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

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41565
李志銘
聯經出版公司
2013年4月30日
150.00  元
HK$ 127.5  







叢書系列:當代名家/李志銘作品集
規格:平裝 / 344頁 / 17*23cm / 普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當代名家/李志銘作品集


人文史地 > 台灣史地 > 其他















連續兩屆金鼎獎得主 李志銘
重訪台北的老聲音,台灣的老聲音
最新力作

  「聲音確實有種看不見的力量,能使人安心,也能讓人焦慮。」有誰記得螢橋河畔「露天歌場」水岸歌聲?一曲〈月夜愁〉是否迄今卻仍歌詠著台北三線路夜晚之迷人所在?至於那些城市深晚未歸人歌唱「今天不回家」的迷離身影,亦深情見證北投「那卡西」夜晚,流淌著比白天更多的浪漫。

  金鼎獎得主李志銘,不僅爬梳台灣文化風景,也書寫城市聲景,用不同角度喚醒台灣走過的豐富歲月。

  這部聚焦台北記憶與聲景之作,談城市印象也談聲音與地方的關連,城裡城外的聲音記憶,耳熟能詳的樂曲,帶出台灣早期的地方縮影,另一方面也將城市自農村到工業的快速發展,運輸工具日益便捷,南來北往的印記,藉由一些古調樂曲呈現。

  李志銘也探詢城市生態的轉變,試圖喚醒城市擁有過的大自然印記,在書中回顧台灣音樂史上一個個似曾相識的名字:舉凡日治時代鄧雨賢、江文也,乃至戰後初期文夏、洪一峰、紀露霞與鳳飛飛,並試圖以聲音景觀(Soundscape)解讀,有如戰後台灣城市文化史,別有一番風味。

  眾聲喧嘩的二十一世紀,環境迫使人們聽聞的聲響是如此過度地嘈雜不堪,那些隱蔽於寂靜當中等待著人們去覺察的被隱藏的聲音,充滿許多耐人尋味的故事。

作者簡介

李志銘

  1976年生於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具有天秤座理性的冷淡與分析傾向,對人對事缺乏諂媚的熱情。工作餘暇偏嗜在舊書攤中窺探歷史與人性。著作《半世紀舊書回味》曾獲2005年《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裝幀時代》獲2011年金鼎獎,《裝幀台灣》也獲2012年金鼎獎。目前專事寫作。



推薦語 吳家恆

推薦序 聆聽城市的身世 畢恆達

第一篇 序曲

寂靜之城

第二篇 城市印象──聲音的地方

再會三重埔
晝夜邊境
一曲〈月夜愁〉歌詠台北三線路迷醉之夜
城內城外,兩個不同世界
城市深晚未歸人的迷離身影:從〈台北上午零時〉到〈今天不回家〉
北投「那卡西」夜晚流淌著比白天更多的浪漫
聲音如何以城市(地方)命名
驚雷與威權之聲
聽見遠方有戰爭:從《一八一二序曲》到「八二三炮戰」
空襲警報:關乎噪音轟炸的聽覺記憶
城市鐘聲何處尋

第三篇 城市晃蕩──聲音的速度流動

穿越街道的節奏與身體
蒸汽火車搖滾音樂文化史
鐵道歌唱:從蘭陽古調〈丟丟銅仔〉到現代合唱曲〈飛快車小姐〉
流動的城市:火車南北往返串連聲音鄉愁
時速四十公里:從鄉村滑向工業時代的聲軌
現代資本主義城市的擴張與壅塞:四奇士合唱團〈討厭的公共汽車〉
失速的城市、失速的哀傷:工商時代汽車流動噪音蔓延
侯德健〈高速公路〉見證八○年代台灣汽車文化濫觴
蘇芮〈跟著感覺走〉體現城市速度與欲望
台灣「歐兜拜」(Auto-bike)城市機車狂想曲
叮叮車鈴聲懷念青春的飛

第四篇 城市生態──聲音的季節與風景

被遺忘的季節之聲
聽見城市裡的鄉村風景
遠去的市井叫賣
冬夏晨昏的叫賣音信
從行商招徠到江湖走唱:細聽郭大誠傳述台灣古早行業歌曲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農諺測天,諦聽鳥音
鳥鳴召喚一座春天棲息的城市
夜裡秋蟲鳴聲皆美
聲音正凝結止水之靜
日本「水琴窟」靈妙清音
河岸旁,錦歌繁弦如夢:台北螢橋河畔「露天歌場」
當雨季來臨,屋瓦敲打樂響起
觀聽海潮,洄瀾拍岸
海洋是人類音樂的總和

