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臺灣人的歷史:若林正丈拆解臺灣躊躇又持續變動的國族認同

臺灣人的歷史:若林正丈拆解臺灣躊躇又持續變動的國族認同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9965397
若林正丈
李彥樺
明白文化
2025年9月03日
160.00  元
HK$ 136  






ISBN:9786269965397
  • 叢書系列:Horizon視野
  • 規格:平裝 / 352頁 / 14.8 x 21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Horizon視野


  • 人文社科 > 歷史 > 台灣歷史 >












    直搗臺灣史最敏感核心!

    變動又躊躇的認同意識──臺灣人!

    臺灣史研究權威若林正丈,最重要的一本臺灣通史,

    全面解析臺灣國族認同的經典之作!



    日本亞馬遜冠軍暢銷書!

    從殖民、戰爭、戒嚴到民主,

    穿越四百年,十個歷史轉折點,

    若林正丈帶你重新理解,

    「臺灣是什麼?」、「臺灣人是誰?」、「臺灣人是怎麼形成的?」

    你會發現,自己對臺灣歷史的理解從未如此清晰過!



      歷史不只是「流逝的過去」,還是我們「當下身分的構成」。

      若林正丈以特殊視角,把臺灣重新放進現代亞洲史的脈絡中,

      讓「人」成為歷史的主體,透過一步步彼此相互質疑、躊躇探問,

      從「被命名」,到「自我命名」,

      最後終於說出自己的名字──「臺灣人」。



      ★__臺灣史,臺灣人的歷史,複雜而濃密的歷史



      若林正丈形容,臺灣的歷史是「短暫、複雜而濃密的歷史」。若未正視這段歷史,就無法真正理解今日的「臺灣」與「臺灣人」。



      臺灣位於亞洲陸地邊緣的角力地帶,不斷被捲入不同勢力的拉鋸,也不斷歷經無數勢力的來來去。但臺灣人真正的自我認同意識直到日本殖民期間才初步萌芽,並再一路從「本島人」、「本省人與外省人」、「臺灣人」,演變成「臺灣國民」。



      如今,每一次總統大選就是為期一年的大型全民活動,是最有效的「選民自我政治教育」,反覆指認後,匯流出今日「臺灣人」的樣貌。



      在若林正丈筆下,本書就像一條款款的洪流,跌宕曲折,歷經十處轉折點,流淌出今日的身世,以及我們未來將成為的模樣。



      ★★★__亞洲角力交會地,多族群在拉鋸中匯聚成為一體



      臺灣的歷史,不只四百年。自古,臺灣島上就有原住民族生活著。第一次歷史大轉折,出現在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首次將一個可稱為「國家」的統治機構引入臺灣島;然後,明朝遺臣鄭成功等漢族軍人接續統治,隨後清朝對臺統治長達二百年。



      一八九五年,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一九四五年起,由中華民國接手統治,當時民眾以「狗去豬來」形容政權更迭情景。



      在這樣的歷史進程中,「臺灣人」的身分認同逐漸萌芽,超越本省人與外省人的區分。一九九○年,透過首次總統直接選舉,出現了「第一位臺灣人總統」李登輝……



      ★★★__時光洪流,這些關鍵字必須重新認識



      #芝山巖 #分類械鬥 #不歸番 #不歸賊 #二等臣民 #臺灣話文

      #狗去豬來 #臺灣銀行券 #吳鳳神話 

      #處變不驚 #山地保留地 #一家三代二國語

      #增額選舉 #萬年國會 #青年才俊 #坐監惜別會 #宋美齡的阻撓

      #主流非主流 #棄黃保陳 #新黨現象 #兩岸密使 #李登輝情結

      #黑金政治 #地方派系 #江八點 #李六條 #兩國論 

      #台積電 #原住民日 #同性婚姻法案 #天然臺



      ★★★__有關「出頭天」,有關「語言」在臺灣歷史中的關鍵角色……



      ●地方自治、地方派系、政治菁英,三者如何因為歷史演變而環環相扣?

      ●為什麼,在「臺灣人要出頭天」之後,會出現「外省人也要出頭天」的運動?

      ●為什麼,「客家人」在社會運動中變成「隱形人」?

      ●為什麼,臺語在黨外運動中變成「黨外通用語」?

      ●為什麼,日本人利用了「吳鳳神話」,國民黨也加以沿用?

      ●為什麼,語言會變成統治者的「認同同化」工具?

      ●為什麼,學校會有「打小報告」文化?

      ●總統大選,如何成為「臺灣人」一次次自我指認身分的過程?



      ★★★__優美文筆,完整圖表與年表



      從地緣、統治機構、移民、族群、經濟,到身分認同,若林正丈以優美又淺顯易懂的文字,清新地爬梳我們腦海中紛亂的史觀。



      本書時間軸完整,附含「臺灣文字歷史各時期特質一覽」、「臺灣各年齡自我認同」、「臺灣中統選舉與中美兩國的反應」、「臺灣歷史大事」等圖表與年表,全年齡必讀!



