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閭山普庵等道派源起及其對臺灣道教的影響

閭山普庵等道派源起及其對臺灣道教的影響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391265
蕭登福
文津
2022年8月01日
227.00  元
HK$ 204.3  






ISBN:9789863391265
  • 叢書系列:道教文化叢刊
  • 規格:平裝 / 498頁 / 15 x 21 x 2.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道教文化叢刊


  • 宗教命理 > 其他各教











      台灣的道教源自福建,日據時代分為:以正一派為主的傳統道士(烏頭道士),及以巫道合為主的閭山派法師(紅頭法師);稱為道(道士)、法(法師)二門。台灣光復(1945年)後,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來台,成立道教會及傳度授籙,其後六十四代張源先嗣教;且自民國76年(1987年)兩岸開放探親交流後,台灣民眾至大陸參訪及受籙者多。今日正統道教在台灣建立了主要的地位,閭山紅頭漸併入正一道法中。


     





    自 序�01



    第一章 緒 論——巫道的分合及其對臺灣道法二門的影響�1

    壹、道教的形成及其流派�2

    貳、巫與道的關係�4

    參、福建地區所見巫道合的眾多道派�7

    肆、臺灣道教的烏頭紅頭之分,及匯巫入道�13

    伍、結論�16



    第二章 閭山派源起及其影響——兼述許真君與閭山派之關係�19

    壹、閭山教派溯源——白玉蟾《語錄》中的閭山教�19

    貳、何謂閭山派——閭山派的定義�24

    參、閭山派科儀書舉例——以《建旛傳度請火祈熟通用科儀》為例�29

    肆、許遜真君與淨明道派及閭山派之關係——兼論許遜其人及十二真君信仰之建立�35

    伍、南宋初淨明道派之創立及白玉蟾對許遜真君之推尊�39

    陸、閭山巫教的攀附許真君——兼論閭山即廬山�41

    柒、結語�43



    第三章 瑜伽派(釋教)源起及其影響�46

    壹、瑜伽教源起——兼論何謂瑜伽教(釋教)�47

    貳、由佛教教派沿承及修煉法門上,看瑜伽教不屬於佛教而是道教之支派�49

    參、由白玉蟾《語錄》所說瑜伽派之主要神將,看臺灣閭山派與瑜伽教之併合為一�52

    肆、結語�78



    第四章 閭山派宗師陳靖姑其人及其斬蛇護產事蹟的衍變�80

    壹、文獻中所見陳靖姑家世及所處年代�81

    貳、宋元史料中陳靖姑的生平事蹟�85

    參、明代史料中的陳靖姑生平事蹟�92

    肆、清代文獻中陳靖姑斬蛇事蹟的演化�105

    伍、民國後和陳靖姑相關的章回小說�110

    陸、溫州鼓詞《靈經大傳》中的陳靖姑斬蛇故事�112

    柒、結語�118



    第五章 閩地所見閭山派、瑜伽派之壇法科儀及其對臺灣的影響——以柘榮臨水宮過關度煞科儀為例�123

    壹、柘榮臨水宮與過關度煞科儀�124

    貳、臺灣科儀書中所見過關度限情形�127

    參、柘榮臨水宮過關斬煞壇場佈置情形�134

    肆、柘榮臨水宮過關科儀�138

    伍、結語�141



    第六章 臺灣護嬰保胎順天聖母陳靖姑信仰及其度關煞科儀�146

    壹、深入紅塵護嬰保胎的女神——陳靖姑�146

    貳、臺灣地區的陳靖姑信仰�148

    參、馬祖地區的陳靖姑信仰�150

    肆、閩臺兩地所見的閭山科儀書�158

    伍、臺灣道書所見陳靖姑信仰中的註生護產習俗�161

    陸、《莊林續道藏》二種《請夫人科》中所見陳靖姑等三奶注生、護生之科儀�166

    柒、臺灣正一壇所使用閭山派《保童醮啟聖度關科》所見度關煞科儀�171

    捌、《閭山過關渡限科儀》所見護嬰保兒儀法�175

    玖、結語�181



    第七章 閩地普菴教及其儀法——以寧化伏虎禪師信俗所見祭祀儀軌為例�190

    壹、普庵禪師其人�190

    貳、何謂普庵教(派)�195

    參、寧化縣鷲峰禪院伏虎禪師祭祀醮科�197

    肆、沿承道教壇場科儀而來的普菴壇儀�202

    伍、結語�214



    第八章 從福建寧化縣普庵壇所用醮科文檢《?曹烈耀醮科》,看佛外道內的普庵道派�222

    壹、序言�222

