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秘密花園
  • 定價93.00元
  • 8 折優惠:HK$74.4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擁有還是存在?:物質占有與精神追求的靈魂抉擇,佛洛姆談人類存在的真諦

擁有還是存在?:物質占有與精神追求的靈魂抉擇,佛洛姆談人類存在的真諦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3147690
埃里希.佛洛姆
梁永安
木馬文化
2025年1月22日
153.00  元
HK$ 130.05  






ISBN:9786263147690
  • 叢書系列:木馬人文
  • 規格:平裝 / 328頁 / 14.8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木馬人文


  • 心理勵志 > 心理學 > 經典學派/大師思想











    全球暢銷1,000萬冊,批判資本主義的聖經。

    與《愛的藝術》同樣廣受歡迎的必讀經典!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讚譽:

    《擁有還是存在?》是精神領域的非凡典籍,

    佛洛姆是人類的偉大啟蒙導師。



      《擁有還是存在?》出版於1976年。佛洛姆深入剖析人類生活方式的兩種樣態:「擁有」與「存在」,並挑戰現代社會普遍接受的價值觀:擁有物質、財富與權力,是人生的終極目標。本書是1970、80年代批判資本主義的聖經,至今仍引起廣泛共鳴。



      佛洛姆指出,「擁有」與「存在」代表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



      「重擁有樣態」強調對外在事物的占有,無論是物質、財富、權力,還是名聲;這種生活方式導致人際關係的疏離、精神上的空虛,以及無止境的焦慮。



      「重存在樣態」則強調愛、分享、創造與自我實現。佛洛姆認為,只有擺脫對「擁有」的依賴,轉向「存在」的生活方式,人類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與幸福。



      佛洛姆運用心理學、社會學及哲學的理論,深刻分析當代社會的病態現象,包括貪婪、消費主義和異化。他認為,當人類過分沉溺於重擁有樣態時,個人的精神健康與社會的和諧都會受到嚴重威脅。佛洛姆不僅闡述這些問題的根源,還提出新的生活方式:重視個人的成長、與他人建立真誠的關係,以及追求精神上的充實與平衡。



      隨著全球化、科技發展和資本主義體制的發展,人類對物質的追求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然而內心的孤獨與焦慮也隨之加劇。閱讀《擁有還是存在?》,讓讀者反思現代社會的價值觀,重新審視自己生活的方向。



      專文導讀

      紀金慶(臺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



    好評推薦



      瓦基(「閱讀前哨站」站長)

      周偉航(哲學博士)

      洪培芸(臨床心理師、作家)

      洪毓穗(晴耕雨讀小書院店主)

      劉亞菲(兒童文學工作者)

      蘇俊濠(諮商心理師,精神分析主題作家)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


     





    【導讀】尋回人之本來面目



    自序

    【導讀】大應許、大應許的落空與替代方案

    幻想的破滅

    大應許為何會落空?

    從經濟必然性論人的必須改變

    災難之外還有別的選擇嗎?



    第一部 理解「擁有」與「存在」之間的差異

    第一章 初看「擁有」與「存在」

    區分「擁有」與「存在」的重要性

    以幾首詩為例

    慣用語的變化

    詞語溯源

    存在的哲學概念

    擁有與消費



    第二章 日常經驗中的「擁有」和「存在」

    學習

    記憶

    交談

    閱讀

    行使權威

    擁有知識與知道

    信仰





    第三章 《聖經》與愛克哈特著作中關於「擁有」與「存在」的論述

    《舊約》聖經

    《新約》聖經

    愛克哈特(1260∼1327)



    第二部 分析兩種生命樣態的基本差異

    第四章 何謂重擁有生命樣態?

    重擁有生命樣態的基礎:貪得無厭的社會

    「擁有」的本質

    支撐重擁有生命樣態的其他因素

    重擁有樣態與肛門性格

    禁欲與平等

    生命性擁有



    第五章 何謂重存在生命樣態?

