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會賺錢的公司」,都是什麼樣的公司?
我的答案是:
「會賺錢的公司=會定期改變物品擺放位置的公司」
現在拿起這本書閱讀的你,想必懂得這個道理。
愈是生意興隆的書店,愈懂得依銷售趨勢頻繁改變商品位置。相反的,瀕臨倒店的書店,卻會讓好幾年前上架的書一直堆在相同位置長灰塵。同樣的書籍、同樣的數量,只要選擇的擺放位置不同,就會在獲利上產生極大差異。
在商場上,只存在著顧客與競爭對手。
顧客是永遠都在變化的,能在第一時間因應變化的公司,就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商場的基本結構就是這麼簡單。
所以,懂得不斷求新求變的公司才能「賺大錢」
在顧客與社會環境瞬息萬變的現在,我們更該重新掌握這不變的道理。
那麼,必須改變公司什麼地方呢?
改變社長的想法、改變員工的想法,甚至一起改變行動……。
這樣的志向很令人敬佩,可惜效果不彰。
因為人的想法不定又不具體,要確認變化所帶來的成果很難。行動也一樣,難以確認成果,而且缺乏持續性。
所以,要展現成果,就必須針對可具體確認、可從外觀看出的對象進行改變。
首要對象就是物品的擺放位置。只要因應顧客與社會的變化,改變物品擺放位置,員工的行動就會跟著改變。最後,想法就會改變。
改變物品擺放位置,其實就是整頓。
我認為,七成的獲利取決於整頓。
而這本書,便將告訴各位關於整頓的祕訣。
目前為止,我已經寫了超過五十本的商業書籍。
但是,再多文字也無法完整表達。
為什麼呢?因為經營的精髓在現場才看得到。
所以,我在這本書裡提供了大量的現場照片。
或許每張照片看起來只是辦公室或倉庫的一角,再平凡也不過,但是,背後其實隱藏了員工日積月累的工夫,甚至隱藏了一個公司所建立的制度。
你可以從中發現到幾點呢?
我認為,由此便可清楚看出專業工作者的實力。
也就是說,這本書也能檢視出你的「獲利能力」。
二十年前,敝公司開始針對中小企業的經營者或者幹部、員工,舉辦「現場觀摩活動」,將公司內部現場對外公開。活動每個月舉辦兩次,名額六十人,每人參加費用三萬七千八百日圓(約台幣1萬元)。由於參加人員踴躍、經常爆滿,目前已累計超過兩萬人蒞臨。若將其他講座活動計算在內的話,付費前來參觀敝公司的人數,總計已超過五萬人。
為何這現場觀摩活動會吸引經營者前來呢?
武藏野連續十四期業績上揚,營業額達五十四億日圓。實際的稅前淨利率為百分之九。
「實力這麼堅強,祕密一定就在『現場』!」
觀察到這點的經營者確實嗅覺敏銳、極其正確。
不過,下個階段就會出現個人差異了。
例如,光是每個公司都會有的營業圖表,只要設計方式稍微不同,就會產生員工的工作動力提升或下降這樣截然不同的結果。
但是,能有此洞見的人並不多。
若人人都能一眼看出個中玄機,也稱不上獨門技巧了。
要是沒人開口問,我們就不會詳細說明每個技巧。這並不是在擺架子,而是因為當中的巧思實在太多,無法一一解說。
過去,在現場觀摩活動時,若有社長發現藏在現場的巧思,他們就會再次參加。
因為他們覺得:「只參觀一次,來不及完全吸收。」不過,等到再度參加時,他們又會發現多了上次沒看過的新巧思。為何會如此呢?因為其中蘊含著某種結構,能讓員工不斷投入時間、持續改善工作。
他們又會更感興趣地想:
「之後再來時,還會出現什麼新的構想呢?」
「下次把員工也帶來吧!」
因此,累計五萬名的參觀者中,有一半都是來過多次的人。這種情形,跟不斷新增遊樂景點、讓遊客永不生厭的迪士尼樂園,有異曲同工之妙。這裡就是一座充滿經營智慧的樂園。
不過,也有許多社長無法從觀摩中發覺彼此的差異。
「像這種營業圖表,我們公司也有啊。真不懂這個地方有什麼厲害的。」很多人就是因為這麼想,結果毫無所獲,參加過一次就放棄。都付出三萬七千八百日圓了,實在可惜。
像這樣的社長,若不先提升自我省察能力,即使參觀其他再出色的企業,也學不到任何東西。
這本書,集結了許多「現場觀摩活動」的精華。
不管是未參觀過武藏野工作現場的人,還是曾前來參觀但忽略了重點的人,都可從本書得到收穫。無法在匆促的觀摩活動中一一道盡的重要事項,也都已收錄在書中做了詳盡說明。所以,就算是已經前來觀摩多次的人,也會有全新的發現。
如果經營者、幹部、員工能一起閱讀,就能對所謂「實力堅強的工作現場」產生共同的信念,並進一步幫助公司內部建立起一致的價值觀。
期盼提升公司業績、在工作上有所展現的經營者與幹部們,他們需要的並非形而上的大道理,而是具體的解決方案。
最具體、最一目了然的經營改善方案是什麼呢?
答案就是工作現場的「環境整備」。亦即,改變物品擺放位置與方式,加以整頓,並且貫徹整理、清潔、禮儀以及規律。
這是任何職場都能立刻引進、即時便能見效的萬靈丹。
第一步該做的,就是針對已經展現成果的公司,仿效他們的方法。
所以,我在這本書中,透過照片提供了許多可仿效的點子。
所以,請先挑一個開始仿效。
你的公司將從此改頭換面,踏出第一步。
最後,我要在此深深感謝於本書製作期間,協助拍攝無數照片的的野弘路、鈴木愛子、栗原克己,以及協助編輯事務的福光惠、日經BP社的小野田鶴。各位辛苦了!
二○一七年二月吉日 小山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