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孤獨與美:台灣現代詩九家論

孤獨與美:台灣現代詩九家論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4451272
洪淑苓
釀出版
2016年10月13日
130.00  元
HK$ 110.5  






ISBN:9789864451272
  • 叢書系列:釀文學
  • 規格:平裝 / 342頁 / 25k正
    釀文學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華文文學研究











      本書嚴選台灣九位代表性詩人:周夢蝶(1921-2014)、鄭愁予(1933-)、葉維廉(1937-)、杜國清(1941-)、席慕蓉(1943-、莫渝(1948-)、陳義芝(1953-)、瓦歷斯•諾幹(1961-)以及陳克華(1961-),他們在台灣現代詩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50年代的鄭愁予是「現代派」的健將,他以知性與感性、古典與現代兼具的風格,示範了現代的抒情模式;而藍星詩社中,周夢蝶作品的語言與思想,塑造了強烈的個人魅力。60年代是台灣現代主義的興盛時期,創世紀詩社的葉維廉,帶動強大的現代主義思潮並有相應的創作。而笠詩社發起人之一的杜國清,也是艾略特研究專家,他的著作無論是詩或詩論,都與現代主義的觀點相互參照。70年代鄉土文學崛起,長年擔任笠詩社主編的莫渝,在創作與評論方面,都累積不少能量。80年代,一個政治解嚴的關鍵年代,社會更加開放多元,席慕蓉的《七里香》詩集造成轟動,引發「新詩大眾化」的論戰,但她始終堅持自我的時間美學;而90年代,陳義芝的創作有很大的突破,這一方面出自超越自己的內在需求,另一方面也呼應社會體制鬆動的氛圍。這種來自自我與社會的雙重較勁,在陳克華身上亦可印證;從《欠砍頭詩》到《善男子》,無論以抒情詩看待或作為同志詩的範例,都足以考驗詩史的新論述。而原住民詩人瓦歷斯•諾幹,透過漢語詩作切入台灣社會,反映對原住民文化的關懷,為詩史展示不同的視野。



    本書特色



      嚴選九位戰後台灣詩壇前行代與中生代的佼佼者,

      縱觀半世紀來的現代詩史,揭示詩中永恆的孤獨。





    自序

    ?

    周夢蝶詩中的孤獨與世態人情

    論鄭愁予的山水詩

    葉維廉詩中的童趣與自然

    論杜國清的譯介〈荒原〉、詩學與近期詩集

    席慕蓉詩中的時間與抒情美學

    莫渝詩中的現代世界

    陳義芝詩作語言與風格的新變及其意義

    泰雅族詩人瓦歷斯•諾幹的族群書寫與文化關懷

    陳克華詩中的孤獨、愛與抒情表現

    ?

    參考書目









      本書以台灣九位現代詩人為研究對象,著重其創作歷程、語言風格以及詩中所呈現的孤獨、美感、時間、自然、童趣、族群關懷等主題,以細讀文本的方式,對詩人與詩學主題進行深入的探討。因孤獨與美兩大主題是大多數詩人的作品都會觸及的,因此本書也以「孤獨與美──台灣現代詩九家論」命名。

      

      這九位詩人包括周夢蝶(1921-2014)、鄭愁予(1933─)、葉維廉(1937─)、杜國清(1941─)、席慕蓉(1943─)、莫渝(1948─)、陳義芝(1953─)、瓦歷斯•諾幹(1961─)以及陳克華(1961─),各篇論文撰寫時間有先有後,彙整成書,則依詩人出生年代排列各章順序。



