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佩榮•經典講座 莊子:以自在之心開發無限潛能
|
|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
|
|
|
|
|
4713510945803 | |
|
|
|
傅佩榮 | |
|
|
|
天下文化 | |
|
|
|
2018年10月08日
| |
|
|
|
117.00 元
| |
|
|
|
HK$ 99.45
|
|
|
|
|
| |
|
|
|
|
|
|
詳 細 資 料
|
ISBN:4713510945803叢書系列:CC文化文創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出版地:台灣 CC文化文創
|
|
分 類
|
人文史地 > 哲學 > 中國哲學 > 道家 |
同 類 書 推 薦
|
|
|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
|
|
內 容 簡 介
|
老子開創道家思想後,莊子將之發揚光大,
他生於戰國時代中期,其思想講求順應時代變化,隨遇而安,
讓自己免於外在的干擾和傷害。
司馬遷稱莊子「其學無所不窺」,可見其博學多聞,聰慧異常,
對各方書籍多所涉獵,以故事闡述精妙的人生哲理。
本書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探究莊子的人生哲學與豐富的寓言。
強調外化而內不化。內心與道同在,就可以與他逍遙而遊。
?
|
|
目 錄
|
自序
主題一:人間患難深重
第一講:深度虛無主義
自殺與殺人
富貴暗藏危機
但求明哲保身
第二講:身體的困境
追逐生存所需,疲困不已
勾心鬥角,欲望無窮
情緒複雜多變,難以安頓
第三講:心智的茫然.
人類中心的價值觀是虛妄的
本末倒置,輕重不分
賣弄智巧,錯失大道
主題二:心齋與道契合
第一講:心齋的修練
以「氣」取代耳與心:虛
虛而待物,唯道集虛
虛室生白,展現光明
第二講:順從「不得已」
身體的變化:老,病,醜,怪
處境的壓力:貧窮與委靡
算命的難題:吉凶依於欲望
第三講:化解一切的執著
無情:不受好惡的干擾
無動於衷:天下人的毀譽
乘物以遊心:當下自在逍遙
主題三:外化而內不化
第一講:不與世俗爭勝
和光同塵,不露鋒芒
依循天下之大戒:命與義
隨順客觀形勢:順人而不失己
第二講:外化的祕訣
明白生死的常態現象
孝順的初階:敬,愛,忘親
孝順的高階:使親忘我,忘天下人,使天下人忘我
第三講:內不化的快樂
悟道:得其環中,以應無窮
虛己以遊世:與道為友
相忘於大道,永不乾涸
主題四:從真實到美感
第一講:以身合心:從技術到藝術
專注熟練而巧奪天工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忘適之適:一切安好
第二講:以心合道:靜與遊
心如止水,水靜則明如鏡
精神生於道:在整體中,一無所礙
萬物無一不可欣賞
第三講:美感洋溢的生命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萬物平等,依其個體而得到全盤肯定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
|
|
序
|
序
值得做的事很多,但我一生做不了幾件,值得念的書很多,但我一生念不了幾本。因此,面對自己短暫的一生,人首先要學會的就是「給一個說法」:我做這幾件事,我念這幾本書,以及我選擇如何如何,都需要一個合理的解釋。
這無異於探討一個大問題:人生有什麼意義?因為「意義」不是別的,而是「理解之可能性」。我過這樣的生活,以這種方式與人來往,這一切作為是「可以理解的」嗎?如果說不出所以然,也就是沒有一個說法,那麼,我的人生就談不上什麼意義,只是人云亦云,隨俗浮沉,十六個字就講完了:「生老病死,喜怒哀樂,恩怨情仇,悲歡離合。」其他的大道理都只是風聲吹過而已。
面對如此處境,似乎只有一條出路,就是「愛好及追求智慧」,而這句話恰好是古希臘時代對「哲學」一詞的原始定義。不過,我在此不是要介紹西方哲學,我要推薦的是與我們一樣使用中文的,中國古人的哲學。雖說是古人,但一點也不老舊;他們使用古文,卻依然照亮了今日世界。蘇格拉底有一個年輕朋友,這個朋友借酒裝瘋,說出他對蘇格拉底又愛又恨的心情:「他使我覺悟生命不該因循苟且,忽略自己靈魂的種種需要,迷失在政治往還的生涯中。我起初無法接受,掩耳疾走,背他而去。他是唯一使我覺得自己可恥的人。我曾多次暗咒他早早死了才好,但我又知果真如此,則我的哀傷將遠遠蓋過我的欣喜。」
「掩耳疾走,背他而去。」我好像也曾有過這樣的念頭,但針對的「他」是誰呢?不是別人,就是我在這兒要向大家介紹的「孔子、孟子、老子、莊子」。他們並稱為「中國四哲」,但我年輕時,只覺得他們難以親近,也不易理解。孔子說話精簡扼要,如念格言金句;孟子倡言仁政理想,結果落個好辯之名;老子看似很有見地,內容卻是恍惚難解;莊子寓言常有巧思,讓人感嘆浮生若夢。我曾想過,如果沒有這四哲,我們求學時會不會輕鬆一點?傳統的包袱會不會減少一點?
現在我明白了。如果沒有他們,我的哀傷將遠遠勝過欣喜,甚至這一生只剩下十個字:重複而乏味,茫然過日子。讀懂他們的文字,領悟他們的思想,實踐他們的教導,品味他們的智慧,然後這才發現自己身為中國人,並且能夠從小使用中文,是一件無比幸福的事。
他們身處危機時代,虛無主義的威脅有如張牙舞爪的惡魔。孔子與孟子代表儒家,主張「由真誠引發內心行善的力量」,使價值的基礎安立於人性中,如此可化解價值上的虛無主義。老子與莊子代表道家,主張「凡存在之物皆有其來源與歸宿」,那即是作為究竟真實的道,如此可消除存在上的虛無主義。前者重視「真誠」,後者肯定「真實」,殊途同歸但皆使人的生命展現明確意義,有如麗日當空,光明普照,而人生的喜悅與快樂也有如空氣般自然遍存。
我歸納儒家思想為四字訣:對自己要約,對別人要恕,對物質要儉,對神明要敬。至於道家,也有另一套四字訣:與自己要安,與別人要化,與自然要樂,與大道要遊。這簡單的八字心得,可以在這四本書中找到詳細的說明。
「孔孟老莊」四哲,每一位都是千年難遇的良師與益友。我研究中西哲學四十餘年,最大的收穫就是學習並了解這四哲的思想。我出版有關他們思想的書籍與有聲書很多,現在這一套書原是一系列四十八講的課程,整理成文字稿再經修訂而成,所以內容淺顯易懂,文字輕鬆可讀,結構完整周延,論述一氣呵成。不限時空,隨手翻閱,壓力不大,心得甚深。談到「哲普」作品,目的不正是如此嗎?
本書之整理,要感謝葉蓮芬小姐,她在中學擔任煩忙的輔導工作之餘,全力在短時間之內完成任務。天下文化出版社的編輯們也付出很大的心力,非常感謝。有關「孔孟老莊」四哲的原典與譯文,請參考我在天下文化出版的《人能弘道》、《人性向善》、《究竟真實》、《逍遙之樂》。每次出新書,我都憂喜參半。喜的是心得可以與人共享,憂的是我還可以做得更好啊!
摘自《傅佩榮•經典講座──莊子:以自在之心開發無限潛能》自序
?
|
|
|
書 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