    本書特色



      1. 若林正丈最重要的一本臺灣通史著作:

      日本學界研究臺灣第一人若林正丈,全面解析臺灣歷史與認同的經典之作。從最具代表性的芝山巖景色說起,穿越古今,一新耳目。

      

      2. 直搗臺灣歷史最敏感核心,全面解析臺灣歷史與國族認同的經典之作:

      國族意識一向為臺灣史研究最敏感的核心,若林正丈以嶄新視角,毫不迂迴,清楚剖析「臺灣人」意識形成原因與過程。從殖民、戰爭、戒嚴到民主,穿越四百年,十個歷史轉折點,帶領讀者重新理解「臺灣是什麼?」、「臺灣人是誰?」、「臺灣人是怎麼形成的?」



      3. 全方位,多元議題一次爬梳,超清晰:

      從地緣、統治機構、移民、族群、經濟,到身分認同,優美又淺顯易懂的文字,清新地爬梳我們腦海中紛亂的史觀。你會發現,自己對臺灣的理解從未如此清晰過!



      4. 時間軸完整,珍貴照片、關鍵圖表與年表:

      全書時間軸完整,附含照片、關鍵圖表、年表,一目瞭然!



      5. 若林正丈最大眾化的著作,全年齡,引人入勝,恍然大悟,深度廣度兼具:

      若林正丈最貼近全年齡讀者群的著作,也是集臺灣史研究大成之作!從學者到學生,都能在細緻的爬梳中產生全新視野與觀點!



    名家力薦



      ?吳密察│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李筱峰│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

      ?薛化元│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及歷史學系合聘教授

      ?吳介民│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矢板明夫│印太戰略智庫執行長

      ?福澤喬│「Joel來談日本」粉專社群版主

      ?黎 胖│「黎胖」臉書粉專版主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前言 芝山巖的景色?



    第一章 在「海洋亞洲」與「陸地亞洲」之間

    ──東亞的「低壓槽」與臺灣?



    第二章 再度回到「海洋亞洲」

    ──清末開港與日本的殖民統治?



    第三張 「中華民國」來了

    ──二二八事件與中國內戰?



    第四章 「中華民國」在臺灣落地生根

    ──東西冷戰下的安定與發展



    第五章 「處變不驚」

    ──臺灣的外交危機與自我主張?



    第六章 李登輝的登場與「憲政改革」?



    第七章 臺灣國族主義與族群政治?



    第八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臺灣

    ──經濟鏈結、人心疏離??



    第九章 「中華民國第二共和制」的啟航?



    小結語



    續章一 臺灣總統選舉觀察二十五年

    ──持續變動與躊躇的認同意識



    續章二 「臺灣在哪裡?」與「臺灣是什麼?」



    後記?

    參考文獻?

    臺灣歷史大事年表





    前言



    芝山巖的景色




      位於臺北市北部的士林地區,有一座芝山公園。該處其實是一座小山丘,或者該說是一座小小的岩山,名為芝山巖。芝山巖的巖頂有一座名為惠濟宮的廟宇。如今其周邊一帶被規劃為公園,成為附近居民休憩之處。這座小岩山,事實上正如同臺灣複雜歷史的縮影。



      首先,我們談談惠濟宮。這座廟宇又名開漳聖王廟。「漳」指的是臺灣對岸的中國福建省漳州,與同省的泉州、廣東省的嘉應州並列,為臺灣漢族居民的三大原籍地之一。「開漳聖王」指的是唐朝末期官員陳元光,他奉皇帝之命進入福建南部,平定當地原住民,奠定漢族遷居漳州進行開拓的基礎。漢族移民視陳元光為開拓鄉土的鼻祖而加以供奉,皇帝也賜封其為開漳聖王。臺灣漢族移民的開拓自十七世紀初葉開始盛行,由南向北,從西部平原地帶到丘陵地帶、東部逐步推進。臺北盆地的全面開拓,則要等到十八世紀清朝乾隆年間(一七三六—一七九五年)之後。當漳州移民定居士林地區後,也在此祭拜家鄉的開拓之祖。



