教養習慣VS. 自覺式教養態度,你是哪一種?



    第一章 記憶與覺察:

    與內在小孩相遇──讓人心煩意亂的不是孩子,是我們自己!


    「過去」的情感包袱,會影響現在的教養態度!

    媽媽,妳小時候也討厭買新鞋嗎?

    ──童年的創傷經驗,影響我的教養態度!

    面對兒子的哭鬧,我除了無奈竟還有異樣恐懼

    ──未處理的創傷,讓我成了內心脆弱的父親

    分析大腦「記憶」的過程,

    找出「過去」如何影響現在!

    易怒、不耐煩是「過去包袱」的行為表象,正視它才能不受操控!

    教養練習題

    【聚焦:大腦運作VS. 教養模式】

    大腦處理經驗的「記憶」機制

    ──證明良好的親子互動可提升孩子大腦成熟度!

    ?

    第二章 故事與認同

    說我們的生命故事,和孩子一起成長!


    生命故事是一種媒介,除了理解自己,也能和別人溝通

    還好左右腦會互相合作!-輸入-內在處理-輸出,我們是這樣認知再反應!

    感受左右腦合作模式,才能無礙地解讀生活經驗

    說故事幫助你更認識自己也更幸福!

    教養練習題

    【聚焦:大腦運作VS. 教養模式】

    「左右腦共同合作」來敘述故事,才能幫助孩子,感知並創造自己的生活方式!



    第三章 情緒與連結

    了解自己和孩子的情緒,是建立溝通的第一步!


    是孩子不乖,還是你不懂孩子的心?

    一個窮忙、缺乏感知的父親,因為記錄人生故事而重新找回活力

    從共鳴、感同身受到同理心,是親子溝通融洽的基礎

    先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再給予適合孩子的讚美

    知道情緒如何影響自己與他人,才能打開對話之門!

    整合性溝通家庭,讓孩子既有獨立個性又能彼此尊重

    【教養練習題】

    【聚焦:大腦運作VS. 教養模式】

    大腦「情緒」演化史:從自我適應到與孩子內心溝通



    第四章 回應與溝通

    建立親子間親密的連結路徑


    溝通無時差、內心頻率一致,才是健康的親子關係

    孩子為什麼哭鬧?──孩子哭鬧,是要表達「媽媽,我需要妳!」

    孩子為什麼缺乏安全感?──孩子的想法不被理解,就無法建立人我關係

    你真的聽懂孩子的話了嗎?──理解孩子的感受,不要一味地否定!

    媽媽,妳怎麼了?--不要告訴孩子「我很好」,讓孩子了解妳的真實感受

    為什麼我不能和孩子好好溝通?──尊重孩子和自己的感受、不評價孩子

    你和孩子的溝通是交心,還是交談?──融入內心比交換訊息更重要

    【教養練習題】

    【聚焦:大腦運作VS. 教養模式】

    孩子需要父母權變回應來刺激大腦連結!



    第五章 依附與互動

    孩子迎向世界的安全堡壘──你和孩子的依附關係是哪一種?


    健康的親子依附關係,能讓孩子積極、正向面對生活

    安全型依附──良好依附關係會帶給孩子安全感

    逃避型和矛盾型依附──親子互動淡漠、缺乏情感

    紊亂型依附──受虐的孩子容易產生情緒障礙與暴力傾向

    親子依附關係會影響溝通模式

    為孩子建立良好適應模式──親子關係可以改變,依附關係也會改變!

    【教養練習題】

    【聚焦:大腦運作VS. 教養模式】

    基因、經驗、依附關係,決定了孩子能否快樂成長!



    第六章 反思與改變

    找出自己的問題,才能改變孩子!──解讀生活,找出成人自己的依附關係


    愈理解自己的生活,和孩子間的依附關係愈健康!

    釐清自己的依附情結,才能和孩子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

    重新敘述自己的生活,在敘述中漸漸理解自己、療癒過去的自己

    激發右腦思考模式,打開成長之門

    排拒型(成人)VS.逃避型(孩子)

    學習自我暗示,在自我省思中撫育自己

    焦慮型(成人)VS.矛盾型(孩子)

    找出問題的癥結,展開療癒和成長

    未解決型(成人)VS.紊亂型(孩子)

    【教養練習題】

    【聚焦:大腦運作VS. 教養模式】

    父母的成長過程,如何影響孩子的依附關係?──從成人依附訪談中了解自己!