      從最年長的周夢蝶到最年輕的陳克華,這九位詩人可說是戰後台灣現代詩人前行代與中生代中的佼佼者。周夢蝶、鄭愁予、葉維廉與杜國清在50-60年代已負盛名,周、鄭是抒情詩人的典範,周夢蝶的〈孤獨國〉、〈菩提樹下〉,鄭愁予的〈錯誤〉、〈賦別〉等詩,歷來傳誦不已。而葉、杜兩位除創作外,亦兼擅詩學理論,他們對現代主義詩學、道家美學以及新古典美學的研究與推展,可說不遺餘力,是重量級的學者詩人。席慕蓉第一本詩集《七里香》1980年才問世,此後卻造成風潮,吸引無數讀者。莫渝、陳義芝自70年代晉身詩壇,創作風格屢求自我突破,直至90年代,無論是都市、鄉土或是後現代的風格,兩位詩人都有不凡的表現。瓦歷斯•諾幹是原住民詩人的最佳代表之一,他的詩從現代主義苦悶式的風格起家,隨著族群意識的覺醒,在內容與主題上都有很大的轉變和成就。1981年,陳克華自全國學生文學獎崛起,而後從科幻詩、都市詩到近年的同志詩,陳克華勇於挑戰詩壇固有的規則,也用艱險的詩藝展現他精彩深刻的創作功力。這九位詩人的獨特成就恰恰可以貫串50年代到當代的現代詩史,也使本書具有縱觀詩史的作用。以下簡要敘述各章旨趣。

      

      第一章〈周夢蝶詩中的孤獨與世態人情〉: 周夢蝶的《孤獨國》以獨特的文白交揉形式,塑造了特殊的語言風格。而他所刻畫的「孤獨」,不只是個人苦心孤詣之境,也捕捉了同輩人在台灣戰後初期的時空氛圍下,那無可脫逃的困鎖之境。然而時空流轉,周夢蝶在後期作品裡展現的是另一種生活的姿態,是安於現實,對世態人情有具體而微的觀照;在他筆下,無論是鬧區街道上的眾生相,或是郊區的公寓生活,都有了新鮮的體驗,點化都市人的冷漠,也顯現詩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尋求心靈的安頓。



      第二章〈論鄭愁予的山水詩〉:鄭愁予的〈錯誤〉膾炙人口,巧妙地融合了古典情境與現代視角,他的情詩如〈賦別〉,更是浪漫動人,令人心醉不已。但鄭愁予描寫台灣山岳的「五嶽記」,以及之後遊歷歐美各地所撰寫的山水詩,或者近期再次描繪台灣山水──以花東之地的太魯閣等為對象的山水詩,都顯現了詩人敏銳的美感,以他的生花妙筆細細刻畫山水景致,任由想像力自由馳騁,既有恢弘的氣象,也有充滿機趣的意境。透過本章的分析,可以了解鄭愁予山水詩如何體現審美的過程,並且具有道家「遊」的美學,在字裡行間流露「與造物者遊」的精神。

      

      第三章〈葉維廉詩中的童趣與自然〉:葉維廉精通中西詩學,對於現代主義詩學、道家美學有豐富的論著。本章以葉維廉的童詩展開論述,著眼點在於葉維廉從事道家美學研究,也將這樣的體悟和觀念融貫到童詩當中。這大大提升童詩的境界,使童詩具有詩人個人的思想表徵。更重要的,葉維廉的童詩也有活潑、趣味的一面,深深啟發兒童讀者的想像力與感受力。其次,則分析葉維廉的山水詩。這類作品可說充分印證葉維廉所主張的道家美學理念,藉由色彩、氣氛、情境的鋪陳,葉維廉詩中的自然之境就是「道」的化身。

      

      第四章〈論杜國清的譯介〈荒原〉、詩學與近期詩集〉:杜國清具多重身分,集創作者、翻譯家和研究者於一身。他是研究艾略特的專家,翻譯艾略特的長詩〈荒原〉與文學理論,本章第一部分即是探討他譯介的〈荒原〉與相關問題,試圖從「翻譯」這個脈絡線索看〈荒原〉對華文現代詩的影響。其次,則耙梳杜國清的詩學理念,並發現他近來喜用「以詩論詩」的方式來陳述詩學觀念,和中國古代的「詩話」有異曲同工之妙。最後則評論杜國清近期兩部詩集,《玉煙集:錦瑟無端五十絃》可說是他出入於古典與現代之間的精心傑作,而《山河掠影》則是現代山水詩的新範式。

      

      第五章〈席慕蓉詩中的時間與抒情美學〉:席慕蓉對於時間具有敏銳的感受,構成她作品中非常突出的抒情性與美感特質。本章以追憶、日常、生死三個向度探討席慕蓉對於時間書寫的表現。席慕蓉擅長以「追憶」手法捕捉、重現回憶的「斷片」,反覆歌詠的是夏日、夏夜、四月、月光、山徑等景象與情境,對這些生命印記,席慕蓉常有「言猶未盡」的述說欲望。而對於日常時間的感受,則轉化為對於詩的高度掌握,以詩的超越性來抵抗日常對生命的耗能。面對嚴肅的生死課題,則試圖以詩的熱情來延宕死亡帶來的威脅,展現從容的姿態。經由本章之析論,應可打破一般人對席慕蓉情詩的刻板印象。