第五篇 弦外之章

你的黃河長江其實是淡水河濁水溪──寫給台灣作曲家江文也的懺情書

後記.致謝



推薦序

聆聽城市的身世/畢恆達(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志銘還在台大城鄉所就讀的時候,我已知他除了是喜歡逛二手書店的書迷之外,也是會蒐藏黑膠唱片的古典音樂迷。等他陸續出版了《半世紀舊書回味》、《裝幀時代》、《裝幀台灣》這三本得獎好書後,我知道寫本古典音樂書只是遲早的事,但沒想到他在《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不只談古典音樂也論流行歌曲,不僅涉及音樂更關心城市中的音景。台灣不乏有作者寫古典、寫爵士、寫流行、寫搖滾,但是連結音樂與聲音/音景的作者卻極為罕見。這本書也就清楚凸顯志銘的個人風格,在看似龐雜的主題中,貫穿作者的核心關懷。

  心理學對於空間認知的研究早期有賴於白老鼠走迷津,有的老鼠不按規矩走,總想翻牆而出,心理學家直接將這些老鼠視為不聽話將之放回迷津,而沒有深究翻牆的原因,錯失了推進認知理論的契機。1948年Tolman的關鍵性實驗,證實了老鼠並非機械式地對環境刺激給予直接反應,而是在走過迷津之後,對於迷津通路有了一個整體的概念,亦即證實了認知圖(或認知再現)的存在。

  空間認知的研究從此從行為論轉向認知論。1960年都市規劃師Kevin Lynch以波士頓、澤西市、洛杉磯的研究為基礎出版了空間認知的經典著作:《都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他將城市使用者的觀點納入都市規劃之中,此後,幾乎所有的規劃報告書都會出現地標、通道、節點、邊緣、地區的符號與說明。後繼者,持續深化他的研究,或加入方向感、意義、認同等面向,或研究認知圖發展演變的歷程。也有研究者走出Lynch的視覺偏向,將之挪用到環境聲音的分析,用音標、音域、聲道來理解環境。

  不過真正的音景書寫的聖經,無庸置疑是1977年由加拿大作曲家R. Murray Schafer所撰寫出版的The Tuning of the World(1993年書名改成The Soundscape: Our Sonic Environment and the Tuning of the World)。在意識到聲音逐漸污染崩毀之際,他超越消除噪音的概念,轉而採取更為正向而寬廣的觀點教導我們如何讓聲音環境更為健康而悅人。在這本書中,Schafer討論工業革命前的音景(主要是森林、水、動物與機械尚未演進前的城鎮聲音)、工業革命後的音景(工廠機器、汽車、飛機的聲音成為音景的主宰,產生大量的低頻)、聲音的文化象徵,以及提出正向積極的音景設計。此書即使出版已經超過三十年,仍然是思考音景創意的源頭。

  對於熟悉視覺而對聲音相較遲鈍的讀者,閱讀的過程中絕對處處是驚喜。他告訴我們世界上音量最大的聲音,如何從打雷、地震、雪崩,轉變成機械、噴射機、太空梭發射的聲音。如何從測量一個城市中救護車的音量來探索該城市背景音的演變。教堂建築的高度讓它成為城鎮的地標,然而教區可以說就是一個由教堂的鐘聲(可及之地)所界定的空間。作者還指出最強的聲音其實是靜默,這時人可以聽見自己心跳的聲音。最動人心弦的不是管弦齊鳴,而是讓全城的活動停止,一片寂靜。此時寂靜將像教堂鐘聲一樣震撼人心,感動人情緒的深度無與倫比。

  同時由Schafer所創立的世界音景計畫(the World Soundscape Project, WSP)除了從科學、美學、哲學、建築、社會學等不同面向研究音景生態之外,更為加拿大與歐洲等地留下無數的聲音記錄,目的在於促進人群與聲響環境的和諧。日本在翻譯Schafer的音景著作後,於1993年成立日本音景學會,成為音景研究的重鎮。除了調查東京鐘聲地圖、徵選日本百大音景、調查都市音景源之外,更推動將政府的政策從消極的噪音防治導向積極的音環境示範。台灣則有王俊秀引進此概念,針對台灣進行音景的調查與紀錄,例如請新竹市民票選「竹塹十大音景」(第一名是新竹風)。這是一條理解志銘的《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的重要線索。志銘以他對古典與流行音樂的熱愛,加上建築與城市規劃的學術訓練,相互衝撞啟發而有了這本頗具創意的書出現。