    第七章 思考與行為模式:

    為什麼你和孩子又親密又疏離?


    為什麼明明很愛孩子,又一天到晚罵他?──你選擇高層次路徑?還是低層次路徑?

    媽媽前一刻還好好的,下一秒就翻臉生氣──不加思索就反應的低層次路徑,容易讓孩子困惑、恐懼

    無法從過去泥淖中自拔的爸爸,傷害了女兒──受困於低層次路徑是怎麼一回事?

    如何解決?──反省你的內在歷程,開啟對過去創傷的療癒過程

    創傷與失落經驗的解決──站在孩子的角度反思問題,注重孩子的感受

    從創傷和失落經驗中解脫──從自我批判轉為自我接納

    【教養練習題】

    【聚焦:大腦運作VS. 教養模式】

    你掌心的大腦:大腦究竟是如何作用?



    第八章 失連與修復:

    面對親子衝突,怎麼與孩子好好和好?


    想為孩子設定規範,卻讓親子關係更緊張?

    週期型失連與良性破裂──及時關懷,修復關係

    設限型破裂──持續和孩子保持連結,重新調整情緒是關鍵

    惡性破裂──和孩子一起反思內在情緒經驗,有助於修復關係

    你常因為怕丟臉,而無法同理孩子的情感需求?──在羞愧狀態下→過度關心他人的看法→被對或錯的念頭左右

    修復──最具挑戰性的教養時刻和問題,也是成長和復原的好機會

    啟動修復機制──關注你和孩子的感受是關鍵!

    幫助孩子發展平衡油門和煞車的能力──對孩子說「不」,但不能讓孩子喪失自我信念

    為孩子設限,也要允許孩子自己做決定

    【教養練習題】

    【聚焦:大腦運作VS. 教養模式】

    連結與自主之間的緊張關係──複雜的系統和心理健康



    第九章 ?同理與反思性對話:發展心智直觀能力,以身作則,讀懂孩子的心

    孩子會觀察父母,也藉此了解父母──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和同理心

    父母用心扮演自己的角色──有意圖、自我覺察的態度,鼓勵孩子認識自我

    心智直觀──發展孩子的心智直觀能力,學習理解他人

    心智元素──理解創造內在世界的基本心智元素,對親子之間的對話有益

    反思性對話──在親子互動中,採取心智直觀的立場

    創造同理文化──鼓勵家人分享情緒、學會體諒,為孩子樹立榜樣

    【教養練習題】

    【聚焦:大腦運作VS. 教養模式】

    反思性對話與人際溝通,有助於孩子深化對自己和他人的理解



    [後 記] 養兒育女是一段自我發現之旅

    [致 謝]





    推薦序1



    養兒育女── 一門學校不教的自我成長課

    資深媒體人、知名親子作家 ?陳安儀




      在我們這一輩子中,有許多能力是要靠自己摸索而來,學校老師不會教,也沒有人專門開這堂課──「養兒育女」正是其中之一。



      「養兒育女」同時是一個很奇妙的過程,除了邊做邊學之外,這整段過程也會讓人領悟許多新的人生道理,享受到無法言喻的滿足與幸福,更重要的是,它會不自覺地讓你回溯童年往事、成長過程,宛若重新再生一次。



      很幸運的是,目前坊間教導父母如何養育孩子的書籍越來越多,也讓茫然不知所措的父母,有了可以參考依附的方向。像是這本《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就結合了兩位不同領域的專家──腦神經科學專家與兒童心理專家,共同撰寫。本書非常專業的把教養問題提升至學理的部分,讓一般讀者除了「知其然」,更可以「知其所以然」,從人類腦部記憶體學理去了解我們記憶、學習與認知的建構模式,進而去了解自己,怎樣從自省以往的成長經歷,重新正面學習去照顧、教養自己的孩子。



      前一陣子,我八歲的兒子在學校裡看了一本鬼故事。本來膽子挺大的他,竟嚇得晚上一個人站在樓梯間大哭,不肯自己上樓去洗澡、上廁所。無論我說好說歹,耐心勸說他世界上沒有鬼、或是「生平不做虧心事、夜半敲門心不驚」的道理,他還是無法克服書中逼真的描述,自己進浴室去洗澡。