      第六章〈莫渝詩中的現代世界〉:莫渝為笠詩社的資深社員,他70年代的作品深具現實批判的精神,但本章更試圖指出莫渝在都市詩的題材上也有所開展,而且具有國際性、現代感,構成一個「現代世界」。這方面,莫渝對現代化都市生活中的事物,如公寓、公車、電視機、路樹、月亮等,都有細膩的刻繪,〈寂寞男子〉尤其道盡都會生活中的空虛與寂寞。此外,都會生活的特點是與世界同步,人在書齋而能融入全球化的氛圍之中,莫渝有多首詩對國際時事展現關心與評論,充分顯現莫渝具備了世界觀;尤其是對國際戰爭的書寫,更顯露其悲天憫人的胸懷。

      

      第七章〈陳義芝詩作語言與風格的新變及其意義〉:陳義芝為中生代著名詩人,他的成名詩集《青衫》以古典風格見長,但自第四本詩集《不能遺忘的遠方》後,卻展現求新求變的意圖。因此本章重點在觀察《不能遺忘的遠方》與《不安的居住》兩詩集,並與前期作品對照,指出其新變的意義。經由本章,可看到陳義芝的語言由古典整齊的風格轉向鬆動、自由,寫詩的視角也更為開闊、新穎,對於女性主義、情慾想像、數字遊戲等主題與形式,都有極大的突破,和90年代台灣社會思潮的急遽變動有所呼應,也刷新他自己的寫作成績。但對於鄉土的書寫,陳義芝仍堅守語言典正的本位,他的返鄉探親詩、台灣鄉土詩都有深刻的內涵。

      

      第八章〈瓦歷斯的族群書寫與文化關懷〉:瓦歷斯•諾幹的新詩創作,語言流暢,內容深刻,充分反映一個原住民作家對自身部落文化的關懷,也旁及對所有原住民命運和歷史的關注,因此本章探討他新詩作品中所呈現的原鄉風貌,並分析在現代社會的衝擊下,瓦歷斯對原住民文化有著怎樣的反省和期許。瓦歷斯的詩中洋溢回歸山林、回歸部落的呼喚,而〈雨落在部落的屋頂上〉更進一步期盼部落也將和漢人的世界和平共處,使人人都享有愛與溫暖的世界。他的近期詩集《當世界留下兩行詩》,則是以兩行的形式進行創作試驗,也有助於推動現代詩的創作。

      

      第九章〈陳克華詩中的孤獨、愛與抒情表現〉:陳克華曾因身體詩、情色詩而遭人非議,然而他從不因外界的褒貶而停頓創作的腳步。本章亟欲深究他身為詩人的抒情自我的樣貌。這個抒情的陳克華,最鮮明的特質是孤獨。陳克華的詩,無論是以一般意象或是身體感官為意象來譬喻,個中所蘊藏的正是一種孤獨的氣息。永恆的孤獨正是他一再陳述、傾吐的內心感受。他對於愛的詮釋,不只是感官肉體的暴露─或說是一種抗議的姿態,更多時候,是表現失落與悵惘,和上述孤獨的心境相關聯。即使是借用佛教典故來寫愛情,陳克華不僅寫出了情�欲的矛盾,也捕捉了當中沉醉的心情,因而更有抒情的況味。

      