  《單聲道》並不是傳統討論音樂的書籍,他提及的古典音樂是加入聲音的音樂,如使用真實加農砲聲的〈1812序曲〉,融入街頭喧鬧與喇叭聲的〈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或是模仿動物聲音的歌曲與音樂。流行歌曲則成為理解台灣城鄉變遷的重要線索。在聲音與音樂這個交錯的主題下,他也討論了自然的聲音(如雷電聲、蟲鳴鳥唱)、人為的聲音(如空襲警報、鹽水蜂炮聲、城市鐘聲、市井叫賣聲),特別是各種交通工具(包括火車、電車、公車、自行車)的聲音。同時藉由這些聲音以及相關流行/廣告歌曲論及運輸工具的演進過程,以及其與城市發展的關係。讀者無論是喜歡音樂、城市、自然或技術,都可以從這本書得到許多知識與靈感。

  閱讀《單聲道》也讓我有機會重新從感官的角度來省思我的學術研究:物的意義。回想當問及最懷念的台灣事物,留學生通常不約而同回答是:台灣小吃。留學生為了避免水土不服,則會將從台灣帶去的一杯米與水摻加在異鄉的第一頓飯中。而留學生最常提及的心愛之物,如照片、信件、地圖屬於視覺之物。但是如同幼兒難以割捨的取代照顧者的毛毯,留學生用來適應與家人分離的過渡物(如布娃娃、T恤)大抵倚賴觸覺(柔軟、溫暖)與嗅覺(媽媽身上的味道)。聲音也是物的意義的重要元素。一位學生提及曾在某個下雨的夜晚,聆聽洛史都華的歌曲,歌聲和著雨聲讓她沈醉。後來錄音帶卡帶損壞了,她急忙騎著腳踏車到唱片行買一卷相同的錄音帶,放進錄音機裡,卻再也聽不到雨聲了。

  視覺的獨斷,擠壓了人類其他感官的發展。正如英文的I see既是我看到,也是我懂了;而中文的明瞭、視野、遠見也都與視覺有關。因此《香水》主角葛奴乙能夠用嗅覺「看」到視線之外人的身影,《盲人心靈的秘密花園》主人翁說:「如果我的房間會下雨,我就會知道哪裡是沙發、哪裡鋪了地毯」,就特別讓人印象深刻。事實上,耳朵是我們每天最早打開最後收工的感官。早上我們通常為鬧鐘的聲音所驚醒,夜晚則在心靈音樂的聲音中逐漸沈睡。更不用說,擾人清夢的通常不是光線,而是縈繞耳邊蚊子的嗡嗡聲、巷口呼嘯而過的機車聲,或是樓上住家的走路聲與馬桶沖水聲。

  從都市的尺度來看,視覺霸權也顯而易見。絕大多數的交通指示幾乎倚賴視覺,如紅綠燈、平面圖、斑馬線、市招、禁止標誌。而現代人幾乎智慧型手機不離手,拍食物、拍街景、自拍,但是極少會想到錄下街頭的聲音。志銘書中這句話:「當視覺景觀幾乎壟斷現代城市生活印象時,人們是否亦需另行尋找一種由聲音串起、穿越人造城鎮與自然地貌交界的空間記憶?」就很值得我們細細思索。下回在用手機拍照之餘,也不要忘了駐足聆聽,按個鍵為許多稍縱即逝的街頭聲音留下歷史的紀錄。




其 他 著 作
1. 藝術與書的懷舊未來式
2. 書迷宮
3. 留聲年代:電影、文學、老唱片
4. 裝幀列傳:迎向書籍設計的狂飆年代
5. 舊書浪漫:讀閱趣與淘書樂(限量典藏書盒精裝藏書票版)
6. 舊書浪漫:讀閱趣與淘書樂 (平裝)
7. 讀書放浪:藏書記憶與裝幀物語(限量典藏書盒精裝藏書票版)
8. 讀書放浪:藏書記憶與裝幀物語(書衣平裝版)
9. 尋聲記:我的黑膠時代
10. 尋聲記:我的黑膠時代
11. 裝幀台灣:台灣現代書籍設計的誕生(蝴蝶限量書盒精裝版)
12. 裝幀台灣:台灣現代書籍設計的誕生(梅花鹿平裝版)
13. 裝幀時代
14. 半世紀舊書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