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酸甜苦辣鹹五味雜陳的「青春的滋味」
「青春」一詞,最早見於楚辭大招篇。「青春受謝,白日昭只。 春氣奮發,萬物遽只。」內容大意是?春臨大地,陽光和煦,生命的氣息奮發而起,原本沈睡的萬物也都將開始復甦。
可見青春一詞,最早指的是春天,延續到後來則將「青春」借代為,人生中流金般美麗燦爛的年輕時光。
青春是這般美好,青春卻也是如此危機四伏,年輕的生命充滿各種可能,喜悅或苦惱似乎一夕之間就可能風雲變色。
一句真誠的鼓勵和讚美,一種尊重和信任的態度,可能因此造就青春的人兒,開朗、健康的生活態度;一句偏頗不友善的批評,一個輕蔑不屑的眼神,也可能演化成青春的人兒內在的陰影,甚至成為終身焦慮不安的根源。
回想我那青春少女時光,傲慢和自卑經常在心底糾纏,青春帶給我的衝擊與困惑,翻遍了課本也尋不著答案。沒有人告訴我同儕的友誼該如何經營獲得?友情跟愛情又該如何界定?
情愛中,如果參雜了肉體情欲,是不是從此就不再純潔?所謂的純潔就是守身如玉嗎?
在那屬於神采飛揚、青春紅顏的日子裡,常莫名的感到落寞、孤單;內心竟是滿載叛逆思維浪潮、亟欲掙脫世俗教條,我不知何去何從,那是我深感徬徨的「慘綠」青春年華。
多少次在考試挫敗中,無助的擁著棉被在暗夜中哭泣;也曾因為遭受同學誤解、被群體排擠,孤立無援獨自躊躇黯然;也許就因為跋涉過這許多不為人知的「滄桑」,所以當我走入杏壇與無數青春兒女朝夕相處之後,更因此讀懂每個青春容顏背後的真實聲音。
22歲不到,從師大國文系畢業:只因為想幫助弱勢地區的孩子,特地以系排行前茅的成績,跑到教育局請求由熱門明星國中(南門國中)改分發到台北邊陲的「南港國中」,實習一年,教的是國三女生班的國文兼導師;帶著這群青嫩懵懂的十六、七歲少女,表面上是師生,實則形同姐妹;實習結束,我被動的被調回全校只收男生,號稱「建中先修班」的大同國中,雖然已考取自費留學考,確實在捨不得這群半大不小、天真活潑,情緒經常「陰晴不定」的男孩,我放棄了出國研讀的機會;1978(民國六十七年)以甫過二十五生日的青春容顏,應建中校長之聘,來到這人才薈聚,英菁濟濟的建中日間部任教;年輕未婚二十六歲不到的「小女生」,竟然來到這向來只聘高齡、資深教師的百年紅樓;聽說,我的年紀之「輕」,又「不小心」打破了建中老師必有一定年紀的慣例。
物換星移,歲月嬗遞;在教學的路上,一晃眼43年;43年裡,除了教授國文,我同時當了40年的班級導師。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在長年與青春兒女朝夕相處,真實經驗與觀察中;在多年來,國內、國外數百上千的演講裡,更傾聽了無數來自各地青春兒女的心聲告白。
有人說,現代的青春兒女最幸福了,要什麼就有什麼,甚至還沒開口說要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早已為孩子們備妥;許多少男少女都是「媽寶」、「爸寶」,都是爺奶的金孫、鑽石孫.其實,物資外在的豐富,並沒有減少現代青春兒女內心的苦惱、惶恐;現代青春兒女遭遇的挫折或誘惑,卻是更勝於清貧的上一代。
青春呀青春,是如此的璀璨絢麗,卻又說如此不堪的脆弱、晦澀。
青春的滋味就如同五味罐,酸甜苦辣鹹樣樣俱全。親愛的爸爸媽媽成年人,這些滋味您肯定」早已嚐過,請問您又如何「消化」的呢?親愛的青春兒女,當你一不留意,遇見這些酸甜苦辣鹹時,你又如何面對呢?
翁仕明醫師博士,是我廿五年前的建中弟子;找他來與我共著《青春的滋味》,由我先敘述一個少年的故事,再請他以神經醫學的角度是視野來說明少年的「現象」。
《青春的滋味》正是我們師生,攜手同心來為青春兒女、青少年父母、師長、所有成年人,分憂解惑的通關密碼,也是我們師生薪火相傳的具體實現。
希望透過《青春的滋味》,讓青春的你我找到潛藏的自己,能牽引天下所有父母師長能有所省思;願歲月靜好,人間親子更添甜蜜溫馨;青春容顏的你,能因此有自信不再徬徨孤寂;已成年「轉大人」的你,能繼續青春的步伐,勇敢邁向未來。
陳美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