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人性向善:傅佩榮談孟子

人性向善:傅佩榮談孟子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4713510945605
傅佩榮
天下文化
2018年9月12日
200.00  元
HK$ 160  






ISBN:4713510945605
  • 叢書系列:心理勵志
  • 規格:軟精裝 / 651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心理勵志


  • 人文史地 > 哲學 > 中國哲學 > 儒家











      本書名為《人性向善》,是台大哲學系教授傅佩榮繼《究竟真實:傅佩榮談孟子》之後,又一部解讀經典的巨作,書名一語道破他對儒家哲學數十年的研究心得,他強調孟子主張「人性向善」,而非本善,是因為如果人性是「本善」的話,一旦失去「本心」,到哪裡找?唯有「向善」,因為它是一股力量,失去了還可以找回來。



      《孟子》一書共七篇,每篇再分上、下,共分十四篇。善用比喻來說明的孟子,創造了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和故事;透過傅佩榮教授的翻譯與精闢分析,讀者不但能輕易地跨越文字的障礙,還能藉此欣賞到孟子無懈可擊的辯才與精微深刻的思想,更進一步能體驗人生的意義,體會到更深沈的快樂。

    ?


     





    自序

    緒論

    卷一 梁惠王篇 上

    卷二 梁惠王篇 下

    卷三 公孫丑篇 上

    卷四 公孫丑篇 下

    卷五 滕文公篇 上

    卷六 滕文公篇 下

    卷七 離婁篇 上

    卷八 ?離婁篇 下

    卷九 萬章篇 上

    卷十 萬章篇 下

    卷十一 告子篇 上

    卷十二 告子篇 下

    卷十三 盡心篇 上

    卷十四 盡心篇 下









      傳統文化以儒家與道家最具主導作用。這兩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別是孔子與孟子,以及老子與莊子。由於代表孔子思想的《論語》,既是學派開山之作,又有簡明扼要的特質,以致千古傳誦、深入人心。至於《孟子》一書,則相對而言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這種情況在道家的《老子》與《莊子》二書,亦頗有類似之處。

      

      《孟子》為什麼重要?因為孔子曾經感嘆:「莫我知也夫!」(《論語•憲問》)如果孔子認為同時代的弟子與朋友未能了解他的思想,那麼誰可以了解?孟子可以,而證據就在《孟子》一書裡面。既然如此,大家對孟子又不太熱衷,這是怎麼回事?



      司馬遷說他每次閱讀《孟子》,看到梁惠王問孟子「何以利吾國」,就廢書而嘆。如果談利益,天下不可能太平,而這是歷史所證明的;但是如果談仁義,天下就會像孟子所說的成為理想國嗎?這一點卻從未得到檢驗的機會,因此我們無法判斷孟子的對錯。事實上,孟子很希望說服當時的國君。他在一再失敗之後,寫出作品傳諸後世,希望後代的人可以明白他的理想,進而予以實踐。但是,即使《孟子》被宋代的朱熹編入《四書》,成為大家熟知的「論孟學庸」之一,其中許多精彩的語句與簡單的概念也普遍受到肯定,我們還是要問:誰真正了解孟子?



      閱讀《孟子》,要有耐心。這種耐心的回饋是非常豐富的。先就語文來說,孟子善於使用比喻,又能創造成語,其中至今依然膾炙人口的有:一暴十寒、緣木求魚、杯水車薪、遷於喬木、事半功倍、守望相助、綽綽有餘、出爾反爾、流連忘返、自暴自棄、反求諸己、手舞足蹈、心悅誠服、獨善其身、兼善天下、有為者亦若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等等。



      再就歷史來說,孟子廣泛引述《詩經》(三十五次)與《書經》(二十九次),對古代聖君賢相的事蹟津津樂道,可謂取法乎上。舜在他的筆下宛如重獲生命,使讀者可以親見其言行,進而心生嚮往。他自行分類聖人,如伯夷之「清」、柳下惠之「和」、伊尹之「任」,然後是集大成的孔子之「時」。這無疑是他的創見。 對於孔子為何是集大成,則理由是完美的德行加上隨機應變的「智慧」。他贊成孔門弟子(如子貢、宰我、有若)對孔子的評價,認為孔子是「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只要想起孟子以「好辯」知名於天下,說過「說大人,則藐之」,甚至對管仲也不屑於多談,就可以明白他對孔子的認識是如何深刻,而評價又是如何崇高了。



      真正畫龍點睛之處,則是孟子自成一家之言的人性論。他把孔子的人性觀點說清楚了。孔子以「仁」為其一貫之道,肯定仁包含「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三個層次,貫穿人的一生。他強調「殺身成仁」,孟子則倡言「捨生取義」,這兩者如出一轍而其基本立場則是人性「向善」。以此為基礎,才可推而建構經濟、教育、社會規範、政治制度方面的合理內容。並且,人生才找得到修養的途徑以及由內而發的快樂。



      二十多年以來,我每談儒家,必定揭示人性向善(而非本善)的微言大義,也得到不少批評與指教,但是更多的回應則是告訴我:在明白之後付諸實踐,並在實踐之後深有心得,因而改善了人生,活得充實而有意義。



      我曾在社會上為許多朋友講解《孟子》,並由好好好文教基金會製成CD發行。後來北京出版界的朋友認為內容值得出版,就將其轉錄成文字稿,再由我全面修訂一次。天下文化出版公司的編輯同仁費了許多心思整理初稿,潤飾文字,並加上小標題,使全書更為可讀,特此致謝。



      本書名為「人性向善」,可謂一語道破我對儒家哲學數十年的研究心得。我的說法是否正確,則請讀者耐心細品本書再做判斷。知我罪我,皆在本書。是為序。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