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故事張愛玲:食物、聲音、氣味的意象之旅

故事張愛玲:食物、聲音、氣味的意象之旅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268499
高詩佳
秀威資訊
2020年9月24日
113.00  元
HK$ 101.7  






ISBN:9789863268499
  • 叢書系列:文學視界
  • 規格:平裝 / 318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文學視界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華文文學研究












    一場筆尖上的盛宴,體會張愛玲作品的人生苦樂


    ?


      ◆口嚐、耳聞、鼻嗅──專屬張愛玲小說的入世通行證◆


      ◆王瓊玲、鍾正道、楊佳嫻──專文推薦◆


    ?


      張愛玲的作品向來以豐富的視覺意象聞名,不過,除了視覺描寫之外,她對於味覺、嗅覺和聽覺等感官經驗的梳理與創造,也十分純熟。在小說中,張愛玲利用這些經驗碎片,拼合成一個意象繽紛、也蘊含隱喻的感官世界,除了突破傳統的審美想像,亦觀照大千世界中的人情、人性與人心。


    ?


      本書作者高詩佳,將帶領讀者循著「食物」、「聲音」、「氣味」的意象足跡,一步步走進張愛玲的〈金鎖記〉、《赤地之戀》、〈同學少年都不賤〉、《小團圓》、〈相見歡〉和〈殷寶灩送花樓會〉等作品,不只深究其說故事的技巧與寫作方法,也一探其中的人世關懷。


    ?


    本書特色


    ?


      ★「寫作名師」高詩佳最新力作,從較少見的感官角度切入,拆解張愛玲的意象寫作技巧


      ★分析三大意象:食物、聲音、氣味,不僅透視張愛玲筆下角色的心理狀態,也了解其對人世的關懷


    ?


    學界好評推薦


    ?


      王瓊玲、鍾正道、楊佳嫻



     





    推薦序

    一場豐美的意象之旅�王瓊玲

    四通八達張愛玲�鍾正道

    感覺的盛宴�楊佳嫻

    ?

    作者序�意象•故事•張愛玲

    ?

    【第一卷食物】

    01食物意象的百寶箱

    微物之神張愛玲

    「吃」貫連變幻的細節

    ?

    02食、色,性也!

    性愛就像派

    女人性感的「唇」

    ?

    03甜食,愛情的紅娘

    催情的蜂蜜和麥芽糖

    瓜子和糖果、蛋糕

    打翻的酸梅湯

    ?

    04辛辣食物的濃烈與誘惑

    酒是色媒人

    咖哩汁火辣帶勁又能灼傷人心

    ?

    05半成熟的毛雞蛋

    如毛雞蛋的長相

    吃生雞蛋補身

    ?

    06母愛洋溢的牛奶

    男女間的母性愛

    母親的母愛

    對情欲的渴求

    ?

    07食物的不祥與吉祥

    吃了梨,就分離

    地獄、驅邪與蒜頭

    紅棗象徵第二春

    蠔湯帶來好事

    ?

    08菠菜包子的鏡意象

    鏡子與包子

    鏡像的文字

    ?

    09用食物塑造人物形象

    以「食物」喻

    整體的形象設計

    透露人物的性格

    反映教養和品味

    諷刺成人的幼稚

    ?

    10人物心理的反射鏡

    虛構的「如果」

    展現虛榮心的威士忌

    雄黃酒是婚姻毒藥

    千葉菜喚起對過去的留戀

    吃醋如汽水加檸檬汁

    痛苦到對辣無感

    白蘭地激化憤怒

    香濃、愛也濃的蓮子茶

    ?

    11深刻寓意的寄託處

    糖炒栗子串連情節

    冷盤製造疏離感

    抓核桃仁暗示爭奪

    花生醬及兩種愛情觀

    喜蛋捎來壞消息

    冷切牛舌與「敢怒不敢言」

    吃鴨子喻丈夫出軌

    ?

    12同桌用餐映照出人性

    〈色戒〉中的「請客」

    《秧歌》,吃出人性的自私

    〈金鎖記〉,曹七巧毒設鴻門宴

    〈殷寶灩送花樓會〉,自戀與虛偽的呈現

    ?

    【第二卷聲音】

    01構建獨特的有聲世界

    對聲音的想像與素養

    生活是靈感的來源

    ?

    02日常的人聲與市聲

    「愛俗」的愛玲

    人聲,呼應銀娣的人生

    市聲,聽出新生的喜悅

    熱鬧的市聲反襯悲哀

    人聲撫慰了川嫦

    ?