    活躍

    主動與被動

    幾位哲人談主動與被動

    存在即「實在」

    不吝給予、分享與犧牲的意願



    第六章 透過相對的概念談「擁有」與「存在」

    安全感與不安感

    團結與對抗

    喜樂與快樂

    罪與寬恕

    對死的恐懼與對生的肯定

    當下、過去與未來



    第三部分 新人類與新社會

    第七章 宗教、性格與社會

    社會性格的基礎

    社會性格與「宗教」需要

    西方世界信奉基督教嗎?

    人本主義的抗議



    第八章 人類變革的條件與新人類的特徵

    新人類



    第九章 新社會的特徵

    一門新的人之科學

    新社會有合理的機會實現嗎?



    參考書目

    ?



    ?





    導讀



    尋回人之本來面目◎紀金慶(臺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




      佛洛姆是現代精神分析理論的大師,而這部《擁有還是存在?》是他的經典力作。在全書的一開頭,佛洛姆就點出自工業時代起,一代又一代的人將希望與信念建立在「無止境進步」的「大應許」(the Great Promise)下,而另一方面,現代科學也讓現代人自覺無所不知,我們正在成為掌控周遭一切的神祇。



      現代人以他的認知與實踐所建立的這個現代世界已遠離了自然世界,甚至也脫離了宗教世界。



      然而,也許從另一種角度重新解讀你我現在所置身的現代世界也許更為貼切:人類在告別源初自然後,我們現在正深陷人造的第二自然之中,在這個人造世界裡我們同樣擺脫不了各種技術體制不得不然的更新發展。說來弔詭,人從使用技術、運用體制改造世界的人,轉眼間變成技術和體制自然而然更迭發展下,隨時會因為自我更新速度太慢而被科技遺棄的子民;因此,我們也不是表面上看來的那樣以科學理性取代了宗教信仰,而是進入另一種數據與模型的科學迷信裡,凡是一切能經由計畫和計算所肯定的,人們便視為實際,而但凡無法以模型或計畫度量的一切,我們視之為無物。

    ? ?

      現代世界之所以是今天這個樣子,當然也是人性的一部分,畢竟面對無端的生命,誰不想有個明確的方向與秩序?只是這樣的確定性在經過自科學革命與工業革命以來四個世紀的固化後,直至今日幾乎成了一環扣著一環的精算系統時,人坐上了這座高速發展的現代列車後,似乎再無迴身轉圜的空間。



      生而為人,總是去占有什麼、擁有什麼,正在成為我們現代生命的價值信念,佛洛姆在書中稱這種生命樣態為「重擁有樣態」(the mode of having);而在書中,佛洛姆為求從這種時代病中轉出,他積極思索另一種被遺忘許久、人之所以為人的本真生命樣態「重存在樣態」(the mode of being)。



      在「重擁有樣態」中,我們不免誤以為我之所以是我,且有別於其他人的關鍵,在於我擁有什麼別人沒有的東西。從直覺上來看,這個觀點似乎是實際的,只是我們忘了檢視這種思想前提究竟是有利於什麼,因此眼下的這個社會不斷將這種思想根深柢固地深植於我們心中,讓它成為彷彿天經地義的道理?如果現在不是一個持續不斷生產,也因此需要無數人無時無刻消費的世界的話,人類有必要生成這樣的價值觀嗎?並且我們也必須更進一步地想,如果這個社會總是需要人去持續生產和不斷消費的話,那麼這個社會可能讓我們得到某個得以滿足的生活嗎?畢竟如果我已對現狀滿足、感到幸福的話,那麼這個不斷推高產能與消費的社會機制就會有停擺的危險。



      因此,為了讓人能「正確的」將人生焦點擺放在那個「有利於社會(運作)」的地方,現代世界必須讓你對人生想像的重點從真正重要的地方挪移出去,而那個被默默挪移出去的、因而被遺忘的本貌,正是佛洛姆在這本書中透過挖掘各種傳統所要為人性尋回的人之本來面目。



