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一個旅人,16張餐桌:沒和當地人吃頓飯,就不算去過那裡

一個旅人,16張餐桌:沒和當地人吃頓飯,就不算去過那裡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1334264
張健芳
圓神
2012年10月31日
100.00  元
HK$ 85  







叢書系列:圓神文叢
規格:平裝 / 232頁 / 25k / 普級 / 部分彩頁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圓神文叢


旅遊 > 環遊世界















  每一個餐桌上的故事,都帶著陌生世界的無限驚奇,
  都帶著離開舒適圈、走向世界的勇氣!

  ★《棄業日記》買買氏盛讚的絕妙文筆!
  ★當《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遇到《深夜食堂》,就是這本書!

  走進異國異鄉,坐上陌生的餐桌,把旅行最深的況味刻在心上!

  與陌生人共桌?這對台灣人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能避就避。但是為什麼一個20來歲的女孩願意走遍天涯,只為在桌上聽聽陌生人講故事?

  她在一道道美味菜餚之間,看盡人生故事:嗑一盤西班牙火腿煎鱒魚,就能聽到蹣跚老婦年輕時披著紅舞衣、敢愛敢恨的少女情懷;從一碗平凡的味噌湯,看見日本老先生一生相守的求婚告白。她也帶我們用一連串的餐桌故事,一窺旅遊之外的真實世界:在瓜地馬拉,她看見農民以血汗種植的咖啡豆;在德國,她緊跟著專與死人打交道、為人清理遺物的跳蚤商在市場穿梭;在尼泊爾,從一隻雞就能戳穿文明的糖衣。作者試圖從一道餐點,掀開文化的裙角,走進共餐陌生人的榮辱與悲喜,記錄旅行中的愛恨。

  你曾經和陌生人同桌共食嗎?其實你不知道,原來跟陌生人吃飯,能聽到這麼棒的故事!

作者簡介

張健芳

  透過吃喝和當地人互動,漫步世界的食物旅行家,嗜書,好遊歷,寫作題材多半來自當背包客浪跡天涯的時光,將一路上與當地人同桌進餐的吉光片羽,發酵成文字,書裡她想告訴大家,吃著陌生食物的外國人,也和你我一樣渴求快樂,逃避痛苦。異國餐桌上最美好的回憶,是吃犛牛起司時,藏族老奶奶想討來當孫媳婦。最喜歡的旅行地點是拉丁美洲,在街上興高采烈地跳舞,原來,不需要任何理由。現大隱隱於市,在塵世中討行生活。

  個人部落格:worldontable.blogspot.tw/



推薦序一

食物的動人,不在美味,而是背後的人情味/《我睡了81個人的沙發》作者.連美恩

  初聽到《一個旅人,16張餐桌》這本書的書名時,我直覺想到張曼娟曾經寫過的一個短篇小說—〈蘭花小館,12點見〉; 兩個素昧平生的人,因為餐廳客滿只好無奈併桌,最初的不情願與尷尬,在一同分享過飢餓與美味後逐漸變得親暱,中國人喜歡說十年修得同船度,百年修得共枕眠,那麼,和一個陌生人同坐在一張餐桌上,好好吃一頓飯,聽對方跟你分享他生命中的點點滴滴,又需要多少緣份?

  食物是我們最原始的渴望,少了吃喝,我們動彈不得,吃喝被滿足了之後,我們才去追求理想,學習愛人與被愛,但就像日本漫畫《將太的壽司》,食物最動人的地方,往往不在於食物本身的美味,而是背後那讓人覺得雋永的故事與人情味,《一個旅人,16張餐桌》就是這樣一本犀利又充滿人情味的美食錦集,戲臺子就搭在餐桌上,但真正的主角是躲在食物背面那張模糊不清的臉孔,作者用一連串在地美食拋磚引玉,毫不費力把我拉上異國街頭,我才睜開眼,泰國街頭那個年輕、瘦小、說著不靈光英語的流動女販小P,已經活生生站在我的面前,刺眼眩目的霓虹燈下,我看到她望著酒吧內那無奈又豔羨的眼神,接下來的故事彷彿都已經註定好了,就像作者在書中說的:「沒有人可以買到不辣的青木瓜沙拉,搗沙拉的木杵和木臼只有一套,辣汁滲入杵臼,就算加入新食材還是會變辣」,那木杵是小P命運的重槌,她最終躲不過,因為出賣靈肉不是罪惡,赤貧才是!