      來到臺灣的漢族,當然並非在無人荒野中進行開拓。當時在西部平原上居住著後來被稱作「平埔族」的原住民族(「平埔」意指平原),在丘陵地帶至山區則居住著後來被日本當局命名為「高砂族」的諸多部族。遷入臺灣的漢族,有的單獨與當地原住民族進行貿易,並且透過婚姻融入部落;有的則集體與之發生衝突,逐漸擴大勢力,最終成為臺灣島上的主要統治勢力。臺北盆地原居住著一群名為凱達格蘭族的平埔族,但隨著漢族勢力的增長,凱達格蘭族作為臺灣族群的一支,與臺灣其他地區的平埔族一樣逐漸從該地消失。漢族在芝山巖建立開漳聖王廟,在廟裡祭拜觀音、開設學堂,其設施逐步完善的過程,同時也是凱達格蘭族從臺灣族群中逐漸消失的過程。惠濟宮,也就是開漳聖王廟,不僅象徵著此地的漢族開拓史,同時也象徵著其背後臺灣族群興衰交替的歷史。



      此外,若繞到廟宇後方的公園內,在遮蔽臺灣強烈陽光的茂密樹叢下凝神細看,會發現一座祠堂與四座石碑。



      所謂的祠堂,就是位於惠濟宮正後方的「同歸所」。「同歸所」祭祀的是在此地死於非命的無主孤魂,是來自廣東省北部嘉應州(即梅縣,臺灣漢族移民三大原籍地之一)的移民,也是漢族中地位特殊的「客家人」,他們說的是客家話。漳州人與泉州人所使用的語言則屬於閩南語(也稱福佬語。「閩」為福建的簡稱),漳、泉雖然發音略有差異,但雙方完全可以溝通,而客家語與閩南語則無法相互理解。



      漢族移民在臺灣的開拓過程,不僅是漢族與原住民之間互相抗爭的複雜歷史,同時也是移民之間為了土地、水利等經濟資源相互競爭與衝突的歷史。在這樣的激烈競爭下,移民往往會以語言與習慣相近的祖籍地為依歸,各自形成勢力相互對抗。有時是漳州人對抗泉州人,有時是漳州人或泉州人對抗客家人,有時則是漳州人與泉州人聯合起來對抗客家人。這些都屬於臺灣歷史上「分類械鬥」的現象。大規模的械鬥經常演變成「民變」(也就是反抗官府的叛亂),而民變也經常以分類械鬥告終。在鎮壓民變時,除了官府軍隊之外,有時還會動員客家人組成的部隊,以「義民」之名投入戰鬥。一七八六年(清乾隆五十一年)發生的大規模民變「林爽文之亂」期間,叛亂者及附近大量居民試圖逃上芝山巖避難,但遭官兵與義民無情攻擊而大量遇害。有人撿拾遺骨並立祠祭祀,這就是後來的「同歸所」。一八四八年(清道光二十八年)又發生漳州人與大龍峒泉州人之間的分類械鬥,芝山巖再次成為戰場。事件平息後,因這次衝突而死亡的無主孤魂,也一併供奉在祠內。



      四座石碑中的第一座是「學務官僚遭難之碑」。一八九五年,日本在甲午戰爭中獲勝,依據馬關條約迫使清朝割讓臺灣本島與澎湖群島。日本政府任命海軍大將樺山資紀(一八三七—一九二二年)率領一群文武官員,於同年六月十七日在臺北設立臺灣總督府。隔月,甫獲任命為總督府首任學務部長的教育家伊澤修二,借用芝山巖惠濟宮學堂成立學務部,同時任命數名學務部官員擔任教師,召集當地名流子弟設立「國語傳習所」(此處所稱「國語」指的是日語)。這裡既是日本在臺灣的殖民地教育之始,同時也是近代學校制度的濫觴。然而當時日本對臺灣的統治尚未鞏固。雖然同年十一月樺山大將向日本國內大本營報告「臺灣本島已平定」,實際上其後各地仍相繼出現地方勢力的抵抗行動。次年(一八九六年)元旦,由簡大獅等人率領的反抗勢力突襲臺北,吹響了臺灣居民的反抗號角,芝山巖的國語傳習所也成為攻擊目標,有六名日本籍學務部官員遭到殺害。前述石碑即是在同年六月,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前來視察臺灣時親自題寫及豎立。此後,這六名官員被塑造成日本殖民地教育的「殉教者」,合稱「六氏先生」。日本人在師範學校宣揚所謂「芝山巖精神」,還在此地建了一座芝山巖神社,也陸續豎立多座刻有在臺灣去世的日本教師姓名的石碑。



      日本戰敗後,國民黨政權遷臺,大量外省人隨之移居,芝山巖神社遭到破壞,「學務官僚遭難之碑」亦遭推倒棄置,直到近年因地方社區興起重拾歷史的風潮才得以修復重立。



      從那裡再往更深處走去,還可看到一座看起來比較新的日式墳墓,這是在一九九五年一月由當地的熱心人士所建立的「六氏先生之墓」。芝山巖的國語傳習所,隨著不久之後臺灣總督府成立國語學校(後來的師範學校),被改建為第一附屬學校。之後又因專為臺灣本島人的初等教育而設置「公學校」的制度興起(從日本來臺灣的日本人子女就讀的是「小學校」,兩者有別),遂改制為「八芝蘭公學校」。其後隨著殖民地教育的發展,這所學校數次搬遷與更名,戰後最終成為了士林國民小學。一九九五年,士林國民小學成為臺灣唯一一所創校滿一百周年的學校。而建立「六氏先生」墳墓的熱心人士,都是這所士林國民小學在戰前的畢業生,包括臺灣人與日本人。



