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是一種心境,代表著生活體會的流動活潑。
旅行的心情與視野,第一階段是家鄉、異鄉的對比;第二階段,卻是家鄉已成異鄉的尷尬;到了第三階段,你終於明白,家鄉在自己的心田與眼界……從年輕時旅行是為了追求新奇剌激,到中年以後從旅行 ...更多
似河流,潺潺穿流於鄉野、城都,或山谷間,看似孤獨,卻是與天地萬物同行,共同創塑了這世界的樣貌。河流從沒停止說故事,若你停下來,靜心聆聽任何一條河流的聲音,你會聽見河流在低吟著漫漫長流的往事 ...更多
作者約翰.霍特於1953-67年分別在科羅拉多和波士頓私立學校任教,他與同事比爾.哈爾合作,一人上五年級數學課時,另一人就觀察教室生態、師生互動和學生的反應。霍特將生動敏銳的觀察和思考記錄成書,1964年出版《孩子如何失敗》獲得紐約時報書評人 ...更多
當醫院以經濟效益為優先考量,受苦的不只是病人、家屬,還有工作超載的醫護人員,不健全的代班制度,讓筋疲力竭的醫護人員在心裡吶喊 : 希望病人不要死在我手裡!
在醫院企業公司裡,我們是不是忘了——人道醫療的真諦是「關懷別人,將心比心」。< ...更多
個人都是有為者,都可以成為別人的角色模範: 每一位學長,都是他學弟、學妹的模範; 每一位父母,都是自己子女的模範; 每一位熟練的 ...更多
本書的作者瑪莉亞對薩提爾、對家庭工作、甚至對台灣這塊土地的助人工作發展,皆有經年不減的熱情與執著。讀完這本書更了解這份動力的來源與脈絡,而見證了成就助人志業靠的不是文憑與證書……。--王行(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東吳大學社工系副教授)
這部 ...更多
對於所有陷溺在壓力大海中的女性,本書是她的生活救生筏。-美國selfhelpbooksnow.com網站讚譽
本書嘗試為女人提供一個「減壓艙」,李曼帶著高度的同理心為女心進行一個舒適的情緒spa,提供一個自省的視窗,讓女人學著看清自己,明白讓 ...更多
「根據統計,在台灣社交畏懼症的盛行率高達一成,這類民眾只要身處在公共場所內,就會感到緊張,更害怕自己成為眾人注目的焦點,醫師提醒您,在醫學上,社交畏懼症並非僅是靦腆或膽怯的個案,如果不治療,這些不經意的害羞個案,恐將成為憂慮症、懼曠症等精神疾 ...更多
過去的社會不知如何面對喪親的孩子、成人,今天的社會依舊不知道如何面對失落與悲傷的人。如何對待喪親人,便能看出人們如何對待失落與悲傷,也能看出社會對生命的關懷與尊重與多少。
你我生命中都曾經歷不同的失落與悲傷,無論是失去父母、親友、孩子、配偶、寵物……,如何正視並接納悲傷的情緒,讓 ...更多
憂鬱浪潮襲來,小孩、青少年、成人、老人無一倖免。美國也是如此,美國每年約有二千位4~5歲的兒童自殺,1500萬人受重鬱症折磨,200萬罹患躁鬱症,3~4%的人口有輕度憂鬱症。目前台灣書市有近20本針對憂鬱症患者而寫的書,可見此症的流行度。但是 ...更多
這是一本具作者個人色彩、富親和力的書。蘿拉•戴維絲自從遭外公性侵害後,開始疏遠母親和母系那一邊的親友,直至10年後才重修於好。美國時代雜誌2002年4月15日曾專文推薦本書,Publishers Weekly則讚譽:「作為親密關係的和好指南, ...更多
人生總有一些故事與物品發生關係
「戀物」是魅惑於物質賦予的魔力,還是在擁有的過程發現了它的本質?
作者珍•漢默史洛藉由探索神話、卡通、小說、電影和個人的經驗,讓我們看到了人與物質互動所產生愛、希望、夢想、控制、挫折和恐懼的 ...更多
內容簡介
樂在溝通,找回愛究竟是要溝通有礙?還是要溝通有愛呢?
如何在最難與人溝通時,讓別人聽見我們的心聲?當我們並未獲得想要的結果時,如何表達內心真實的聲音?如果你常常覺得憤怒、受傷、害怕、挫折、受辱、絕望、被背叛、與人疏離,請 ...更多
作者以輕鬆有趣的隨筆散文書寫,從珍愛收藏、興趣嗜好到生活觀察,告訴我們,擁有好東西可以讓人的心靈豐富,即使是日常雜器。好東西不在於價格貴,在於講究質感,以及我們對擁有的物品是否用心對待及珍惜。
生活中充滿許多的趣味,哪怕是一片小池塘、一雙草 ...更多
內容簡介:
有時我們說話故弄玄虛,話中有話,但更多時候,我們並不是像這樣「佛洛伊德式的說溜嘴」,或者偶而我們也可能一語成讖。
深度談話的心理機制是什麼?深度談話與深度傾聽有那些意涵及如何實際應用?
