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序
本書原名「學校社會工作服務」,於2003年4月初版一刷,迄今四年多,其間雖曾再刷,但未及修訂。這幾年,學校社會工作領域變遷頗大。在國際,實施學校社會工作的國家,大幅增為41個,出版的新書亦不少;在國內,除原有四縣市實施學校社會工作,新竹縣於2006 年10月也開始任用駐校社工,而教育部於2007年訂頒「友善校園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計畫」,則要求各級學校於推動相關計畫中,安排至少四小時之學校社會工作課程,讓學校行政人員及教師對學校社工有基本之認識,進而建構相互支援的學校輔導網絡。
為了因應時空環境的變化及需求,此次更新,作了一些修訂,包括:
一、精簡篇幅:將原第三章學校社會工作的生態觀點、第十二章學校社會工作的諮詢服務,擇要融入相關篇章,全書從14章縮減為12章,期待對於一學期兩學分之教學安排更為恰當。
二、充實內容:(1)歷史部分,將美國的發展過程列入首章,以便瞭解學校社工的源頭;(2)實務部分,將同儕性騷擾防治,擴充為家庭暴力、性侵害、性騷擾、性交易等事件的防治,以應學校社工協助保護性個案之需;(3)比較部分,增加紐西蘭、蒙古利亞、沙烏地阿拉伯、新加坡、斯里蘭卡、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馬其頓等國資料,擴大比較範圍,並據以提出台灣學校社會工作未來之路。
三、更新資料:蒐集2003年以來有關學校社會工作的著作、研究報告、政策及法規,將相關章節資料更新。尤其,保護性個案所涉及的社會福利法規幾乎全部翻新,校園事件處理流程也已改弦更張,吾人豈能以不變應萬變?
四、增加案例:為使理念與實務兩者相互應證,在闡釋學校社會工作相關理念時,盡量列舉一些案例,作為佐證。這些案例,都以括弧及網底標示。
五、修飾文字:除了校對錯別字,將詰屈聱牙的語詞加以潤飾之外,也將部分文字,改列或加列表格,以利對照閱讀。每篇開始也加一段前言,作為導讀。
最後,對於原來的書名:學校社會工作服務,曾有讀者質疑「服務」二字是否畫蛇添足?其實這是強調實作,並非贅詞。今為免爭議,乃將書名調整為:學校社會工作理念及實務。
此次修訂工作,自認已盡最大心力想將這件事做好。奈何,歲月不饒人,越來越感到心有餘,力不足,如果因此而有疏漏,尚請使用這本書的先進及同學? 多予包容。其實,首先包容我可以自由自在、大刀闊斧修改,而且不計血本,願意重新編印的是:于老闆雪祥兄、蔡編輯福根先生,真是令人銘感五內。當然,也應該藉此感謝內人雪珍、雙胞女兒─鈺玲、鈺珊,以及在南台灣和我一起讀書兼作伴的兒子─煜峻。他 / 她們經常關心我是否吃飽?睡好?尤其,鈺玲是長跑選手,曾獲全國大學運動會八百米銀牌、一千五銅牌,她台大一畢業就長跑到華盛頓大學深造,但三不五時,會傳mail問安,令人油然產生一種家庭幸福、美滿之感。筆者是於2003年8月提早從台灣師大退休,目前窩居南台灣鄉下,很幸運還有機會在長榮大學社會工作系、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擔任「學校社會工作」的教學工作,得兩校的英才而教育之,一樂也。然而,即使對學校社會工作的種種,仍想關心,卻已乏力。嗣後,此書應不會再修訂。好在,學校社會工作領域的新秀輩出,新作漸多,這是讀者的福氣,可多方參閱,獲益必多。
林勝義? 再誌
2007年9月於台南歸仁
第一版
自序
在台灣,學校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的一個新興領域,也是教育體系中一個特殊的專業服務。
台灣自民國八十六學年度起,由教育部專款補助在國民中學試辦學校社會工作,為期兩年,效果顯著。不但為學校提供多元輔導觀念和作法,而且結合多專業團隊的人力,協助中輟生、保護性個案、情緒困擾、行為偏差等類特殊學生解決問題,頗獲學校、學生、家長及社區人士的支持和肯定。隨後,依據地方制度法,由縣市政府策劃辦理。其中,台北市、台北縣、新竹市等縣市積極推廣,由國中,逐步擴及國小、高中、高職,都獲致良好評價,同時也對學校社會工作知識、技巧的瞭解和運用,顯示出迫切需要。