      這個本來面目就是佛洛姆在書中所說的「重存在樣態」。一朵花的美好就在你的眼前,你不需要去有它也能共享這種生命之美。一種情意的自然流露,也無需將其化為任何形式的占有才能領受那種美好,古典的詩詞曲賦就是這樣的存在。因此,其實存在一種能真正體現自我存在的生命方式,那就是將某種存在的美好綻放出去,在書中佛洛姆用十分具象的例子為我們說明:當光線穿過一只湛籃杯子,杯子之所以在觀者視覺中是藍的,正因為它在吸收所有其他顏色的光後,唯一不保留給出的是藍色的光波,而那唯一不占有而給出去的,恰恰成了我們眼中它之所以成為它的存在。



      為此,佛洛姆在這裡將「重擁有樣態」與「重存在樣態」與他一貫劃分的「死亡之愛」與「生命之愛」作扣合。因為生命本是活潑流動,而重擁有的生命態度總是不自覺的傾向扼殺這種流動性而將其圈禁,以利於「掌控」;與之相反,重存在的生命態度則往往選擇以泰然任之,欲令他眼中美好的一切不塞其源、不禁其性的蔚然卓立,也因此愛生的待人接物的方式往往傾向於「對話」。



      對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它是一種讓雙方各抒其志,而後彼此之間生成新空間的方式,在那個超越你我雙方的第三界域有某種異於以往的新生命在那裡誕生,既來自於你,也來自於我,既不同於你也不同於我,這是一種喚醒事物的方式,它會讓本來生發的一切變得更加栩栩如生,也會讓進入對話的雙方在過程中看見自己原來可以如此超越自己原先的立場,彷彿看見另一個全新的自我。



      我們可能直覺這種經驗過於理想化,可是實際上這是在我們生活中隨時可能發生的樣態。在書中,佛洛姆就以戀愛中的兩個人作為舉例,當雙方關係還不明朗時,往往彼此有著情愫的雙方會不自覺地嶄露自己最具生氣、最富吸引力的種種樣貌,那時的雙方都在綻放自己的可能性,重在給予或激發對方存在的什麼。



      其實,同樣的經驗也見於一個對於工作或創作還擁有激情的人。因此,佛洛姆在書中也檢視了現代人對於「主動」(activity)的觀念。在現代,人們容易將積極主動設想為運用精力去取得明顯效果的行為,而佛洛姆提醒我們這種看似積極的生活態度有時掩飾了自我的逃避,我們汲汲營營於無以數計的操煩中,以忙碌的假象來迴避我們能夠更積極對待人事物的可能性,這是現代社會有意設計出來讓人「異化」(alienation)的方式。不同於既定的主流觀點,佛洛姆指出生活中許多看似不現實、不積極的行動方式其實反而具有真正的主動性,這種真正具有主動性的行動反而是給予一定的空間與時間,讓事物或關係得以用自己的本性發展,而後我們隨著那種油然而生的勢態帶著我們進入一種非制式計畫的創造動能中,我將在某個時刻看見我意料之外的自己,這種創生性正是讓生活變成一種生命藝術的可能性。



    自序



      本書繼承了我早前著作的兩種傾向,其一是拓展我在激進—人本主義精神分析領域的研究,集中分析「自私」和「利他」這兩種基本人格取向。本書最後三分之一的篇幅(即「第三部分」)把我在《健全的社會》(The Sane Society, 1955)和《希望的革命》(The Revolution of Hope, 1968)兩書中所探討的主題進一步向前推進,討論當代社會的危機及其解決的可能性。重複之處在所難免。但我希望這本書採取的新視角和它擴展的概念,會讓熟悉我以往著作的讀者仍然覺得值得一讀。



