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科學通識20講

科學通識20講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715119
通識在線雜誌社
開學文化
2019年3月08日
107.00  元
HK$ 90.95  






ISBN:9789869715119
  • 叢書系列:生活通識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生活通識


  • 自然科普 > 應用科學 > 概論











      科學是一門結合理論與實驗的知識,一般給人的印象是艱澀難懂,使得許多人對數理學習不感興趣。通識教育強調為非本科系學生而設計,科學類的課程內容比起專門科學較為淺顯,更容易親近。經營通識教育十多年的「通識在線雜誌社」,為此特別精選二十篇通識科學文章,邀請各領域專家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將科學知識輕鬆融入生活。



      本書從科學原理到跨學科的應用,分為「科學原本面面觀」、「探索生命的奧祕」、「生活中到處見科學」、「科學與藝文相交流」四大類,從中探討黑洞的產生、現代物理與哲學、細胞生長與凋亡、奈米粒子對環境的風險、漫畫微積分等議題,提供教師在科學通識教學時的教材選擇,讀者亦可一窺科學奧祕,作為科普入門的絕佳書籍。

    ?


     





    序—為大學通識教育講科學? 劉源俊

    序—從科學普及到科學通識? 劉柏宏



    科學原本面面觀

    和文科同學談科學?? 張之傑

    和非理工同學談黑洞? 曾耀寰

    現代物理學與哲學答客問? 劉源俊

    數學知識是真理嗎??? 劉柏宏

    漫談社會物理學?? 鄒忠毅 ?

    墨家之科技思想及其科技?? 蕭宏恩



    探索生命的奧祕

    讓你輕鬆了解免疫學? 程樹德

    生命的終結—老化?? 周成功

    萬物有名—談植物分類與命名之學?? 劉湘瑤

    細胞凋亡:微觀生死之下,想像愛麗絲的長脖子與柯南變身? 楊倍昌

    生命,說得清楚嗎??? 蔡孟利



    生活中到處見科學

    認識奈米粒子對環境的風險?? 周金城

    從一元美金談起?? 蘇意雯

    當科學遇見大眾文化:為科學說個「好故事」? 黃俊儒

    新聞時事中的數學傳播? 賴以威 ?

    GAN:永恆輪迴的模仿遊戲?? 魏澤人



    科學與藝文相交流

    另類的學習:漫畫微積分的特色課程? 洪萬生

    人文與科學創作?? 徐明達

    牛頓與詩人的彩虹:淺談科學之美?? 梁家祺

    詩詞欣賞與科學??? 劉廣定





    ?









    為大學通識教育講科學



    劉源俊(《通識在線》總編輯)




      《通識在線》雜誌自2014 年元月號開始開闢【科普講堂】專欄,在其前言裡寫道:「本刊特別推出科普講堂專欄,從較高的知識視野、跨領域的角度來介紹科學,同時也探討科學對文化、社會的影響。希望能提供教師在科學通識教學時多一些創意與靈感,也提供一般大眾、學生,得以親近科學、認識科學的白話知識,進而將科學思維融入生活之中。」



      近五年以來,這一專欄已累積了夠多夠廣的題材,於是有本書的出版。李曉青主編從已刊出的文章中挑出二十篇,請作者重新改寫並擴大篇幅,大別為「科學原本面面觀」、「探索生命的奧祕」、「生活中到處見科學」、與「科學與藝文相交流」四類,編成本書。每類別文章的順序,是依照刊出的日期先後。



      讀者可以發現,本書的內容十分豐富──從科學與數學的本質到生活裡的科學趣味,從遙遠的黑洞到細胞核裡的DNA,從科學與文藝的牽連到物理學用於社會學;從古到今,從西到中。作者中有長期從事科普工作的資深作家,也有近年在大學通識教育課程開授科學有關科目的有志青年。科學的範圍何其廣泛!要在二十篇文章裡一窺其堂奧何其困難!但相信這「二十講」可以當作入門書。