      眼看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我的怒氣也開始上升。突然間,就像本書所說的「暫停一下,採取有彈性的反應」,我突然從兒子滿臉眼淚的模樣,回憶起自己小學四年級時,看了跟同學借來的恐怖漫畫的心情。豁然,我的憤怒便被理解所取代(也就是書中所提──開啟第七感,直觀孩子的真實想法)。



      於是我平靜下來,告訴兒子(效法本書「專注當下,秉持正念之心」),媽媽小時候也曾經像他一樣害怕鬼的「故事」。「今天媽媽可以陪你去浴室洗澡、陪你上廁所、陪你睡覺,但是,總有一天,你必須要自己克服這種莫名的恐懼。如果你能夠勇敢地鼓起勇氣,自己上樓去洗澡、上廁所,雖然今晚會很可怕,但過了今晚,你就會知道,鬼故事只是鬼故事,不值得害怕了!」



      因為回想起自己小時候對付「害怕鬼故事」的過程,我摒棄了哄勸與陪伴的方式,改而鼓勵他鼓起勇氣自己克服。果然,兒子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上樓後,稍晚我上樓探視他,他的情緒已經完全恢復正常,從此以後,他再也沒有提過「怕鬼」這件事了。



      等他洗完澡,我們在床上摟抱時,我開玩笑地對他說:「你看,雖然很恐怖,但鬼並沒有出現是不是?媽媽是不是比鬼可怕多了?」

    我兒子笑了,我知道我們共同走過了「怕鬼」的這一關,而且「媽媽比鬼可怕」這句話成了我們之間的一個玩笑祕密。就像本書所述,「在教養的同時,我們也盡情地享受相處的每一刻!」



    推薦序2



    成為稱職的父母之前,先認識自己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精神科醫師 王怡仁




      甫自英國倫敦進修一年返台的我,正思考下一個目標要如何設定時,赫然於郵件中發現這本書的推薦邀請函。看到兩位作者的背景後,便興味濃厚地請出版社將全文書稿寄給我看看。從事臨床工作多年,我覺得結合了臨床精神醫學教授與幼教心理學專家的著作,應該對於這個領域是有所貢獻、精采可期的!



      果不其然,書中的幾個觀點證實了我的想法:



      一、記憶與覺察:與內在小孩相遇──「讓人心煩意亂的不是孩子,是我們自己!」



      這個章節中,深入淺出地運用一些案例說明自我覺察的重要性,也從神經生理、神經解剖的理論角度,據此用科學觀點作一連結,十分具有說服力。



      二、情緒與連結:了解自己和孩子的情緒,是建立溝通的第一步。



      這個章節提到,從共鳴、感同身受到同理心,是親子溝通融洽的基礎。此外,運用鏡像神經元及大腦邊緣系統,進行科學論證。



      三、為什麼你和孩子又親密又疏離?明明很愛孩子又一天到晚罵他?



      提醒父母去思索,過去是否曾有些未處理或未解決的創傷與失落經驗?對此,作者提出高層次路徑、低層次路徑與大腦皮質特定區塊的關聯性,加強神經生理方面的科學論述基礎。?



      從事兒童青少年心智相關臨床工作,經常處理親職教養相關問題,常有家長詢問我能否推薦合適的親職教養相關書籍。我認為此書不啻是為人父母者最理想的閱讀書籍,十分適合父母們去省思自己與子女的關係。同時,提醒為人父母者,在關注孩子時,除了傾注感情外,別忘記要照顧自己、認識自己。




    其 他 著 作
    1. 從陪伴開始的全腦教養:腦科學教你培養心智強韌的孩子,用安全依附克服人生的各種挑戰,邁向幸福成功之路
    2. 【親子教養課套書】(3冊)《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覺醒父母》、《圖解孩子的失控小劇場》
    3. 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腦神經權威╳兒童心理專家教你早該知道的教養大真相!【Amazon教養類百大暢銷口碑書】
    4. Yes Brain!和孩子一起說好!:正向思考的大腦:培養具有膽識、好奇心以及韌性的孩子
    5. 心腦奇航:從神經科學出發,通往身心整合之旅
    6. 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孩子鬧脾氣,正是開發全腦的好時機
    7. 青春,一場腦內旋風:「第七感練習」,迎向機會與挑戰!
    8. 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腦神經權威×兒童心理專家教你早該知道的教養大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