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蘇志燮的每一天 2008-2015 So Ji Sub’s History Book(紅色溫度 收藏版)
定價200.00元
8
折優惠:
HK$160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競爭論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2163764
麥可.波特
天下文化
2020年2月12日
233.00 元
HK$ 198.0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9862163764
叢書系列:
財經企管
規格:軟精裝 / 624頁 / 14.8 x 21 x 3.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財經企管
分
類
商業理財
>
管理與領導
>
經營策略
同
類
書
推
薦
你想到,我做到:小林製藥從「小池大魚」出發,讓創意熱賣的經營祕訣
百年企業的關鍵(1版1刷)
amazon絕對思考
佛法與社會企業:以佛法談企業的本質與實踐
新競爭策略:從idea到創業×複利成長經營×品牌轉型突破,一本書網羅創業人必學的觀念法則!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藍海策略:再創無人競爭的全新市場(增訂版)
創新者的解答:掌握破壞性創新的9大關鍵決策(暢銷改版)
內
容
簡
介
全球商學院師生必讀經典,企業與國家重返繁榮的絕佳指南!
十五篇引領競爭策略領域的重量級作品,
包括徹底翻新策略經典的「競爭五力新論」,以及談論保健、慈善、企業社會責任、領導力的重要新作,
教企業經理人、非營利組織領導人、國家政策制定者重建競爭優勢、為社會創造價值的關鍵智慧。
波特擅長結合理論與實務,讓這些文章成為事業領導人者、非營利組織領導人、政策制定者、學者的必讀經典。他對競爭與價值創造的觀點持續為多重領域訂定基調。
波特見解獨到,探究範疇愈來愈廣的問題:公司如何在特定事業中競爭?多重事業體的策略原則是什麼?區域與國家如何競爭?地點在什麼情況下對策略有實質的影響?全球化與網路等改變如何影響競爭動態?在慈善與保健等領域中,策略性思考如何轉變整個社會?
本書依主題歸類,方便讀者吸收波特的多元研究:
.第一篇探討公司如何獲得與維持競爭優勢,包括波特最知名的核心策略概念:五力分析、價值鏈、策略性定位。
.第二篇揭露區域與國家如何競爭,群聚扮演的角色,以「鑽石理論」說明地點的競爭力。
.第三篇說明策略性思考如何解決社會上最迫切的挑戰,從環保永續性到改善保健體系的醫療效果等等。波特指出一般認為互有衝突的社會經濟政策如何整合。
.第四篇說明非營利機構與企業如何把策略原則應用在慈善領域,更有效地為社會創造價值。
.第五篇探討策略與領導力之間的關聯。
?
目
錄
導論 競爭與價值創造
第一篇 競爭與策略:核心觀念
第1章 競爭五力新論
第2章 策略是什麼?
第3章 如何利用資訊形成競爭優勢
第4章 策略與網路
第5章 從競爭優勢到集團策略
第二篇 地點的競爭力
第6章 國家競爭優勢
第7章 產業群聚與競爭:企業、政府和機構的新議題
第8章 跨地點的競爭:透過全球化策略增強競爭優勢
第三篇 以競爭力的方式來解決社會問題
第9章 綠色競爭力:解開僵局
第10章 城中區的競爭優勢
第11章 重新界定醫療業的競爭力
第四篇 策略、慈善與社會責任
第12章 慈善機構的新議題:創造價值
第13章 企業慈善的競爭優勢
第14章 策略與社會:競爭優勢與企業社會責任的關係
第五篇 策略與領導力
?第15章 未來執行長的七個驚奇
序
序
競爭與價值創造
在人類活動領域中,競爭是促使社會追求進步力量中,最強大的一種。我數十年來持續關切有關競爭的研究和價值創造。競爭無所不在,不論是搶佔市場的企業,爭相全球化的國家,或回應社會性需求的社會組織,都無法自外於競爭。因此,任何組織都需要訂定策略,以提供顧客更大的價值。
這個道理如今更加明顯,因為過去幾十年來,幾乎所有領域中競爭激烈程度都在急遽增強。競爭也已經跨越地理位置,使得各國必須傾全力才能維持既有的成果,更別提要增進更大成果。競爭也擴散至社會中藝術、教育、醫療保健及慈善事業等所有部門。
今天,各個領域的組織都必須在提供價值上競爭。價值是一種滿足或超越顧客需要的能力,並且要能績效卓越。公司必須提供顧客價值,國家也必須為企業所在地提供價值。如今,醫院提供醫療保健或基金會提供慈善捐助,也跟企業生產產品或服務沒兩樣。這樣的概念對試圖增進公共利益(public good)的組織和機構而言,很快就變得攸關重大。
瞭解競爭和價值創造,目的是要掌握實際發生的複雜性。經濟學的訓練,加上沈浸於經濟理性法則(economic reasoning),我在提出理論同時,也試圖讓理論對實務工作者具有可行性。我的目標是,發展出嚴格縝密且好用的架構,有效彌合理論與實務之間的落差。