  作者帶著我們一步步爬過餐桌,一窺微笑與美景背後的真實世界,瓜地馬拉用農民鮮血染紅的咖啡豆,夢想成為廚師的小小偷渡客,德國專門幫死人清理遺物的搬家公司,泰國的賣淫文化,印度讓女人倍感壓力的嫁妝制度,哥倫比亞遭受剝削的香蕉園……也許很多人都覺得旅行只是單純吃美食看美景,逛免稅商品買打折名牌,但作者巧妙的用一張飯桌的角度切入,提醒我們了解世界另一端那些人過著怎麼樣的生活,或許才是認識這個世界最有意義的方式。

  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許你會跟我一樣質疑那位長年在華爾街打滾,大撈一票後退休的M如今在瓜地馬拉成立NGO資助偏遠地區兒童教育的意義何在?或泰國酒吧老闆S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這樣的問題也許永遠不會有答案,但我們必須了解,旅行讓我們看遍這個世界,最重要的目的是寬闊我們的見識與胸襟,有一句我很喜歡的話是這樣說的:「我們沒有一個人是好人,但我們都可以盡我們的努力趨向美善。」

  對於跟陌生人同桌吃飯還是感到很害羞嗎?我相信在看過這本書裡精采又刺激的故事後,想法可能會有一八0度大轉變喔!畢竟,作者可是靠這一招認識到俊美的西班牙帥哥J呢!

推薦序二

朋友,來併個桌一起吃飯/張國立

  第一次在國外和當地人吃飯是很難忘記的經驗。那次在義大利,去一位神父身分的老師家,他是聖經迷──嗯,嚴格說是諾亞方舟迷,幾乎每年暑假大家去渡假時,他就和同好到土耳其北部的阿拉拉特(Ararat)山裡找方舟。於是每年收到他的消息都是他又找到若干古老且明顯經過人工裁切的木材,說明當地確有大型古船的遺跡。

  有回去他家吃飯,神父已五十多歲,但老媽將近八十仍很健康,為我們做了細起絲粉拌的天使頭髮那種細麵,還有野豬肉包的義式餃子,外加一整瓶大肚皮的奇安提紅酒。

  老媽媽說個不停,從廚房說到飯廳,我一個字也聽不懂,唯有猛點的份,可是義大利麵的那股糊味,至今仍記得,帶著點焦、有點黏口、和塞滿記憶的起司香氣。

  那次才明白,義大利麵好吃在於現做。更好的則是發現義大利人的好客不輸台灣人,當然,我指的是離開羅馬、佛羅倫斯這些大城市之後。還明白,義大利媽媽寵兒子的精神,絕不輸任何一位台灣媽媽。她把一大盆麵放在桌上的同時,一隻手摟著一旁早禿光大半個頭的神父兒子,朝他頭頂了起碼三下。

  對了,去年冬天到北海道住在老朋友佐藤家,他的妻小在東京,一個人待在札幌上班,見到我和老婆去,熱情到我不好意思的地步,因為他朝著客廳內幾十瓶來自各地的日本酒說:

  「搶國立,都是你的,喝不完可以帶走。」
  不,我絕非酒鬼。

  他的公寓有三間房,一間主臥室,一間書房,另一間和室的客房就歸我們。第二天一大早,廚房傳來一股香味,佐藤竟然為我們做早飯,有玉米濃湯(北海道的玉米香甜)、煎蛋(蛋心帶著橙色)、烤麵包(厚片鬆軟的土司)、納豆(攪成鼻涕狀最下飯)、海苔(我老婆那時的綽號叫海苔子)、夕張來的蜜瓜(切成一片片,上面滴少許帶廣來的蜂蜜)。

  直誇他的手藝好,真人不露相。嘿,嘿嘿,嘿嘿嘿,他嘿到底。幾天後才搞清楚,玉米湯是他同事幫忙做的。

  誰做的,不重要,而是透過佐藤氏的早點,我吃到許多旅行者急著想嚐到的北海道簡單美味,還有,原來在北海道每樣食材都講究新鮮,好吃者的天堂呀。

  不能不說另一次在義大利吃飯的經驗,我第一次去羅馬,孤單走進某個小館子,當時客滿,我語言不通正站在門口張望,有位老義朝我招手,就這樣我們併桌吃了一頓飯,吃什麼早忘光,不過記得喝了兩瓶紅酒和帶著濃郁檸檬味的餐後酒。他來自熱那亞,跟我說了很多關於家鄉的事,囑咐我一定要去,然後平分費用,一起踏著武松能踢起雪花的碎醉步離去。

  想起來,他整晚最常說的話是:西西里不是義大利、熱那亞不是義大利、巴里(靠亞德里亞海)不是義大利。他的意思應該是,離開羅馬才是義大利,羅馬就是羅馬吧。

  還有一回在法國,與一對美國來的夫妻併桌。巴黎人很勢利,尤其看不順眼外國人大口吃法國菜的方式,有事沒事就翻白眼。東方人喜歡分食,這樣子才能嚐到不同的菜式,老法卻兩隻叉子在同個盤子內攪,不禮貌。我和老婆就乾脆點不同的菜各吃一半,然後交換盤子,哇咧,那個瘦巴巴穿黑西裝灰白捲髮的服務生還是翻白眼,他眼皮內長青春痘嗎?這時美國夫妻展現美式的幽默,他們將盤內食物各吃一半後,忽然站起身交換位子。頓時全餐廳響起掌聲,行萬里路勝過讀萬卷書哪!

  《一個旅人,16張餐桌》寫的是吃飯的經過,寫的與老外一起吃飯的甘苦,寫的是要好好吃飯的飲食原則,還有,旅途上那些人的故事。

  旅行就是一個人走到陌生的地方,認識一些人,然後用盡力氣找餐溫暖的飯吃。

自序

食物是我旅行時的語言,我是食物的旅行家

  一直對飲食和旅行抱持極大的熱情。所以,我有個像歐巴桑的嗜好,出國不愛逛百貨公司,反而喜歡去菜市場繞繞。

  初來乍到,比起照著旅遊書按圖索驥,行禮如儀逛博物館美術館,不如上傳統市場看當地人如何料理柴米油鹽,更能貼近這塊土地的脈動。

  地緣、氣候、土壤、人文歷史種種因素長年交織下,融合出一方飲食的樣貌。

  鼻子嗅著印度馬撒拉辛香料、或是墨西哥莫雷巧克力醬,耳中傳來雞鴨被切斷喉管前的嘶啞聒噪,手上沉沉提著奇型怪樣的菜蔬瓜果,從口袋笨拙地掏出不熟悉的泰銖或是披索付錢。

  日本肉舖的歐巴桑會鞠躬,用一層又一層的塑膠紙包裝起她的恭敬,義大利老闆隨手塞給你幾顆小番茄,更免費大放送比糖蜜還膩人的讚美,管你滿頭銀絲、兒孫滿堂也被叫「小美人兒」。