探討潛意識的專家哈斯凱爾博士認為在每 ...更多
當摩西由西奈山上下來,看到他的子民拜倒在代表他神的金牛之前時,他深深地失望而生氣。拿破崙直挺挺地面向滑鐵盧站著,眼睜睜地看著英軍的加農大炮摧毀了他的大夢。居里夫人在她的實驗室裡試圖釋放鐳的能量,幾乎就快有新的發現了,卻總是屢試屢敗 ...更多
本書就像一幅清楚實用的地圖,引領讀者在憂鬱的困境中找出一條出路!學習與憂鬱症共處,從孤獨絕望中生出盼望來!
本書針對憂鬱症作全面性的介紹,從成因、影響、治療方式、藥物介紹一步步的說明,協助讀者認識憂鬱症,並教導讀者如何自助助人,有如一 ...更多
•艾瑞克森,二十世紀最睿智的思想家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的創始人
•當代心理學家中,他的貢獻可與佛洛伊德、皮亞傑齊名
•終其一生以建構「自我認同」為志
•中學畢業,從未受過心理學專門訓練的他,居然成為哈佛大學舉世聞名的教授。
• ...更多
我曾兩度造訪童話故事,第一次在童年,第二次在許多年後成人以後。我父母就像全世界各地許許多多父母一樣,講過【小美人魚】、【傑克與豌豆】等廣受歡迎的故事給我聽。但我小時候關於童話故事最鮮明的記憶卻是來自迪士尼。我記得坐在漆黑的電影院裡座椅的邊緣,看著【白雪公主】,屏 ...更多
曾幾何時死亡變得如此輕易而草率,因著病人不堪病痛折磨,而要求提早結束生命;因著病人家屬長期照顧、心力交瘁,要求醫生給病人「安樂死」。如此的「安樂死」帶給死者、生者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這未曾交代的遺言,還未互道再見,而離開了這世界。
作 ...更多
孩子都是快樂且無憂無慮的嗎?事實上,大多數的小孩是悲傷的。很多孩子在經歷過自然災害、人為破壞暴力行為所引起的死亡傷害後,他們變得震驚、麻木且恐懼而封閉自己,無法學習、感覺與溝通。
如何幫助與孩子一同面對死亡的課題,打破沈寂—因害怕、恐懼以及難 ...更多
「什麼是生命?……什麼是死亡?……什麼小孩子必須要死?」1978年一位得了癌症的9歲病童向本書的作者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醫師提出了這樣的疑問。
在這本書裡,我們看見作者無私的愛與發光的智慧如何幫助這些受苦受難的孩子,讓他們安 ...更多
「對『戰士旅行者』而言,選擇其實不是去選擇,而是優雅地接受『無限』的邀請。」∼唐望
在卡斯塔尼達的前一本書《Magical Passes》中,他透露自己是一種巫術傳統中的最後一位傳人,所以他可以自由地,也是義務地盡量分享他的知識。在這 ...更多
醫病關係向來就是不平等的,在台灣,許多病人把醫生神化,更造成了某些醫師自以為是高高在上,讓醫病關係更為惡化。大多數醫院要求的是病人數量愈多愈好,罔顧醫療品質,所以台灣的醫療糾紛頻傳,醫療品質低落,紅包文化盛行,醫療資源浪費,種種問 ...更多
「這本書是生命的一課,他所散發的光輝比許多智慧型的論著還要強烈,因為他不是提供思維,而是見證人類經驗最深處的感受。」前法國總統密特朗專文序言。
法文版銷售26萬冊。翻譯成十九國文字。蟬聯<L’’xpress>雜誌隨筆、論文兩季排行冠軍。<新觀 ...更多
這是一本女性自我探索、發現自我的著作。作者經歷中年離婚、失業的危機,不斷自我追尋,化危機為轉機的經驗分享。邀請讀者一起來探尋「不知道我不知道」的生命領域。對於渴望心靈成長,不喜歡深奧心理學專有名詞的讀者,本書是一本很容易閱讀的書,因為作者是用刻苦銘心的生命故事, ...更多
本書是華特士畢生教育理念的精髓,闡述「全人教育」的重要。一開始,作者即指出現代教育的問題核心:「只注重物質、知識的追求,而忽略了精神價值」、「現代教育依著多數父母的希望,訓練孩子們出人頭地、生活無虞,卻鮮少教導學生如何成為一個成功的『人』」,但卻也不是全然否定現代教 ...更多
隨著禪修的進步,纏心的念頭會減少,即使念頭仍然存在,也已失去了牽致力,不再是痛苦的原因。我們的心會平靜下來,升起愉快的覺受 ; 甚至我們的臉會變得開朗、和善及歡喜。我們會變得平易近人;別人會希望時常看到我們。
波卡仁波切是噶舉派首席禪修老 ...更多
心的真性是覺悟而安詳的,有如海底般寧靜、清澈。但是當我們以全部能量放在心理上的執著、情緒上的攀緣時,我們就迷失了覺悟的自在和治療的力量,換來的只是焦慮和疲倦、痛苦和汲汲營求。但只要放鬆「自我執著」的態度,我們的心就具有治療痛苦和焦慮、綻放安祥和喜 ...更多
一九六O年夏,美國人類學家卡羅斯•卡斯塔尼達在墨西哥沙漠的小鎮上偶遇一位印第安巫士––唐望。卡斯塔尼達的動機很單純,只是為了收集論文資料才去接觸唐望,不料唐望卻在奇異的步驟下,決定收他為門徒;於是卡斯塔尼達開始了十餘年的心靈祕境之旅––巫術門徒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