    貳、《?曹烈耀醮科》首先召請四值符功曹使者呈送醮壇章表文疏�224

    參、《?曹烈耀醮科》早朝科文�227

    肆、《?曹烈耀醮科》午潮(朝)科�239

    伍、《?曹烈耀醮科》晚潮科�241

    陸、《?曹烈耀醮科》結界科儀�243

    柒、《?曹烈耀醮科》加持科(薦拔亡魂)�245

    捌、《?曹烈耀醮科》中的送神儀�246

    玖、結語�248



    第九章 湘中張五郎梅山教及其與閭山派之關係——兼述五營軍名稱由來�254

    壹、梅山教及其源承�255

    貳、梅山教之道、巫科儀�257

    參、梅山教啟教教主張五郎身世來歷�263

    肆、宋元間梅山教與閭山派的結合�266

    伍、道壇五營軍、梅山五路猖兵及閭山五營兵將之關係�269

    陸、張五郎與張聖君角色之聯想�280

    柒、結語�283



    第十章 法主公張聖君其人其事及其生卒年月的蠡測�285

    壹、北宋末南宋初人所載史料中的張聖君事蹟�286

    貳、南宋初洪适兄弟文獻中所見的張聖君事蹟�289

    參、南宋梁克家、張世南筆記中的張聖君事蹟�296

    肆、明代柴石毫《張公志》中所見張聖君之生平事蹟�300

    伍、近世張氏祖譜及履歷咒中所見張聖君的生平事蹟�305

    陸、結語�307



    第十一章 閩地法主公信仰及其與閭山派的合流——兼論福建盤谷鄉方壺岩張聖君祖廟之醮祭�310

    壹、張聖君神蹟的衍化及法主公信仰的形成�310

    貳、法主公張、蕭、劉、連等聖者之事跡�314

    參、福建盤谷鄉方壺岩張聖君祖廟之醮祭�320

    肆、方壺山張聖君母廟靈籤中所展現的張聖君生平事蹟�322

    伍、結語�327



    第十二章 臺灣當今道壇所見道派,兼論紅頭烏頭及道法二門�336

    壹、連橫《臺灣通史》對臺灣道教的分類——傳統道教與巫覡二者�338

    貳、日本•片岡巖《臺灣風俗誌》中對臺灣道教的分類——傳統道教與巫覡�341

    參、日本•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的道派區分——紅頭法師(度生)與烏頭法師(度死)�344

    肆、吳瀛濤著《臺灣民俗》、高賢治主編《臺灣宗教》中的道派分類�347

    伍、劉枝萬〈台灣的道教〉的紅頭、烏頭、靈媒三分法,及道、法二門之說�351

    陸、道教各派的建立及流傳到臺灣的經過�357

    柒、臺灣開發史及其和大陸道教的關係�361

    捌、臺灣道教今貌及現所流行道派�363

    玖、結語�375



    第十三章 臺灣道士登刀梯受籙及晉陞道職科儀�380

    壹、道籙之源起及類別�381

    貳、龍虎山近年整理出來的道士授籙規則�390

    參、刀梯源起及臺灣籙士晉陞道長的爬刀梯科儀�393

    肆、近十餘年來,臺灣爬刀梯晉陞道職科儀舉例�403

    伍、結語�410



    第十四章 臺灣閭山派法師、乩童及其與王爺信仰的關係�415

    壹、綜匯巫道合諸派術法的臺灣閭山派�416

    貳、臺灣閭山派和巫道合各派的關係�418

    參、乩童源起�422

    肆、乩童源與鸞生�426

    伍、臺灣常見的王爺信仰及王爺廟——王爺是神祇的封號,兼論道教的神與仙�428

    陸、王爺信仰源起——約起於明清之際�431

    柒、臺灣王爺信仰的來源與衍變�434

    捌、道廟中閭山派法師、乩童相合作的情形——以澎湖望安鄉西安天后宮為例�436

    玖、結語�440



    第十五章 臺灣閭山派五營兵將之形成及衍變�445

    壹、福建科儀書中之閭山派兵將�445

    貳、臺灣《莊林續道藏》閭山派科儀書中之五營兵將�451

    參、臺灣《莊林續道藏•賞軍科儀》所見沿承福建閭山派之天地仙魔諸路兵馬統帥名諱�454

    肆、臺灣近數十年所撰《保童醮啟聖度關科》、《閭山過關渡限科儀》等閭山科儀書中,所見五營軍及中壇元帥�456

    伍、真德大師、永靖大師《閭山法門秘旨》、不署撰人《閭山教咒語大全》中所見臺灣道廟五營軍安置情形及五營軍之統帥�462

    陸、臺灣閭山派新撰道書,開始出現內五營、外五營說�466

    柒、臺灣道廟五營元帥及內、外五營軍形成時間的推測�467

    捌、臺灣道廟內、外五營軍安置情形�472

    玖、臺灣內外五營軍統帥之各自來歷�474

    拾、結語�478

    參考書目�486



    ?