  在深刻體會我這隻弱雞,絕對無法勝任專業廚房的重度操勞之前,我也曾癡癡作過藍帶大廚夢。

  吃固然愛吃,胃口卻太好,從不是味蕾發達、挑精揀肥、尖牙利齒的美食評論家,也沒有「二十分鐘上四菜一湯」的好廚藝,能變魔術般一瞬間從廚房端出糖醋排骨和酥芙蕾。不,我也從來不帶著相機上餐館,認真紀錄每一道菜的擺盤。

  俗話說「歪嘴雞,吃好米」,但我這隻雞不管什麼米,都懷著好奇心吃下肚,不挑嘴不挑食,吃什麼都開心,吸引我的是食物背後的故事。

  食材在哪裡生產,怎樣的風土人文才孕育出這道菜,怎麼煮,如何吃,什麼時候吃,和誰一起吃,市場價格多少,等等等等。

  在很偶然的機會下,接觸了關注台灣農業的NGO網站「上下游新聞市集」,原本我要義務去烤餅乾、賣蜜餞的,當編輯聽到我是政大新聞系不成材的逃兵時,竟不由分說被抓來義務寫稿。

  浪跡天涯的那幾年,累積了不少生命養分,異國風味在我筆下跳躍,分享各個文化從產地到餐桌的故事,食物的生產、消費、烹煮、分享、銷售,以及,由食物凝聚的人心。我不過是好奇的草根觀察者,一個說故事的人罷了。

  跨越空間和時間,透過口舌咀嚼,人和人產生了連結,人和大地更產生了連結。沒有什麼比和當地人吃頓飯,更能「芝麻開門」般走入另一個國度。

  自然界食物鏈的運作,就是一張張嘴開懷大嚼。人類數百萬年來的求生之道,重點只有每天弄吃的,和避免被吃掉。遠在FACEBOOK發明之前,我們的老祖宗就習慣圍著火堆,在山洞裡分食聊天。

  在旅行還不是娛樂的過往年代,人類被胃口驅使著,追逐獵物、水草、耕地、香料,遠離家園,開創新天地。

  《深夜食堂》的酷老闆深知,食物承載著情感和回憶。人類由食物引起的愛戀,深植在基因裡。

  嗅覺腦在一億五千萬年前爬蟲類統治地球時就形成,在人類漫長演化過程中,慢慢形成嗅覺中樞的大腦「邊緣系統」,主掌最原始的感官功能,與情緒記憶深度連結,所以人聞到一個味道,往往喚起塵封的過往。

  我邊嗅著咖啡香,邊寫瓜地馬拉;下筆印度之前,用辛香料煮了一鍋咖哩;泰國那一篇的草稿是我在外勞都稱讚的小餐館擬的,青木瓜沙拉一樣辣得我眼淚直流。藉著食物回憶起數年前的細節,幾乎每次都見效,歷歷在目。

  一道火腿煎鱒魚能重現西班牙老祖母的癡狂年少,一盤青木瓜沙拉可以道盡泰國吧女的美麗與哀愁。用丹麥高級瓷器吃飯時,刀叉輕輕滑過磁盤,才赫然發現「我們台灣人不太講究擺餐桌耶……」,然後由點而線而面,一層層思索背後的社經網絡,爬梳歷史糾葛。

  以及,不同膚色的軀殼中,同樣渴求幸福的那顆心。

  對台灣太過熟悉,很多事都習以為常。一到國外看什麼都新鮮,五官五感全開,像初生幼兒般,每日都有奇異發現,不斷將異地和家鄉對照比較,捉對廝殺,進而自我觀照、反思。

  最後,總會在最大的差異點,看到最相似的情感。說到底,人性並沒有太多不同。透過盤中食物,每個人被滋養、被理解、被關愛、被連結。我們地球人全都是害著同樣病痛、有著一樣心智運作的兄弟姊妹。

  老生常談,人生是一張單程車票,每個人承受旅途中種種際遇, 不管是頭等冷氣房還是三等硬座,帶著幾分淡淡的喜樂,夾雜深深的哀傷,肉體衰敗中,彷彿了悟了什麼,殊途同歸,邁向死亡終點站。而吃火車便當,總是最幸福快樂的時光。

