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倘若你不為自己而活,究竟還有誰要為你而活
讀岸見一郎先生詮釋的阿德勒心理學,常有一種撥雲見日的感覺。不過,雖然讀起來不難,可是常想著,不知道在生活中實踐出來會是什麼樣?
不知道是不是阿德勒博士在天之靈有安排,讓我看到了《重新相處的勇氣》這本書,它正是岸見一郎先生以阿德勒心理學,回應各種提問的形式書寫。岸見一郎先生寫這本書的時候已經超過50歲了,本身正是人生經驗與智慧臻至圓融成熟的時候。
「無法喜歡自己的人,要如何才能對自己產生好感呢?那就是不要去想自己有多麼沒用,而是覺得自己能以某種形式,對他人產生貢獻。儘管別人不一定會肯定、感謝你的貢獻,但只要確實感受到自己幫助了他人,那就足夠了。」
岸見一郎面對這樣的提問,期待開展人際,從喜歡自己開始。從反面來說,如果連自己都不喜歡自己,又怎麼可能要別人來喜歡呢?
我個人會把「喜歡」用「接受」來替代,我認為「接受」自己這樣的講法,我比較好理解。如果一個人,願意接受自己的價值觀與情感,接受自己對人生有著與他人不同的期待。那麼,接下來,想為了自己而活、為自己做選擇,並且為自己負責,變成了很自然的事。
要活出自己,常會面對一些阻力,我們因此疑惑煩惱。岸見一郎先生套用阿德勒心理學的「目的論」,來分析這樣的煩惱。
「我們之所以遲遲無法下定決心,是因為只要自己還在煩惱的一刻,就不用做出決定。當我們停止煩惱的那刻,就必須做出決定。一個人內心深處只要企圖拖延,當然就會無時無刻都煩惱。」
我們害怕為自己而活,害怕面對不如預期的結果,所以使用「煩惱」這樣的情緒,讓自己不必下決定。然而這樣的情緒,同樣也阻礙了我們人生的前進,到最後,即便我們被迫下決定或被環境決定,我們還是得承受結果—那個我們並非主動選擇的結果。
這是談到做生涯選擇的時候,岸見一郎先生給我們的提醒,這幾乎是每個人都曾思考過的議題。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之一,是岸見一郎先生也用阿德勒心理學解析職場上的人際互動,我屢次忍不住拍案讚嘆。
「阿德勒認為,所有的人際關係都必須是對等的。然而在日本的社會裡,大多數人都將職責的差異當作上下關係。的確,看在前輩和上司的眼中,剛進公司的年輕職員都很缺乏知識和經驗,但是同樣作為一個人,年輕職員絕對不比他們低等。先投入職場的人具備相關知識和經驗,肩負的責任與年輕職員截然不同,所以上司根本不可能等同於部下。然而就算不等同,也依然是對等的。」
阿德勒博士對兒童非常尊重,岸見一郎先生也認為,父母只是比孩子早出生而已,這樣的談法我很熟悉。可是,連職場也這麼貫徹地談平等,我非常佩服,因為這跟現實狀況有更明顯的差異,需要有很大的勇氣,才能公開提出這種看法。
而且不只是理論,岸見一郎先生也很細膩地談到了實際的做法,包括主管可以如何領導下屬,以及下屬如何面對情緒控制不佳的主管,還有如何看待與應對同事的刁難…等。
「無法控制情緒的人,是因為內心不夠成熟。他們自覺在一般的狀態下,無法獲得別人的認可,才會藉由感情和攻擊性的表現,來掩飾自己工作上的無能。說穿了,這是一種過剩的自我防衛。」
這是談脾氣陰晴不定,喜歡痛罵下屬的上司。說得真是讓人痛快,又清楚明白。
「即使對方的身分是上司,但若是他的表現並不理智,而且明顯妨礙了工作的執行,你就該當面指明他的失態,並要求日後改善。」
剛開始我非常懷疑這段話的可行性,可是,後來越想越覺得有道理。工作也要有尊嚴,很少人願意在這種上司手下工作,這相當可能影響到工作的成效。我們多隱忍一點,也只是多痛苦一點,很難因此換得上司的改變早一點。
「沒有自信好好經營愛情關係的人,很容易有這種想法。你不願意承認問題出在自己愛人的方式,才會下意識地喜歡上容易讓自己失戀的人。」
岸見一郎先生談愛情、談夫妻與伴侶,一樣談得讓人耳目一新—剛開始不完全習慣這樣的邏輯,可是越想越感覺,以前沒注意到的某些心理歷程,慢慢被腦海中的記憶印證。
「比起主動愛人,有人反而更渴望被愛,這代表他無法確定自己是否真的被愛。這種人就會用移情別戀的方式,來獲得自己被愛的證據。」
這是在談外遇,但也討論到了,有人只想享受「被愛」,相對不想主動「愛人」的心理歷程。因為「愛人」的難度通常比較高,付出難免怕被辜負,要照顧對方的情緒,又要讓對方有自由的空間,還要給予信賴,不但自己要有比較多能量,還要處理很多這個過程中,自己會出現的情緒。
當我們有了孩子之後,在「愛人」這件事上,以前沒學會的能力,我們都會重新再領到一份考卷。阿德勒博士期待社會能改變,所以花了不少心力希望促進兒童的心理健康,這很自然。岸見一郎先生在這本書也花了最多的篇幅,談到親子關係。
岸見一郎先生寫到了許多父母的糾結矛盾,以及由此衍生的種種親子困境。不過,因為篇幅所限,要請讀者直接看精彩的內文了。
如果想要重新以不同的方式,跟自己、跟他人相處,這本書可以是一個導師。岸見一郎先生,讓我們獲得勇氣,改變自己,也對他人有所貢獻。祝福各位朋友,在這本書獲益。
?
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