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古代軍事詭術 | 
              
                | 
 
                    
                      |  |     
						  |  |  
						    
                            |  |   |  | 9789864923953 |  |  
                            |  |   |  | 石地 |  |  
                            |  |   |  | 崧燁文化 |  |  
                            |  |   |  | 2018年9月07日 |  |  
                            |  |   |  | 83.00                               元 |  |  
                            |  |   |  | HK$ 74.7 |  |  
                            |  |  |  |  |  |  |  | 
		      			   |
			   
                
 | |  |  | 
                | 
 | 
			  
                | 詳 細
 資
 料
 | ISBN:9789864923953叢書系列:崧燁-一般叢書規格:平裝                                             / 16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出版地:台灣 崧燁-一般叢書
 | 
				
			  
                | 
 | 
				
		      
			  
                | 分 類
 | 人文史地  > 中國史地  > 人物史/傳記 | 
                | 同 類
 書
 推
 薦
 |  | 
			  
			  
                | 
 | 
			  
                |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  | 
			  
			  
			  
			  | 
 | 
			  
			  		      
                | 內 容
 簡
 介
 | 
 
從史料典籍中挖掘出中國歷代士大夫的人生思考和處世法則,以及他們的道德操守、價值取向、行為規範和人生追求,吸納54位士大夫的官場故事,弘揚中國歷朝官場名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追求,以及他們的智慧,風骨和胸懷,可謂一幅歷代官場的智慧精英圖。
 
 | 
			  
                | 
 | 
			  			  			  
                | 目 錄
 | 
 
序 言
 
 
 
 第一章? 破叛賊巧施離間計 (上)�001
 
 巧言拒納貢,獻策抗強敵�004
 
 以謀用兵,智勝倭寇�007
 
 宗憲用謀,計賺海盜�012
 
 黃蓋獻計火燒赤壁�016
 
 孫權一封書信退曹兵�019
 
 
 
 第一章? 破叛賊巧施離間計(下)�022
 
 呂蒙設計誘降郝普�022
 
 呂蒙白衣襲荊州�026
 
 沉白馬誓守樊城�027
 
 趙子龍智擺「空營計」�029
 
 羊祜懷柔平東吳�031
 
 杜預伏兵平江南�034
 
 
 
 第二章? 石勒瞞天過海擒王浚(上)�037
 
 祖逖「無中生有」破敵軍�040
 
 晉軍以寡敵眾�042
 
 劉裕詐破敵兵�046
 
 假獅王破真象陣�047
 
 陸俟設計殺蓋吳�048
 
 兵不厭詐,陸俟敗劉超�051
 
 張暢死諫保彭城�053
 
 奪主帥之志,滅全軍之氣�054
 
 垣崇祖朐山設疑兵�056
 
 
 
 第二章? 石勒瞞天過海擒王浚(下)�059
 
 詐降計殺劉休範�059
 
 扼守要衝,破敵銳氣�061
 
 垣崇祖水淹魏軍�063
 
 拓跋禎智退敵兵�065
 
 傅永以少勝多�066
 
 奪取要地不分兵�069
 
 陳慶之大戰渦陽�072
 
 
 
 第三章? 解鞍秣馬戰滎陽 (上)�075
 
 周文育計破蕭勃�077
 
 侯安都智退勁敵�079
 
 李穆智勇雙全�082
 
 韋孝寬計殺斛律光�083
 
 于仲文智戰檀讓�085
 
 長孫晟計戰突厥�087
 
 楊素大戰江南�088
 
 
 
 第三章? 解鞍秣馬戰滎陽(下)�091
 
 安興貴打入內部破李軌�091
 
 殺人質絕退路穩保虞城�094
 
 盛彥師據險伏兵斬李密�095
 
 順水放船,迷惑敵兵�097
 
 薛收獻計破建德�099
 
 李孝恭智破輔公祏�101
 
 
 
 第四章? 李靖兩出奇兵大破突厥�104
 
 郭孝恪驕亡自身�106
 
 完顏昂韜略卓群�108
 
 岳飛智勇破金兵�110
 
 張弘範用兵如神�116
 
 朱元璋解圍破大敵�119
 
 朱元璋智收朱亮祖�121
 
 朱元璋智勝陳友諒�123
 
 張士誠命歸黃泉�126
 
 曹良臣智退元兵�130
 
 
 