  行遍天下,長眠時,也不過一張床的大小。人生在世,獨食山珍海味、龍肝鳳膽,再美味也不比一家人圍著餐桌共享地瓜稀飯的溫馨。

  壯遊之後,回歸平淡,還是吃飯穿衣,柴米油鹽,客戶一樣難搞,房租一樣要繳。行萬里路,映入眼簾的不外乎就是當地百姓張羅三餐的家常日子。不管在哪,生活本來就不是天天過年。

  天下沒有比二十多歲時的貧窮,更理直氣壯的事。窮得鬼都怕,依靠著陌生人的善意,一路討吃討喝(騙吃騙喝?)的吉光片羽,醞釀發酵成文字。

  回想起來,若不是如此克難旅行,第一線接觸到各路人馬,什麼都吃,很多篇章可能就寫不出來了。錢,買得來自己的空間,卻也將自己隔離在大眾之外。

  除了路上現買現用的必需品外,已完全和旅遊紀念品絕緣。我只把回憶帶回家,瞬間的感動和體悟,是錢買不到的。

  我認為關於背包客守則第一條,就是不要太努力。最難得的經驗,事前絕對規劃不來。

  在尼泊爾藏區臨時起意去爬山,旅舍滿了沒空房,沿路投宿當地民家。別的觀光客打排球喝啤酒時,我跟著藏族老人去放髦牛,牛鈴叮噹清脆,後頭跟著兇猛的藏獒,然後一起望著白雪靄靄的山峰喝酥油茶。

  在巴拿馬不想搭飛機到南美,我巧遇性感豪爽的女船長,航行到加勒比海小島上,原住民草屋中的吊床搖曳,碧綠慵懶的椰子樹襯著碧海藍天,用椰子殼生火烤龍蝦。

  砸錢花上數倍預算吃好住好,星級旅館的雪白床單睡得好爽,餐廳的可口可樂喝起來清涼,巴士計程車的冷氣夠冷,只要花錢當大爺,「觀光客膠囊」,其實再安穩不過,但行程越有效率越舒適,離當地生活越遙遠。

  說是沒福可享的貧窮背包客酸葡萄心理也罷,當你有勇氣踏出養尊處優的「觀光客膠囊」,就真的進入了造訪的國家。

  旅行,不是為了走馬看花的景點,而是抽離了熟悉環境,到陌生新鮮的土地上,重啟五感所獲得的感悟,對人,對萬物,對天地玄黃,對宇宙洪荒,甚至對著一顆馬鈴薯,感到了連結。

  時間是唯一的奢侈。可能的話,盡量不要安排緊湊行程,按表抄課會窒息你閒暇的心情。表格留到上班時做專案管理再用就好了。

  這是你的旅行,你才是主人,不是你的旅行指南。你的心自然會帶你去你喜歡的地方。

  可能的話,盡量不要和台灣人結伴同行。被關在兩人世界般的中文泡泡裡,平白失去認識其他旅行者的機會,更無暇結交當地人。既然一路都會遇到有趣的旅伴,何必自備?

  只有當你和當地人交了朋友,欣然領受一頓飯或一杯茶時,你才可以說你去過那個地方。不然,只是關在安全膠囊裡去過了水而已。

  人一起吃喝時,最容易釋放善意,分享人生故事。我寫的是膠囊外香味瀰漫的章節,食物是概括一切的最大公約數,我是食物旅行家。

  若讀者看了這本書,對一個說著異國語言、吃著不同食物的陌生人,有了同理心、起了共鳴,而對地球另一端,多了一絲理解的話,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其 他 著 作
1. 眾神的餐桌:跟著食物說書人,深入異國飲食日常,追探人類的文化記憶
2. 在異國餐桌上旅行:跟著食物旅行家遊走世界,與當地人同桌共食,聽生命故事佐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