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四書三玄」本來包含七本書,但因為其中的《大學》與《中庸》篇幅太少,經常被合為一本,結果就成了六本書。我為「四書三玄」作了「譯解」,並陸續出版了上課講解這些經典的詳說本。
許多讀者說,他們從詳說本的獲益更大,因為我在講解時,引述了不少故事、案例、個人經驗與心得,使枯燥的原典變得較為活潑有趣,可讀性更是顯而易見。
《大學》與《中庸》是這一系列研究中最後完成的兩本。我們學習經典,一開始時必須借助古人的注釋,但是古人的觀點見仁見智,這時該如何取捨?以《大學》為例,朱熹與王陽明關於「格物致知」的看法就南轅北轍、無法相容。我們只有力求客觀,避免先入為主,認真探討其中合理的思維。
古人與我們一樣,會從生活經驗中歸納出深刻的智慧。因此,我在詮釋時所採取的標準有二:
一是經典本身的主要概念與各章節必須圓融一致;
二是經典所提及的道理,必須與今日生活經驗相互印證。
《大學》與《中庸》屬於儒家經典,而儒家的源頭是《論語》及《孟子》。因此,我在講解過程中,盡量引述孔子與孟子的言論。從整體看來,「四書」確實展現了「極高明而道中庸」的特色,提供了我們今日所需要的價值觀。
傅佩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