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打開封印20年的蓋子
近年常耳聞現代建築在一般群眾間受到高度重視,蔚為話題。正值高度經濟成長期建蓋的廳舍與文化設施正要拆除重建的時期,也常看到市民在得知後提出請願書要求保存、運用,或開設相關座談會的報導。對於透過《有故事的昭和現代建築》(東•西日本篇)闡述現代主義建築迷人之處的我們而言,這樣的消息相當令人振奮。
可是,我卻從未在新聞報導上看到民眾提出請願書,要求保存後現代主義建築。也沒在一般雜誌上看過後現代主義建築的特輯。甚至連建築界相關人士也鮮少有人認真評論後現代主義建築。這樣既不批判也不肯定,就只是視而不見的現象,與其說漠不關心,我倒覺得眾人像是將後現代主義建築封印了一般。
後現代主義建築之所以會被忽視的最大原因,恐怕是因為其建設高峰期與泡沫經濟崩壞的時期重疊吧。無論是一般民眾還是建築界相關人士,大家都對那個時代懷抱著罪惡感。「讚賞泡沫時期投入大筆金錢建設的建築物,不知會遭受何種非議?」——人們或許都會受到這樣的想法束縛吧。
?
能夠從20年間的50棟建築中發現什麼?
筆者畢業於政經學系,於1990年進入領域完全不相關的專業建築雜誌工作。當時正值後現代主義的全盛期。坦白說,我剛入社時,絲毫不明白那些在雜誌上掀起熱潮的建築到底好在哪裡。相反的,比起後現代主義建築,舊雜誌裡充滿簡約之美的現代主義建築更吸引我,《有故事的昭和現代建築》的專欄企劃也由此而生。
但是在那之後經過20年,隨著建築知識的增加,我開始對當時未能理解的後現代主義建築感到好奇。
如果不了解後現代主義誕生的契機,就無法了解現代主義的問題;倘若不明白後現代主義為何衰退,便無從得知今後的建築該朝哪個方向前進。唯有打開封印20年的盒蓋,才能了解歷史脈絡。
以上雖然寫了這麼一篇一本正經的文章,但撇開編輯者的使命感不談,其實我是私心希望能到處參觀其他人不常欣賞的建築。
我好想仔細瞧瞧轉作殯儀館的「M2」,以及堪稱泡沫經濟象徵的「川久飯店」內部。不僅如此,對於完工當時令人費解的「青山製圖專門學校1號館」,如今參觀後會產生什麼想法,我也充滿興致。建築巡禮的原動力,通常是這種迷哈精神的興趣使然。
本書包含了在《日經建築》以連載形式刊登的26棟建築報導,還有以「順路到訪」為題全新創作的24棟建築圖文報導。介紹對象為1975-1995年完工的建築,並依照完工年份編排。就算造訪過這50棟後現代主義建築仍無法領略其中的奧妙,光是能一覽這個時代的代表性建築也深具意義了,不是嗎?
那麼,就讓我們打開這20年的封印吧!
?
宮澤洋﹝日經建築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