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序
是身如燄,從渴愛生
?
讀《維摩詰經》讀到「是身如燄,從渴愛生」,心中一驚。
佛經許多關於身體的比喻,如「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這個身體,像水中浮沫,稍一觸碰就破滅了。
這個身體,像熾烈的火燄,燃燒,跳躍,嘯叫,渴望愛。因為渴望,炙熱燃燒,如火如燄,然而一無所得。
儒家傳統很少談身體,對自己的身體一無所知,害怕身體,逃避身體,視身體如仇讎,會對生命有健康的見解嗎?
小時候讀《孟子》,讀到「嫂溺,援之以手」,心裡充滿懷疑。
嫂嫂掉到河裡,要淹死了,這時候還在討論:要不要伸出手去救。
我們的身體要如此吝嗇嗎?
我們的身體如此恐懼慾望嗎?
我們不相信身體對生命的不忍遠遠大過男女的慾望嗎?
我總想像著一個畫面,一名女子落水快要溺斃,濁流滾滾,岸上的男子驚慌,看著女子載浮載沉,心裡盤算:這是嫂嫂,可以伸手救援嗎?
印度佛經討論身體,古代希臘哲學討論身體,東歐比「嫂溺,援之以手」有更多對身體的愛與敬重。
我在儒家傳統的教育下長大,身體受到的約制多不自覺。
到歐洲受教育,在不同的文化中衝擊比較,重新檢查自己身體的許多慣性,有機會一點一點地省視成長過程身體的記憶。
這些很個人的記憶,在廣播節目中娓娓道來,講了五十二集,出版社的朋友覺得可以是許多人共同關心的問題,整理成為文字,成為這本小書。
許多思考並無結論,只是提供一個反觀自身的索隱吧。
「是身如燄,從渴愛生」,我們的身體如火燄,熾熱燃燒,渴望愛,渴望另一個身體依靠擁抱。
我和大多數人一樣,還做著身體艱難的功課。
?
二○一六年三月十一日 於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