 第五章? 朱高煦束手就擒�133
 
 于謙扶主保京師�136
 
 王越銜枚巧脫險�140
 
 仇鉞施計平叛賊�142
 
 守仁平叛建奇功�144
 
 烏鵲報警夜出兵�150
 
 ?
 
 | 
			  
                | 
 | 
			  			  			  
                | 序 
 | 
 
序言
 
 
 
 軍事鬥爭是人類最殘酷的現象。一場戰爭下來,常常是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軍事鬥爭又是階級社會中人類不可避免的活動。當不同集團,不同階級的利益發生激烈衝突時,當一些政治問題不能用溫和手段解決時,戰爭的導火線就會將它們引爆。
 
 
 
 軍事鬥爭也是人類歷史上頗具色彩和魅力的篇章,不但軍事家憑它總結出深邃的軍事理論,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戰爭活劇,詩人、文學家也經常以它為題材創作出一篇篇動人的詩章。
 
 
 
 軍事謀略是軍事鬥爭的一個重要內容。它在軍事鬥爭中的重要作用,可以用兩個字概括:轉化。
 
 
 
 它可以轉弱為強。讓我們看發生在南北朝時的一個戰例:南齊建元二年(480年),北魏派20萬大軍攻打南齊壽春。當時南齊守軍的力量遠遠不如北魏強大。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守將垣崇祖巧妙地利用壽春城附近的淝水將北魏軍數萬兵眾沖垮淹沒,完成了雙方兵力強弱的轉化。
 
 
 
 它可以化險為夷。西漢時,李廣曾任邊關守將。有一次,他率領數騎外出,途中遇到數千胡人騎兵。李廣認為:掉頭回返必招致胡騎追殺,其結果將是無一人生還。於是,便下令離胡騎二里下馬解鞍,就地歇息。胡騎疑有伏兵,便引兵離去。李廣用自己的智勇使一行人化險為夷。
 
 
 
 它可以轉敗為勝。東漢時,大將吳漢率軍討伐四川的公孫述。由於吳漢的輕敵大意,將自己軍隊分為兩處,結果分別被公孫述軍包圍。吳漢及時汲取教訓,果斷地作出合軍決策,同時製造假象,在營壘周圍廣樹旗幟,四處施放煙火,做出欲長期堅守姿態。而第三天夜裡,潛軍出營,與另一軍合為一處,終因兵力集中而轉敗為勝。
 
 
 
 它可以化死為生。楚漢相爭時,韓信與趙軍戰於井陘。韓信軍渡過泜水,背水列陣。實戰中,韓信率軍偽裝敗退,將守衛關口的趙軍誘出,使事先派出的一支伏兵乘虛奪取了關口。韓信軍退到水邊陣中,前有數倍於己之敵,後有泜水擋住退路。這時韓信大聲對眾將士說:「我們已面臨絕境,只有殺敗趙軍,才是唯一生路。」於是,韓信軍兵士個個拚死向前,奮力拚殺,大破趙軍。韓信以其智勇,實踐了兵家「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策略。
 
 
 
 至於軍事鬥爭中的轉化,我們還可以列出多種:轉守為攻、轉退為進、化被動為主動、化劣勢為優勢……
 
 
 
 每一個轉化都有一條妙計,每一個轉化都有一條成功的經驗。
 
 
 
 軍事鬥爭的色彩及魅力,就在於它的不囿於固定形式,就在於它的變化不定。
 
 
 
 老子曾說過:「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道德經》)。在這裡,老子指出歙與張、弱與強、廢與興、奪與給的轉化關係。
 
 
 
 然而,一切事物的對立面相互轉化都是有一定條件作為前提的。軍事鬥爭中的弱與強、險與夷、敗與勝、死與生的轉化,也需要一定的前提條件,這就是一軍統帥在軍事鬥爭中的智慧與謀略,是其在生死關頭的動能性的發揮。
 
 
 
 中國古代的軍事謀略對我們今天來說仍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之所以這樣,不僅是因為今天還有軍隊、還有戰爭,我們這個地球並不太平,而且還因為即使在一個相對太平的環境下,弱與強、險與夷、敗與勝、死與生的對立仍然存在。我們不應該從古人的行為中汲取智慧和經驗嗎?
 
 ?
 
 | 
			  
                | 
 | 
			  			  			  
		      		      		      
              
		      		      
		      
                | 
 | 
              
                | 書 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