在西方國家,自美國於1906年首先聘用社會工作者擔任學校訪問教師以來,已知有加拿大、馬爾他、瑞典、挪威、迦納、阿根廷、芬蘭、丹麥、澳大利亞、德國、波蘭、冰島、匈牙利、奧地利等二十多個國家實施學校社會工作或類似服務。在東方的亞洲,則有香港在1977年由政府補助非營利福利機構聘請社會工作者定期駐校服務,目前在中學已做到「一校一社工」;韓國在1996年有一個先導性方案,日本亦積極在蘊釀之中。這些國家在學校社會工作方面,已經累績相當豐碩的學理知識與實作經驗。
本書的撰寫,主要目的是在引介先進國家學校社會工作的理念與實務,並試圖結合本土的一些經驗,希望有助於學校社工的認知及應用。本書的規劃大致上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歷史與理念。首先,追溯學校社會工作發展的軌跡,描述其在台灣各縣市及各級學校的實施情況。然後,分別探索學校社會工作的核心理念,包括根本問題、生態觀點、學校組織結構、服務模式。其中,對於學校組織體系的文化做了一些分析,以瞭解教育工作與社會工作的著重點有何不同,希望有利於雙方的合作,共同為學生及其家庭提供較佳的協助。
第二部分,是實務與技巧。針對當前兒童及青少年比較容易遭遇的問題,包括中途輟學、校園暴力、濫用藥物、同儕性騷擾、重大傷害事件、身心障礙等六個問題加以剖析。同時,分別引用社會工作的專業技巧作為預防與處遇的策略。依據個人的體驗,社會工作者最拿手的專業方法是個案工作,但是當社會工作者進入學校領域服務,或者與學校人員接觸,可能會發現學校人員本來就經常採用「個別」的方法協助學生,例如訓導主任對學生個別談話、導師個別指導學生、原有的輔導老師對學生個別諮商。那麼,社會工作者有何特殊的專長可以幫助學校和學生呢?否則,學校為什麼要疊床架屋聘用一個沒有其他特殊技巧的人?因此,本書針對這些問題,各設計一個適用的專業技巧,分別是:多專業團隊、衝突解決、轉介服務、社會技巧訓練、危機處理、個案管理。當然,個案、團體、社區等三大社會工作方法,也不應該忽略,而且所有方法或技巧,在處理問題時都可以相互援引,靈活運用。
第三部分,是諮詢與比較。就諮詢而言,學校社會工作者除了以學生為核心案主(core client)提供必要協助之外,通常也必須為其他延伸案主(immediation clients)提供諮詢服務,尤其是對於學校教師的諮詢服務,有各種型態及一定過程。就比較而言,社會工作倫理與教育工作倫理需要比較,以期有助於知己知彼,相互融合。至於世界各國學校社會工作的實施情況及其異同,更值得綜合比較,希望「他山之石」,可以對台灣學校社會工作的未來有一些啟示。本書選擇比較的國家或地區,係以美國、英國、香港、德國、芬蘭為主,再旁及其相關國家。
事實上,以上三部分所涉及的,是個人比較「在乎」的議題,於是利用教授七年休假一年的進修機會,將這些議題仔細思考,蒐集資料,撰寫成文,希望能夠為「家鄉」做一點事情。這裡所說的「家鄉」,是指個人生於斯、長於斯的地方,當然也包括個人長久以來所從事的社會工作教與學。屈指算來,距離1988年由國立編譯館幫我出版的第一本學校社會工作,迄今已將近十五年沒有認真在學校社會工作這塊土地上耕耘,反而跑到兒童福利、志願服務、服務學習(service-learning)等領域逛了一大圈,那是無心插柳,只是柳樹似乎也沒有成蔭。
猶記得在2001年底,台北市舉辦各級學校社會工作方案成果研討會,特地從美國請到聖荷西大學副校長李欽湧教授(Peter Lee)返國演講。Peter在會中懇切提醒國內社工學界應該對學校社工多一點關心,因為這件工作是新興的專業,而且關係二十一世紀兒童及青少年的發展。也許是響應這樣的號召,再度回到學校社會工作這個可愛的地方,略盡綿薄之力。雖然個人盡心盡力,但一愚之見,缺失難免。倘有欠當之處,至盼讀者告知,俾利修正。
林勝義 謹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