    03無線電、留聲機、樂器之聲

    透過無線電,洞悉人物內心

    無線電聲音表現爭吵場面

    無線電本身是劇情道具

    唱片聲如同磨難的人生

    〈陽關三疊〉唱出離愁別緒

    音樂象徵繁華生活對薇龍的誘惑

    ?

    04心理與意識上的恐怖之音

    人間鬼域傳來的聲音

    哭聲宛如鬼聲

    殺豬聲象徵受剝削的農民

    刑場之聲塑造人間煉獄

    ?

    05如歌的戰火聲

    香港之戰的戰機聲與砲聲

    砲彈聲的音色、頻率和音波

    戰火聲如同戰爭的詩歌

    交織成一片的砲火交響曲

    ?

    06哀感肅殺的婚樂

    新婚吵架聲戳破風光的表象

    玉熹婚禮婚樂的肅殺之氣

    玉清婚禮婚樂如同輓歌

    露婚禮的樂聲和炮聲猶如喪樂

    ?

    07象徵情欲的叫賣與叢林之音

    叫賣聲隱含情欲

    叢林雨林的蟲聲蛙鳴

    ?

    08結構小說與鋪陳情節的樂音

    如雷的鋼琴聲加動作,等於激情

    胡琴聲串連情節

    象徵命運的三絃聲

    ?

    09譜寫人物、刻畫個性的心曲

    口琴聲象徵絕望

    琵琶聲是女子的怨歌

    命名琵琶別有象徵

    興奮的心聲與壓抑的哭聲

    細細的音樂是七巧的喜悅

    九莉的幸福感如嘹亮的音樂

    電話鈴聲象徵敦鳳的焦慮

    ?

    10用聲音塑造人物形象

    蟲聲、蛙聲影射「鼠輩」

    鼾聲宛如食夜獸

    金色鈴聲與紹興戲的文化對照

    敦鳳膩搭搭的語聲

    曼璐尖銳刺耳與嬌滴滴的嗓音

    七巧刮傷人的嗓音

    棠倩笑裡藏「齒」

    ??

    【第三卷氣味】

    01氣味,溫和與滄桑的美感

    張愛玲與氣味

    顏色與氣味

    小說中的氣味

    ?

    02環境,氣味的集散地

    禮拜堂的悶臭味

    閨房的藥水腥味

    小衖堂的悶臭味

    房間的老人頭氣

    茅廁的尿味

    味隨心轉的土腥氣

    ?

    03體味,獨特的標示

    對他人的評價

    透露人物的出身

    諷刺人性的內在本質

    甩不掉的陰影

    ?

    04鴉片味的糾纏與誘惑

    原生家庭的影響

    神祕的誘惑力

    ?

    05氣味勾起的回憶

    對往日的留戀

    自由的空氣

    ?

    06丁香花末子味

    對富裕生活的渴求

    幻滅後的痛苦

    ?

    07充滿侵略性的氣味

    祝鴻才的香水味

    司徒協與草木腥氣

    梁太太的蔻丹味

    姚三爺嫌惡的血腥氣

    ?

    08撩撥情緒的氣味

    香水味帶來安全感

    薄荷味和鴉片味的慰藉

    污穢之氣造成厭惡感

    死肉味激起強烈的厭惡

    狐臭味令振保厭惡

    酒氣和電金屬味反映恐懼

    從疏離到窒息:淡香水味與塵土味

    太陽的氣味帶來希望

    ?

    09氣味與愛戀關係

    吸進愛人的氣味

    屬於戀人的世界

    記錄愛的變化

    ?

    10氣味創造「髒」的世界

    城市的髒氣

    人物的髒氣

    阿小的清新氣味

    ?

    11自戀的氣味

    妻子不貞的氣味

    振保的孤芳自賞

    ?

    12氣味的通感

    疾病的濃臭味

    食物的芬芳

    殘酷的冷香與寒香

    具有感染性的魅力

    ?

    13氣味的隱喻

    爽身粉的氣味

    腐爛的水果味

    手帕的香水味

    濃睡的氣息

    ?

    14煙的意象

    如煙的雲和樹

    蚊香的煙

    雪茄的煙幕

    香菸味與雪茄菸

    〈連環套〉裡的煙

    杯子冒的煙

    象徵飢餓的炊煙

    爐煙

    如夢的一縷白氣

    ?

    15氣息:吹氣與呼吸

    主宰者吹的氣

    以氣喻人

    性暗示,在耳根吹氣

    聞嗅行為的象徵

    聞而無味

    聞出幸福感






    作者序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