      透過上述九章,再對照台灣現代詩的發展,可了解各章所探討的詩人都是涉及詩史風潮的重要人物。50年代,以紀弦為首的「現代派」叱吒風雲,鄭愁予正是其中一名健將,以知性與感性兼具、現代與古典並重的風格,示範了現代的抒情模式。爾後,覃子豪和紀弦掀起論戰,創辦了藍星詩社,倡導「風格是自我創造的完成」(「六大信條」之六);藍星同仁各有風采,周夢蝶無疑是其中最特殊的一位,他作品中的語言與思想,塑造了個人的魅力。60年代是台灣現代主義的興盛時期,葉維廉在香港時期即已萌發現代主義思想,來台升學時加入創世紀詩社後,更介紹、帶動了強大的現代詩思潮,本身也有相應的創作產生。杜國清起初在《現代文學》雜誌擔任編撰、譯介工作,其後也成為笠詩社發起人之一,他的詩和詩論,一直都和現代主義的主知、客觀對應、「通感」、「一即多」等觀點相互參照,進而建構自己的詩學美典。70年代鄉土文學崛起,笠詩社對現實的嘲諷以及捍衛鄉土的用心有目共睹,而屬於笠詩社、也曾長年擔任主編的的莫渝,他在創作、翻譯、評論與編選詩集等各方面,都累積不少能量,對於推廣笠詩人的作品,可說不遺餘力。

      

      80年代是風起雲湧的年代,席慕蓉的《七里香》詩集造成轟動,引發「新詩大眾化」的論戰。但席慕蓉以持續創作來回應(或可說是不回應)旁人的批評,對於詩、對於寫作這檔事,她有自己堅守不移的信念。陳義芝的詩也是自80年代開始轉變,到90年代有明顯的突破。他的求新求變,一方面是內在的自我需求,希望不斷超越自己;另一方面也是社會思潮的誘發──1987年是政治解嚴的關鍵年代,政治的禁令鬆動,社會更加開放多元,許多觀念也被鬆動、解構,彷彿預告著後現代社會的來臨;則詩人在語言、思想上的放鬆、解構,其實正是創新的好時機。這種來自自我與社會的雙重較勁,在陳克華身上亦可印證。從《欠砍頭詩》到《善男子》,陳克華在創作上的努力,是值得重視的;他的詩,無論是以抒情詩看待或作為同志詩的範例,都是可以用來考驗詩史的新論述。瓦歷斯•諾幹為原住民詩人,他歷來對原住民文化的關懷,也是以詩歌、文學活動來切入整個台灣社會與文學史,透過對他的詩作與相關理念的分析,相信可使文學史、詩歌史更為豐富。

      

      本書以周夢蝶研究為首章,陳克華研究為末章,兩者恰都以「孤獨」為題。事實上,詩人的心靈恆常是孤獨的,唯有如此,才能超越世俗的羈絆,專注於詩的創作。而那一次次為生命為詩歌而悸動的心情,正是詩人為我們所揭示的美的歷程。

      

      最後說明,本書各章曾先後發表於學術會議或期刊,刊載資料詳見各章文末註明。也因發表時間不一,為求慎重起見,遂將各篇重新修訂、增補後結集出版。特別感謝當初邀約和刊登的各處所,激勵筆者持續研究現代詩;同時也感謝協助整理資料或校稿的秩維、玫汝、建志、偉潔、潔瑩等諸位同學。惟願本書是一個新的里程碑,敬請學界先進不吝賜教。

    ?
    洪淑苓 序於2016年5月2日




    其 他 著 作
    1. 臺灣文學史讀本
    2. 四史導讀
    3. 牛郎織女研究【POD】
    4. 世界中的台灣文學【台灣史論叢 文學篇】
    5. 在地與新異:臺灣民俗學與當代民俗現象研究
    6. 那些美食教我的事:飲食文學選
    7. 第一屆文化流動與知識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8. 騎在雲的背脊上
    9. 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82:胡品清
    10. 魚缸裡的貓:童詩集
    11. 尋覓,在世界的裂縫
    12. 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74:蓉子
    13. 觀照與低迴:周夢蝶手稿、創作、宗教與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4. 思想的裙角:臺灣現代女詩人的自我銘刻與時空書寫
    15. 臺灣民間文學女性視角論
    16. 誰寵我,像十七歲的女生
    17. 文脈:第十四屆臺大文學獎作品集
    18. 2010國立臺灣大學藝文年鑑
    19. 國立臺灣大學2009年藝文年鑑
    20. 純粹:第十三屆臺大文學獎作品集
    21. 國立臺灣大學藝文年鑑 2008
    22. 家族旅行:第十二屆臺大文學獎作品集
    23. 愉快人間
    24. 在世界的裂縫:學院詩人群年度詩集2004∼2005
    25. 古今文選15
    26. 古今文選14
    27. 扛一棵樹回家-三民叢刊255
    28. 大唐詩雋柳宗元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