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過去這幾年,我最常聽到的抱怨就是「時間都到哪兒去了!?」。也許是因為到了某個年歲,上有老、下有小,自己也還在打拚,所以能夠自由支配的時間愈來愈少。這點我完全能理解。但或許不是年歲,而是這個年頭?
人手一機,資訊倍增,我們的選擇多了,可以吃便當看新聞,通勤打手遊、晚餐經營社群媒體、睡前追個劇??,我們不是沒時間,而是自己把時間用得太淋漓盡致了。
當下的經濟環境,讓這一代的社會新鮮人更窘。像一位朋友的姪子,兩年前畢業,從高雄北漂,現在當個小助理,月薪才兩萬三,工作時數長,下班就窩在家,跟女友視訊、打神魔之塔,隔天repeat。好像很廢,但朋友又能理解:「即便看不順眼,不過他已經工作累成這樣,要廢也沒什麼錯啊!」
我相信無論什麼年紀,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夢想計畫,也有個模糊的期許:希望「成為更好的自己」。每逢跨年、生日、逛書店時,這個呼喚會大聲一些。我們可能還會買一堆心理勵志書,擺在書架上,光是看看書名就覺得有希望。但問題是,每當一想到要自我實踐、改舊習,就覺得這案子好大,需要給自己一段完整的時間才行,當下又缺了那股勁兒,再看看行事曆??唉,改天再說吧!於是就日復一日,來到今天。
我也曾經這麼想過。有好幾年,我忙著各種重要、但瑣碎的事情,疏忽了照顧自己的成長,結果發現日子變得乾扁而僵化。我也發現,如果自己改變不了,就會自圓其說。當習性成為了藉口,也就更容易與身邊的人產生摩擦。大約五年前,我回到心理學這個曾經一路念到博士班的科目,從頭為自己尋找答案,沿途更新了許多觀念,幫助了自己,分享給眾人,也有幸獲得了不少讀者的支持。
我現在堅信每個人都有辦法讓自己更好。這最需要的不是時間,而是一個信念:「我要,就能」!這不是狂妄之言,而是透過「日常的小勝利」累積來的天然自信,其中有五個步驟:
1. 了解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
2. 設定改變的意圖
3. 做個行為的調整
4. 檢討效果,覺得有用就??
5. 再來一次,直到勝利
這本書,就是這麼來的。
每一篇都能在兩、三個捷運站的時間內讀完。我希望運用那夾縫中的空檔,為不同的生活問題提供心理學的解析。許多題目是近年的熱門詞,例如情緒勒索、玻璃心、冒牌者症候群等等。有些可能會聽起來比較陌生,例如「消弱突現」或是「生理激發的錯誤歸因」,但能幫助你了解一些日常不理智的行為背後的原因。
你可以在通勤時看(也可以聽,我錄了一套音頻),也許睡前看一篇,或早上看一篇。現在的私人教練都愛講「最小有效劑量」,而這裡每一章後面的練習也是如此設計的。
我把它想像成心理版的7-minute workout,雖然時間短,但持之以恆也能練出線條(如果你沒聽過7-minute workout,搜尋一下吧,還有專屬的App,是很好的入門健身法)!積小成大、滴水穿石,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只要每天挪出一點點時間,把腦波調頻在「好好自處,也跟別人好好相處」的方向。 一切只需要開始跟自己說:「我要,就能!」
逐漸的,這句話就會透過行為被你實現。感謝我的團隊同事們,與我一起討論題目、探索痛點,協助我把心理學講得盡可能簡單、生活化。
感謝天下文化的同仁把這本書付諸於高質感的圖文呈現。
感謝我的家人,除了給我最大的支持外,也都在進步學習,讓我們更快樂、更有愛。
感謝所有線上線下的讀者朋友們,包括臉書、IG、共享積極實驗室、大腦衝浪訓練營,還有對岸的「軒言」、「進步空間」公眾號的幾十萬個讀者朋友,謝謝你們所提供的感動、鼓勵、正向回饋,以及許多成功的改變案例!
感謝你拿起這本書,希望你能在這些篇幅中,找到一些讓自己變更好的勝利種子。
?
劉軒
2019年1月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