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好吃(NO.5+6)套書(共二冊)
  • 定價99.00元
  • 8 折優惠:HK$79.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巧遇胡適︰從文本縫隙中重構胡適的思想面貌

巧遇胡適︰從文本縫隙中重構胡適的思想面貌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511992
高全之
秀威資訊
2025年8月01日
120.00  元
HK$ 108  






ISBN:9786267511992
  • 叢書系列:文學視界
  • 規格:平裝 / 304頁 / 14.8 x 21 x 1.5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文學視界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華文文學研究











      本書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胡適研究,而是一次在閱讀與寫作中的「巧遇」。作者原無意專論胡適,卻在整理張愛玲文學、研讀《西遊記》過程中,反覆與胡適不期而遇,從而發展出對其思想與人格的細緻觀察。



      不同於直接從胡適著作切入的研究方式,本書選擇從日記、書信、評論、他人筆記、歷史對話與邊緣文本出發,透過「微觀」的閱讀策略,拼湊胡適在思想、學術與時代現場中的樣貌。內容涵蓋胡適對《西遊記》的反覆著迷、與張愛玲的文學交集、對美國總統的理解,以及他在政論、宗教觀與文化態度上的多重轉折。



      書中亦觸及胡適作為公共知識分子的自覺,如何在學術與政治之間展現謙卑與包容。作者從文字縫隙與歷史細節中,慢慢勾勒出胡適的「中華民族觀」、思想包容性與人格深度,而非只停留在標籤化的評價或單一敘述。



      《巧遇胡適》呈現的,是一種閱讀方法、一種態度,也是一種提醒:真正有價值的思想,常常隱藏在被忽略的文本角落。讀者將在這場文字與思想的探索旅程中,重新認識胡適,也重新思考我們理解歷史與人物的方式。



    本書特色



      ★ 從微觀角度切入,揭示胡適其思想與人格氣度

      ★ 在胡適與白崇禧、蔣介石的微妙關係裡,核實他的真實想法

      ★ 追蹤張愛玲一生起起伏伏的胡適粉絲情結



    ?


     





    自序 知其勢,察其心,處其地,籌其事



    寫作大字頭──胡適和虛銜

    胡適和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人」──〈胡適和虛銜〉補記

    熱淚盈眶──胡適的三塊錢

    言教和身教──胡適談大專選系

    嫩葉和開花──胡適日記古典文學拾遺

    出乎常理──胡適談美國總統

    共產主義、民主與文化型態

    一言而為天下法──〈共產主義、民主與文化型態〉譯後記

    胡適•白崇禧•蔣介石──《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的一種讀法

    風尾巴還留在樹梢上──單德興《山東過台灣─流亡學生夫妻自傳合集》

    張愛玲的胡適粉絲情結──再談〈憶胡適之〉

    承先啟後──胡適和張愛玲鼓吹《海上花》

    齊邦媛的「黏土腳」──《巨流河》引起的問答

    聞歌起舞──張愛玲《秧歌》裡的歌舞

    偽書真情──胡適的「第八十一難」

    聆聽古音──「款款」和「聒噪」

    偉大與卑微──姚一葦《碾玉觀音》

    抬頭看星星──隱地自傳《雷聲近還遠》

    玩物尚志──張錯近年藝文著作輪廓





    ?





    自序



      知其勢,察其心,處其地,籌其事



      一



      「巧遇」兩字表達本書的緣起、範圍和反省。



      我原先沒有專文或專書研析胡適的計畫。前幾年整理張愛玲文學,探索胡張文學淵緣,順勢以胡適日記為主要依據,做了胡適宗教信仰的專題討論。稍後研讀《西遊記》,再次向胡適報到,追蹤他重複提及這部小說的記錄。那些「不期而遇」延伸至本書收錄的文章,仍然沒有全盤總結胡適的企圖和成果。



      這種自我認知導致了極具意義的覺醒:我們讀寫白話文,都受惠於白話文學運動;即令白話文學普及可能是文化歷史上遲早會發生的事情,我們仍然可以同意胡適促進白話文學正統化以及深刻化的貢獻。所以「巧遇」意指淋浴在胡適影響裡駐足審思他的幾個現代意義。