      事實上,曾經有過兩本書名幾乎與本書一模一樣的著作,一是馬塞爾(Babriel Marcel)的《存在與擁有》(Being and Having),一是斯泰赫林(Balthasar Staehelin)的《擁有與存在》(Haben und Sein)。這三書都是本著人本主義精神寫成,但切入主題的角度卻不相同:馬塞爾從神學和哲學的立場出發;斯泰赫林的書是對現代科學中的唯物主義的建設性討論,以及對「現實分析」(Wirklichkeitsanalyse)的一項貢獻;至於本書,則對兩種生命樣態進行經驗心理學分析和社會分析。我向對這個主題很感興趣的讀者推薦馬塞爾和斯泰赫林的書。(我直到最近才知道馬塞爾的書已經出版了英譯本,所讀的是貝芙麗.休斯〔Beverley Hughes〕供我個人閱讀的優秀英譯。本書「參考目錄」所列的是已出版的英譯本。)



      為了增加本書的可讀性,書中註腳無論在數量還是長度上都盡量做到最簡。一些參考文獻會出現在正文中的括弧裡,文獻的詳細資訊可在本書的「參考書目」部分找到。



      我也想說明另一件關於寫作風格的事:我對「人」(man)和「他」(he)這兩個通稱的使用方式。我相信我避免了所有的「男性取向」詞彙,為此,我要感謝瑪麗昂.奧多米霍克(Marion Odomirok)讓我認識到,這方面的語言使用問題比我之前以為的要重要得多。在處理語言中的性別歧視問題時,我們僅有一點未能達成共識,即是不是應該用「人」(man)一詞來指稱「智人」(Homo Sapiens)物種。不帶性別地使用man一詞,是人本主義思考的悠久傳統,因此我認為必須用這個詞才能清晰地表示人類特性。德文中以不帶性別的字Mensch來指稱人類,就不存在這樣的難題。但即使在英文中,man一詞一樣可以像德語的Mensch那樣,沒有性別差別的意味。我認為,最好的做法是恢復man一詞不帶性別的涵義,而不是以笨拙的詞語來代替。我在本書中使用首字母大寫的Man,以表明我在使用這個詞時是沒有性別意味的。



      接下來是向幾位人士表達謝忱的愉快工作,他們都對本書的內容和文體有所貢獻。首先,感謝萊內.芬克(Rainer Funk)多方面為我提供巨大幫助,包括長時間與我討論,幫助我理解基督教神學中的一些細緻問題;孜孜不倦地為我指出神學領域的相關文獻;多次閱讀本書手稿,提出寶貴的建設性意見和批評,相當程度地豐富了手稿的內容,並糾正一些錯誤。我非常感激瑪麗昂.奧多米霍克,她細緻入微的編輯工作使本書獲得大幅提升。我同樣要感謝瓊.休斯(Joan Hughes)一絲不苟地為多個版本的手稿耐心打字,並對文體和語言提出很多寶貴意見。最後我要感謝安妮斯.佛洛姆(Annis Fromm),她閱讀了多個版本的手稿,並總能提出諸多有價值的洞見和建議。



    ?




    其 他 著 作
    1. 人心:人是狼還是羊?佛洛姆辯證人性善惡的經典
    2. 存在的藝術:藉由創造性自我覺察,實踐生活的藝術,達到真正的快樂與幸福
    3. 佛洛姆.愛自己套書:愛的藝術+聆聽的藝術
    4. 聆聽的藝術:認識自己與體察現代人的心靈
    5. 人類破壞性的剖析:心理學大師佛洛姆對人性最全面的探索與總結
    6. 愛的藝術(心理學不朽經典x2023年愛的行動手帳):心理學大師佛洛姆談愛的真諦,一本學習如何去愛的聖經
    7. 愛的藝術(心理學不朽經典.限量療心禮物版�精選佳句手寫字燙銀珍藏書籤):心理學大師佛洛姆談愛的真諦,一本學習如何去愛的聖經
    8. 愛的藝術(史上最暢銷心理學不朽經典世紀新譯本):心理學大師佛洛姆談愛的真諦,一本學習如何去愛的聖經
    9. 愛的藝術(史上最暢銷心理學不朽經典世紀新譯本):心理學大師佛洛姆談愛的真諦,一本學習如何去愛的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