本書匯集了我為瞭解競爭和價值創造所提出的所有概念和工具。這當中有比較新的著作,也有它們賴以建立的原始基礎。書中文章針對各種不同的層次和情況來檢視競爭,但都是依據一個與它們有關連的共同參考架構。
這個擴增版本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份為企業整理出競爭策略的核心概念,首先針對單一產業層次,繼而是多重事業(multi-business)或多角化企業。競爭的核心概念離不開產業競爭的趨動力,企業獲得並維持競爭優勢的種種方式,以及如何擬定一個有特色的策略。企業深入瞭解如何在特定行業中擁有競爭力,提供它做出其他選擇的基礎。比方說,多角化(diversification)如果不直接連結到特定行業的競爭,就無法做出明智的決策。補充一句,第一部份針對企業所列的原則,對非營利事業而言也同樣適用。
第二部份探討的是,地點(location)在競爭中所扮演的角色。隨著競爭不斷擴大和激化,關注國家、州省及城市的競爭力的興趣已經愈來愈高。當科技已經讓企業活動愈來愈全球化,資本的跨國界流動也變得更自由,很多理論家認為地點的重要性已經隨之降低。不過,第二部分的文章挑戰此一論點。在選錄的文章中,我說明企業和整個國家的榮景高度依賴當地環境,而那也正是進行競爭的所在。傳統上,一個區域或國家的競爭力主要被看成是,政府企圖促進投資和創造就業機會的議題。新的競爭力模式則揭示了,在型塑競爭環境上,企業對自己相對陌生的角色;企業、政府和其他當地機構之間一種新的關係型態的必要性;以及對政府政策全新的思考方式。瞭解地點對競爭的影響,再加上第一部份所提出的觀點,對企業制訂全球策略相當重要。
第三部份是,以競爭力的方式解決社會問題,運用前二部份的理論架構(framework),討論環保、都市貧窮與收入不均、醫療保健等通常被視為社會問題的議題。然而,它們都與經濟密切相關,更具體地說,它們都與競爭密不可分。我愈來愈相信,持久且能永續的解決之道就在於,有能力有效運用最深刻的競爭經驗教訓。如果我們能以正確方式處理像環境、弱勢社群(disadvantaged communities)及醫療保健之類議題,社會和企業很有機會創造雙贏。在這些戰場上創造正和(positive-sum)競爭將會促進創新,為社會創造龐大價值。
第四部份是,策略、慈善與企業社會責任,也是將策略原則運用到包括社會組織與企業兩者的慈善捐贈和善款。在一個公共資源缺乏,解決社會需求的渴望卻不斷升高的世界中,能提供價值的慈善活動當然有其迫切性。不過,社會部門必須證明,它用於捐助的龐大資源是合理的,畢竟其中大多享有賦稅補貼,而且是由全民所資助。捐助的行動不應再被視為單純行善。相反地,捐助必須對社會產生真正的影響。
對企業領導人來說,各界要求企業以社會責任下,參與社會議題的聲浪空前。企業應該以何種方式、在哪些地方參與社會議題,又應該如何投資它們的慈善捐助,都是一個急迫的問題。企業處置得宜的關鍵就在於,確實體認社會議題與經濟議題並非互不相干,反而是相互強化,這也是第三部份所強調的。因此,社會考量(social considerations)不但是,也應該成為企業策略的一部份,而不是一個不相關的議題。
第五部份,策略與領導力,則是確認領導是達成卓越價值創造所不可或缺。對組織而言,擬定策略就是一項領導行動,策略也可能是領導人讓所有組織成員遵循某一共同目標和方向時,最強有力的工具。儘管領導如此重要,我們對領導人,尤其是複雜的大型組織的領導人角色所知仍然出奇地少,例如名列財星一百大(Fortune 100)或財星五百大(Fortune 500)的企業。這類組織的龐大和複雜程度,讓無論哪種領導人都不可能完全瞭解所有的事業部門,獨力管理數以千計的員工,甚至負責制訂一個小小的決策。在這樣的組織中,領導人所扮演的角色是微妙且間接的,在新作中,我們也已經開始探討這些角色。
(摘自《競爭論》導論)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競爭優勢套書(上下冊)
2.
當政治成為一種產業:創造民主新制度
3.
醫療革命:善用競爭策略,創造醫病雙贏的療護體制
4.
醫療革命:善用競爭策略,創造醫病雙贏的療護體制
5.
競爭優勢套書(上下冊)
6.
找出理想客戶:行銷自己來、案子接不完的16個穩贏祕訣
7.
競爭策略:產業環境及競爭者分析
8.
開口就是一齣好戲:致詞、簡報、面試、交涉……好萊塢實力演員親身指導,關鍵場合說出精采
9.
醫療革命:善用競爭策略,創造醫病雙贏的療護體制
10.
競爭策略:產業環境及競爭者分析(三版) Competitive st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11.
全球化競爭優勢 World View : Global Strategies for the New Econo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