      二



      這些反省並非微不足道。根據周質平,胡適的平反已經在中國大陸再現和傳播,但仍有其局限性:「胡適研究從五十年代的『喑啞』到如今的『吞聲』,表面上看來是從『無聲』到了『有聲』,但是離『放言』還有相當的距離。只要『網禁』不去,『吞聲的胡適研究』是不可能『還胡適本來面目』的。」其實在「放言」地區,仍時有貶斥胡適的噪音。



      胡適曾感念台大校長傅斯年(孟真)經常挺身出來辯護說:「你們不配罵適之先生」。今日視之,傅斯年那種袒護所流露的交情和擔當,令人感佩,但無必要。在學術領域,胡適從善如流,三番兩次承認錯誤,公開感謝別人指正。在學術領域之外,胡適多次在公開辯論當中勇於納言。著名的例子之一,是學術界已經注意到的,胡適及時改「全盤西化」為「充分世界化」的提法。胡適出任駐美大使之後,在國事評論,政治生涯等等方面,愈來愈不反駁外來抨擊。無論譴責如何嚴厲,胡適多半保持沉默。如〈偽書真情─胡適的第八十一難〉所示,胡適早早就決定以肚大能容的態度看待。他比那些一生只有學術界經歷或馴服於政治壓力的評論者更知道政治的複雜,更知道職場倫理的重要。



      胡適曾多次引用明朝思想家呂坤。呂坤有句名言:「除了中字,再沒道理;除了敬字,再沒學問。」那個中字,是執兩用中的意思。呂坤另外一個精闢的原則是:「肯替別人想,是第一等學問。」以下他這幾句話進一步解釋那個概念:



      評品古人,必須胸中有段道理,如權平衡直,然後能秤輕重。若執偏見曲說,昧於時不知其勢,責其病不察其心,未嘗身處其地,未嘗心籌其事,而曰某非也,某過也,是瞽指星、聾議樂,大可笑也。君子恥之。



      如〈出乎常理─胡適談美國總統〉所示,胡適理解和欣賞美國總統,思維方法就是進入歷史情境去理解歷史人物。我們評估胡適的歷史地位,也應該採取同樣的歷史態度。不然的話,記住呂坤所說:君子恥之。



      三



      我嘗試補述前人未盡全功的論述,進一步瞭解胡適的志業和人格特質。全書主要由五個區塊組成:



      •注意具體而微的人格特質

      •揀拾宏觀視野的歷史話語

      •延續張愛玲和胡適交集研究

      •追蹤胡適的《西遊記》興趣

      •援引胡適論述的幾篇書評



      本書所收下列文章的思辨範圍顯然具體而微:〈寫作大字頭─胡適和虛銜〉,〈胡適和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人」─「胡適和虛銜」補記〉,〈熱淚盈眶─胡適的三塊錢〉,〈言教和身教─胡適談大專選系〉,〈嫩葉和開花─胡適日記古典文學拾遺〉。話題雖小,仍然觸及尚未被任何學者充分探討的領域。如不深究,就無從全面瞭解胡適人格特質。



      宏觀敘述包括以下五篇:〈出乎常理─胡適談美國總統〉、〈共產主義、民主與文化型態〉、〈一言而為天下法─「共產主義、民主與文化型態」譯後記〉、〈胡適•白崇禧•蔣介石─《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的一種讀法〉、〈風尾巴還留在樹梢上─單德興《山東過台灣─流亡學生夫妻自傳合集》〉。



      〈出乎常理─胡適談美國總統〉探查胡適學習美國政治的歷程和他的美國總統評估。證據顯示胡適用心良苦,有時故意揚洋抑華,不迴避偏見(他稱為「出乎常理」),以便增強建言的聲量和力道,喚醒祖國讀者的某些愚昧或無知。這是閱讀胡適政論或時評,必須注意的一個切入點。同樣重要的發現是胡適假道美國總統的討論來反思現階段兩岸的統獨問題。這個研究令人再次認識:如果用最最簡短的語言來形容胡適一生行狀,「中華民族」較「中華文明」更為妥當。理由在於胡適積極參與學研之外的實務。中華文明研究可作遠近長短的範圍調整,中華民族生命延續卻是當務之急。學研是胡適的最愛,但他樂於充當國家實務的評論家,檢討中國人的價值體系、習俗、政治、以及未來的命運。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體會他許多作品,例如一九○八年十二月十四日〈中國人之大恥〉,深切的關懷與灼燒的熱情。