    自序



      《周禮》、《山海經》等史料中所見的巫覡,是以祭祀為主,重在感通人神,及製造不死藥等百藥以癒民,顯然是以事神及醫病為職司。巫的職司,至戰國後逐漸轉而為有經典、科儀及有組織的方士道所取代。但道出於巫,而別於巫。



      巫以事神降神為主,道亦事神降神,但道巫有以下的差別:道有經典科儀以教化人民,巫則無;道有傳承之法、修煉之方,可供遵循,巫則無;道醫不別,道士以劑藥療民,巫以雜草雜物為藥;道已與時俱進,巫仍停留在原始階段。道以經典科儀為依歸,不流於邪穢;巫僅能以自身之靈驗及彰顯神跡為訴求,或爬刀梯、坐釘床、走熱炭、以刀劍釘球及銅針刺身等不一而足。於是道、巫分流,道為朝廷士大夫及庶民所重,巫則僅能依小祠,流行於民間,甚至淪為淫祠。



      巫、道雖然分流,但有的巫為了吸引民眾,並企盼流傳久遠,於是也開始採納道教及佛教之神祇名諱、壇場科儀、經典教化、施行術法,因而形成了巫、道合,或巫、道、佛合之教派,統稱之為巫道合教派。



      巫、道相合所形成的道派,自宋後,較著者有:閭山派(陳靖姑)、瑜伽派(釋教,穢跡金剛、龍樹醫王)、普庵派(普庵禪師)、梅山教(張五郎)、法主公派(張聖君);這些教派流行於湖南、江西、福建、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一帶;以閩、臺受影響最深。



      這些教派中,閭山、梅山教屬於巫、道合;瑜伽、普庵屬於巫、佛、道合;法主公派有佛、有巫、也有道。但這些教派在壇場科儀及修行術法、所用法器上,跟道教較接近,跟佛教較遠;巫、佛、道合的教派,僅是借用佛教佛菩薩名諱及名相而已,在實質上仍以巫、道為主,瑜伽如此,普庵、法主公派皆是如此;所以歸結來說,可以用巫道合來稱呼這些教派。



      自戰國後,巫、道漸分流,至南宋巫道合道派的成立,於是巫又匯入於道,成為道教的重要支派,舉例而言,南宋•白玉蟾《海瓊白真人語錄•卷一•師徒問答》仍然摒斥閭山、瑜伽等巫道合諸教派,但今日的臺灣,閭山已成為重要的道教支派。



      臺灣的道教,來自福建,所受的道派種類,最大的為以正一派為主的傳統道教,及以閭山為主的巫道合教派。正一等傳統道士,以烏紗籠頭髻,稱為烏頭道士;閭山法師,以紅巾繫頭(或戴紅頭帔),稱為紅頭法師。烏頭道士為「道」,紅頭法師稱「法」,所以也稱道、法二門。此是日據時代所看到的臺灣道教界情形;但臺灣光復後的道教界,則產生了重大的變化。



      臺灣道教的分期,應以臺灣光復(1945)為界線,由此而區分為兩大階段。光復前,以傳統道士的烏頭及閭山法頭的紅頭為主,雖然巫道合(閭山等教派)也歸於道,然而仍是以巫為主來合道,尤其閭山派的法師、乩童所行術法,仍帶有濃厚巫的氣息,此期的臺灣道教,顯現出來的是巫、道分治的情形。



      臺灣光復(1945)後,蔣介石來臺,帶來了孔子的七十七代嫡嗣孔德成、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及佛教第七世的章嘉活佛,儒釋道三教的領袖都來到臺灣。除帶來了大量的移民,也帶來了傳統佛教、道教各派的神職人員、信眾。張恩溥天師開始在臺灣成立道教會,傳度授籙給道教信眾。由於張恩溥、張源先兩代天師的深遠影響,更由於自民國七十六年(1987)兩岸開放探親交流後,臺灣信眾前往龍虎山、武當山、青城山、永樂宮、白雲觀等道教聖地參拜者眾,參加傳度授籙者亦多,正統道教在臺灣大興,甚至連閭山法師及乩童等也以受道籙為榮。今日臺灣的道教,逐漸以巫入道,以傳統道教為主流。


    蕭登福謹序於2021年7月6日臺中大里




    其 他 著 作
    1. 中國道教冥思靜坐史(三)隋唐五代篇
    2. 中國道教冥思靜坐史(四)兩宋篇
    3. 中國道教冥思靜坐史(一)周秦篇
    4. 中國道教冥思靜坐史(二)漢魏六朝篇
    5. 新修玄天上帝道典彙編(上下)
    6. 道教與佛教(增訂三版)
    7. 商周至南北朝巫道仙神的轉化與分治(上下)
    8. 子華子研究
    9. 財神信仰研究
    10. 太歲元辰與南北斗星神信仰(2冊)
    11. 后土地母信仰研究
    12. 黃帝陰符經今註今譯
    13. 關帝信仰與現代社會研究論文集
    14. 正統道藏提要(上下)
    15. 扶桑太帝東王公信仰研究【博雅集林•宗教1】
    16. 新編論衡(上)
    17. 新編論衡(下)
    18. 新編論衡(中)
    19. 道教與密宗(精)
    20. 漢魏六朝佛道兩教之天堂地獄說
    21. 敦煌俗文學論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