      再更仔細一看,距離此處約十公尺的地方,還有一座中國風格的石碑。這座石碑是一九五九年由「陽明山管理局」所建的「芝山巖事件紀念碑」,碑文上所讚揚的是當年殺害「六氏先生」的簡大獅等人。他們在戰前日本殖民者口中是「匪徒」,在這碑文卻成了抗日義民。從過去中國國民黨政府的立場來看,這樣的認定可說是理所當然。



      令人意外的是,就在這紀念碑旁,還立著一座表彰戴笠的紀念碑。戴笠正是過去中國大陸時代國民黨政治警察組織之一,即「軍統」的領導者。軍統除了在抗日時期對抗在中國大陸暗中活躍的日本軍特務機關,也曾因鎮壓中國共產黨及民主派人士而讓民眾畏懼。



      戴笠於一九四六年因飛機事故身亡。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政府在對抗中國共產黨的內戰中失敗,逃亡到臺灣,當時約有一百萬名外省人隨政府遷居臺灣。包含軍統在內的情報機構,在國民黨逃亡到臺灣後,被重新整編於蔣介石之子蔣經國(一九一○—一九八八年)的旗下。當時軍統相關人員多定居於芝山巖附近,國家安全局等情報機構也多設置在這一帶。芝山巖旁邊有一條雨農路,附近還有一間雨農國民小學。「雨農」即為戴笠的號。戴笠的紀念碑立在芝山巖,應該正是基於這個緣故。戰後,新的移民表象再次融入了芝山巖這個空間之中。



      雖然在公園樹蔭下乘涼的當地居民們臉上的表情看起來無憂無慮,但想到開漳聖王廟所象徵的開拓歷史,以及其背後逐漸凋零的平地原住民所經歷的過去,並遙想四座石碑所呈現出的那些來到臺灣又離去或長期滯留的國家痕跡,這個小小岩山所承載濃密的歷史,簡直令人感到窒息。



      不僅如此,二○○一年春,小林善紀所著漫畫《台灣論》發行中文版,書中有關「從軍慰安婦」的敘述在臺灣鬧得沸沸揚揚,前述「學務官僚遭難之碑」與僅存的在臺殉職日本教師紀念碑上,亦被人以紅色噴漆寫上「侵略者死」、「殺、殺、殺」等字樣。芝山巖內瀰漫著濕熱的空氣,至今仍令人為之動容。



      一九七二年,日本與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與臺灣(中華民國)斷交,此後臺灣彷彿一度從日本的輿論圈中消失了。日本政府透過與中國建交、與臺灣斷交的政治決定,彷彿為日本社會提供了「不必再理會臺灣」的免罪符。然而臺灣本身並沒有消失,仍舊在相同的地方。臺灣依然是日本的南方鄰國,而且憑藉其驚人的經濟成長與近年來的民主化,逐步提高了其在國際社會中的能見度。在民主化的同時,臺灣與長期不相往來的中國之間也開始了民間交流,雙方現今已形成緊密的經濟關係。過去被視為冷戰與分裂之海的臺灣海峽,現已逐漸轉變為通商之海。然而由於兩岸皆興起了國族主義的浪潮,伴隨著冷戰後中美關係的質變,臺灣海峽就跟朝鮮半島一樣,成為區域內緊張局勢的根源。臺灣及相關國家(特別是中美兩國)將如何因應這種緊張情勢,將會大幅左右二十一世紀東亞的局勢。



      當我們在思考「臺灣問題」時,不妨稍微回顧一下臺灣短暫、複雜而濃密的歷史。針對那體現在芝山巖內濃密的歷史,本書將嘗試加以解讀與爬梳。





    其 他 著 作
    1. 臺灣人的歷史:若林正丈拆解臺灣躊躇又持續變動的國族認同【博客來獨家作者親簽版】
    2. 臺灣政治有意思!若林正丈的臺灣民主化現場
    3. 臺灣政治有意思!若林正丈的臺灣民主化現場【作者限量簽名版】
    4. 跨域青年學者台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第五輯)
    5. 台灣對話錄1989-2020
    6. 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發展【台灣史論叢 戰後政治篇】
    7. 帝國的學校•地域的學校【台灣史論叢 教育篇】
    8. 臺灣抗日運動史研究(全新增補版)
    9. 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臺大出版中心20週年紀念選輯第8冊
    10. 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