      「中華民族」的觀念常以「中國」兩字代之。舉個例子。周質平這段話裡的「國」,就是「民族」的意思:「在胡適的思想中,『黨』之上是有『國』的;『國』是『千秋』,而『黨』只是『朝夕』。」中華民族是胡適一生最大的關切。胡適的中華民族觀念悠久長遠。他說過:這個「國家」有「千萬年生命」。此項認知幫助我們體會胡適英文遺稿〈共產主義、民主與文化型態〉的重要性,因為它預測中國未來命運。這篇遺稿收入周質平編《胡適未刊英文遺稿》。周質平為該書所收胡適英文遺稿做個別簡介,並中譯個別篇名。



      本書所收〈共產主義、民主與文化型態〉是我的中譯。〈一言而為天下法─「共產主義、民主與文化型態」譯後記〉略作析論。這篇遺稿重申其他胡適文獻或曾揭露的理念:某些中國傳統思維和價值觀念不會被共產主義摧毀。然而這篇遺稿更進一步,預言共產主義華化之必然。沒有其他胡適文獻更清楚傳達這個訊息。胡適從思想史家的大歷史觀出發,接受共產主義在中國生根發展的現實,然後陳述共產主義被中華文化同化的歷史規律。那是發人深思的課題。



      〈胡適•白崇禧•蔣介石─《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的一種讀法〉介紹白先勇和廖彥博合著的三冊本《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我用胡適日記來對照這套書裡的近代民國記事。胡適只比白崇禧大兩歲,屬於同一時代,一文一武,共事於蔣介石之下,謀求中華民族的福祉。他們與台灣有特殊淵源,在台灣天翻地覆的政治發展之中,一直受到朝野尊重。兩人彼此欣賞,最後終老於台灣。特別謝謝白先勇支援三張白崇禧和胡適的相片。非常珍貴。稍後我再提他們兩人另外一個共通性。



      〈風尾巴還留在樹梢上─單德興《山東過台灣─流亡學生夫妻自傳合集》〉從大饑荒、殉節、以及土地改革三個角度來瞭解山東流亡學生單汶和孫萍夫妻自傳。這篇文章引用胡適日記關於土改政策溫和化的記錄,合併參考這本自傳合集的記憶,可知土地政策暴力實施確是歷史事實,非僅空洞的政策訴求而已,然而土地政策並非從頭到尾全面暴力。這恰是土改小說(如張愛玲《秧歌》、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姜貴《旋風》)珍貴的原因。抗議文學不必也無從等待灰飛煙滅之後的平靜。路見不平就得奮筆直書。



      這篇文章引用了看來可靠、毛骨悚然的大飢荒死亡人數。大飢荒和土改暴力都得算在毛澤東的帳上。應該是豐功偉業裡的減分部份。這是胡適和白崇禧的另個共通性:不必因為參與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反對毛澤東的共產主義而向任何人道歉。最大的遺憾是戰敗。就政治選擇而言,他們俯仰無愧於天地。



      四



      在這本書之前,我的胡適討論都收在研究張愛玲或《西遊記》的專書裡。張愛玲或《西遊記》都是自身俱足的議題。



      《私札與私語─三顧張愛玲》收入以下三篇:〈胡適和張愛玲的初晤─「憶胡適之」的一種讀法〉、〈胡適的宗教信仰─「胡適和張愛玲的初晤」補遺〉、〈赫貞江畔的胡適和張愛玲〉。胡適宗教信仰可以獨立於張愛玲研究範疇之外。當時納入張論之內,意在點明張愛玲曾經表露,但未能深入調查的人文關注。當然那不是負評,我們每個人都有知識涉獵的限制。



      《西遊二論》收入以下兩篇:〈突破束縛─胡適和楊聯陞信扎裡的《西遊記》〉、〈時在念中─胡適的《西遊記》研究〉。由《西遊記》而想到胡適,其實相當自然。如本書所收新文所示,就世故人情的表述方式而言,《西遊記》比其他中國經典小說更為深刻影響胡適。