      科學本是結合實驗與理論、以概念思考的學問。要用普通語言「講」出來讓俗常人了解科學,本就是難事一樁。而若又要人在消化主要來自西文書籍的知識後,用流利而不失本旨的中文「寫」出來,更是難上加難。在臺灣從事通俗科學寫作的人本不多,通俗科學的刊物也很少;他們通常不受學界重視,在奮鬥過程中多經歷過各種磨鍊。近年由於通識教育課程的推行,臺灣各大學都在科學領域裡開授或多或少的科學通識課,乃有機會培養更多通俗科學的寫作者。



      「科普」本是一中國大陸造的新詞,近年已在臺灣流行。其中有兩層意義: 作為形容詞或名詞用, 指「通俗科學」(popular science); 作為動詞用, 則指「科學普及」(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顧名思義,「通俗科學」作品的內容總是科學,但「科學普及」作品的內容就不一定屬科學,可能屬文學(例如「科幻」)或其他。至於在大學通識課程裡主要為文科學生所講的科學課,其內容當然比專門科學淺顯,但比「通俗科學」則更深入,或可名之為「通識科學」。這大致就是本書收錄這二十篇文章的屬性。



      期望本書的出版能影響更多有志者,加入「通識科學」的行列。



    從科學普及到科學通識



    劉柏宏(勤益科技大學基礎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已經忘記什麼時候,在什麼場合,聽什麼人說過:「科學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給科學家!」,初聞這句頗有深意的白話,覺得實在太有道理,是推動科普很好的精神標語。但事後一想,這句話根本是空話,可以套用在任何領域,例如「文學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給文學家!」、「政治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給政治家!」、「藝術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給藝術家!」等等,……模仿造句足足可以掛成幾串肉粽。一意識到這點,開始覺得有些灰心。但某次的教學經驗卻讓我再度感受到這句話的重要。在一堂思辨的通識課堂上,我引領著學生討論「廢死vs. 反廢死」的議題,學生紛紛提出自身立場,而我則是刻意挑戰他們的觀點,有位學生幾經挫折後說:「這問題太複雜了,我們不懂法律,應該留給懂法律的人!」。我當時的回應是:「死刑應否存在是價值問題,每個人都應該且可以表達意見,而誰該判處死刑是法律問題,就留給懂法律的人!」,換句話說:「生命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給法官!」。



      每個人的內心對於知識隱約中存在著一套趨避機制,對某些領域樂此不疲,有些則敬而遠之。對大多數人來說,科學可能是後者吧?不似文學、政治與藝術,科學由於被披上權威的外衣,先天上不易親近。人們即使沒聽過「藝術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給藝術家!」這句話,仍自然而然地願意親近藝術。然而,人們日常默默地享受著科學的好處,卻始終怯於正視它,甚至連斜瞄一眼也不肯,更遑論討論它。正因如此,不少關心大眾科學的科學家振臂疾呼科學普及的必要性。



      普及科學的英文是popular science,直譯就是受歡迎的科學。一般科普文章的閱讀對象是民眾,要受歡迎就須「通俗」。而《通識在線》讀者以大學校院的師生和關心通識教育的社會人士居多,其知識口味不同於普羅大眾,因而其專欄【科普講堂】的文章重視「通識科學」的程度更甚於「通俗科學」,另有一番更深的期許,希望在高教學識圈激盪出科學知識的漣漪。哈佛大學第23 任校長柯南特(James Conant -是位化學家,上任後積極進行科學通識課程的改革,便邀請當時就讀物理博士班的孔恩(Thomas Kuhn)加入開設科學通識課的行列。孔恩的博班指導教授是曾獲諾貝爾獎的范扶雷克(John van Vleck),孔恩若繼續從事物理研究,前途可能一片大好。但是當他開始接觸科學史後發現科學典範建立和轉移的常規,日後因而寫下《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激起知識界的海嘯。孔恩科學革命典範論的影響不僅遍及哲學、歷史、教育,甚至科學本身,而這一切都是從他投身科學通識開始。



      【科普講堂】文章的作者群們無意激起知識海嘯,但若能盪起幾圈漣漪,達成對科學「識而不俗」的普及目標,諸願足矣!



    ?




    其 他 著 作
    1. 哲學大師的通識教育思想
    2. 通往知識的祕徑2:如何上一堂通識課?
    3. 通往知識的祕徑:通識課程理念與教學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