      本書延續張愛玲和胡適的交集研究,並且爬梳胡適的《西遊記》牽掛。下列四篇文章屬於張愛玲和胡適交集研究範疇。



      •〈張愛玲的胡適粉絲情結─再談「憶胡適之」〉和〈承先啟後─胡適和張愛玲鼓吹《海上花》〉試答幾個有趣的問題。張愛玲崇拜胡適,但她的胡適粉絲情結為何曾經發生轉折,那個變化是否展示人生態度的成熟過程?張愛玲英譯或國譯《海上花》的啟因是什麼?為何張愛玲的努力,無論這部小說能否假道英譯或國譯而廣為流傳,仍然值得肯定?



      •〈齊邦媛的「黏土腳」─《巨流河》引起的問答〉解決《巨流河》拋出的文學公案:胡適曾經不欣賞的一部小說是否張愛玲的《秧歌》?齊老師告訴我,當年在武漢大學,她從來沒有上過大伯高翰教授的課。可是她和許多在台武大校友都非常尊重高翰老師。當年我是個理工學院的大學生,齊老師是外文系主任。我從來沒有上過齊老師的課,也把她當作自己老師那樣敬重。



      •我們不知道張愛玲是否親自跳過秧歌舞。但敦煌藝術學者常書鴻跳過。〈聞歌起舞─張愛玲《秧歌》裡的歌舞〉比較張愛玲和常書鴻的「秧歌」筆墨。這個嘗試足以印證胡適和張愛玲都同意的《秧歌》小說境界嗎?



      下列兩篇文章和胡適的《西遊記》關切相關。



      •〈偽書真情─胡適的第八十一難〉追溯胡適「第八十一難」的表述歷史,比較胡適改寫故事的不同版本,並從夾詩的修訂來理解改寫的意義。胡適版本的第八十一難故事和《西遊記》原著的精神和諧一致還是相互抵觸?胡適改寫的目的僅只是,如他自己所說,要充分展現佛教理念?



      •〈聆聽古音─「款款」和「聒噪」〉報告兩個張愛玲和《西遊記》用詞的前人案例。它們仍在近代中國使用,但可以上溯八百多年。中國語文的強勁生命著實令人驚嘆。



      趁便收入這本集子的幾篇引用胡適的書評如下:〈偉大與卑微─姚一葦《碾玉觀音》〉、〈抬頭看星星─隱地自傳《雷聲近還遠》〉、〈玩物尚志─張錯近年藝文著作輪廓〉。我們無需張愛玲那種「如對神明」的胡適敬畏。我們在多方各面的人文領域攻錯辯難,如有機會,大可放懷享受胡適的春風化雨。或許讀者會像我一樣,有興趣去讀姚一葦的劇作、隱地的自傳、張錯的文物記述。



      五



      非常感激《傳記文學》吳承翰主編和《文訊》封德屏總編輯大力支持,刊載本書所收的幾篇文章。特別要謝謝鄭樹森教授的指導。不會忘記單德興教授和廖彥博先生的個別指正。非常感激白先勇教授、董保中教授、張錯教授、陳器文教授、王德威教授,長期鼓勵我的文化和文學鑽研。如果讀者覺得書名附題─「從文本縫隙中重構胡適的思想面貌」─切合本書思辨方法,請歸功於細讀書稿、建議附題的責編洪聖翔先生。



      本書最重要的成就是繼《西遊二論》之後,再度求得徐澄琪教授古樸灑脫的法書。「西遊二論」四字典雅大氣。「巧遇胡適」反映書法家的漢簡帛書研究,從容自若。這些墨寶讓人感受到中華文化薰陶的厚實和溫暖。



      古隸書法歷久彌新。



      胡適走入歷史,豐富了民族記憶。



    ?




    其 他 著 作
    1. 西遊二論
    2. 私札與私語:三顧張愛玲Eileen Chang in Private Letters
    3. 重探《西遊記》:神佛妖魔人間事,三藏師徒取經歷險的重新發現
    4. 張愛玲學續篇
    5. 張愛玲學
    6. 張愛玲學:批評.考證.鉤沉
    7. 從張愛玲到林懷民-三民叢刊165
    8. 王禎和的小說世界-三民叢刊145
    9. 張愛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