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修訂一版)

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修訂一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3501022
黃俊傑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5年11月04日
127.00  元
HK$ 127  






ISBN:9789863501022
  • 叢書系列:東亞文明研究叢書
  • 規格:精裝 / 423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東亞文明研究叢書


  • 人文史地 > 哲學 > 中國哲學 > 儒家












    東亞各國的儒學研究不能繼續停留在各國儒學史的研究層次,

    將東亞儒學視為整體進行研究有其重要性與迫切性,

    因儒學是東亞各國文化的共同資產,更是與世界文明對話的重要基礎。





    新版說明

    序╱余英時

    自序



    【儒學史研究的新視野】



    壹、東亞儒學史研究的新視野:儒家詮釋傳統研究芻議

    一、引言

    二、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研究之目標

    三、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研究方法芻議

    四、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的研究方向

    五、結論



    貳、從儒家經典詮釋史觀點論解經者的「歷史性」及其相關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

    二、儒家詮釋學的特質與經典詮釋者的「歷史性」

    三、解經者的「歷史性」是開發經典潛藏涵義的催化劑

    四、經典與解釋者的對話是創造經典之永恆性的活水源頭

    五、結論



    參、試論儒學的宗教性內涵

    一、引言

    二、儒家傳統中的宗教性:涵義與淵源

    三、儒學的「宗教性」之特質

    四、兩項質疑及其回應

    五、結語



    【日本儒學與經典詮釋】



    肆、伊藤仁齋對孟子學的解釋:內容、性質與涵義

    一、背景與問題

    二、仁齋孟子學之內涵

    三、仁齋孟子學的性質與方法

    四、仁齋孟子學的思想史涵義

    五、結論



    伍、中井履軒的孟子學:善性的「擴充」與「道」之人間性的重建

    一、引言

    二、中井履軒釋孟的方法:歷史的解讀方法

    三、中井履軒對孟子性善論的再詮釋:「擴充」而不是「克治」

    四、中井履軒對孟子的「道」的解釋:「道」的人間性的重建

    五、中井履軒孟子學的思想史定位

    六、結論



    陸、中井履軒對朱子學的批判:從《四書》的再詮釋出發

    一、引言

    二、朱子學脈絡中「心」與「理」之關係

    三、中井履軒批判朱子學的途徑與方法

    四、中井履軒批判朱子學的內容:「心」、「理」及其關係的重建

    五、結論:丸山論旨的再思考



    柒、山田方谷對孟子養氣說的解釋

    一、引言

    二、山田方谷的孟子學解釋:以孟子「知言養氣」說為中心

    三、從孟子學詮釋史脈絡看山田方谷的孟子學

    四、從日本儒學史脈絡看山田方谷的孟子學

    五、結論



    捌、二十世紀初期日本漢學家眼中的文化中國與現實中國

    一、引言

    二、日本漢學家眼中的文化中國

    三、日本漢學家眼中的現實中國:事實與解釋

    四、日本漢學家的中國觀:洞見與局限

    五、結論:日本漢學研究方法的再思考



    【儒家身體思維探索】



    玖、傳統中國的思維方式及其價值觀:歷史回顧與現代啟示

    一、前言

    二、傳統中國的「聯繫性思維方式」及其內涵

    三、「聯繫性思維方式」的三種表現

    四、傳統中國「聯繫性思維方式」下的價值觀

    五、儒學與現代民主政治

    六、傳統價值觀與現代人權理念

    七、結論



    拾、中國古代思想史中的「身體政治論」:特質與涵義

    一、引言

    二、中國古代「身體政治論」的特殊面向:一個比較思想史的觀點

    三、中國古代「身體政治論」論述中的思想涵義

    四、結論



    拾壹、古代儒家政治論中的「身體隱喻思維」

    一、前言

    二、古代政治思想史所見的身體隱喻及其涵蘊的問題

    三、「自我轉化」是「世界轉化」的起點:古代儒家的身體觀與政治觀

    四、孟子與荀子的身體隱喻中的政治意涵

    五、餘論:身體與政治組織的空間性與時間性



    拾貳、「身體隱喻」與古代儒家的修養工夫

    一、前言

    二、「具體性思維方式」中的「身體隱喻」:「四體不言而喻」

    三、作為實踐場域的身體及其在空間的展現

    四、作為內在整體性概念的身體及其工夫論:「心」、「氣」、「形」的分野及其統一

    五、結論



    參考書目

    名詞索引

    人名索引





    作者序(節錄)



      儒學傳統源遠流長,自先秦孔門定其規模,歷經漢唐諸儒註釋疏解,北宋諸儒與南宋朱子暢其源流,王門諸子特加發揮,以至二十世紀當代新儒家唐、牟、徐賦予新詮,可謂德澤深厚,綿延不絕。儒學雖然在二千年前發祥於中國山東半島,原是地域性色彩濃厚的一套學問,但是,在歷史的進程中,儒學價值系統對於二千年來東亞各國尤其是日本、韓國、越南等地區的社會與文化,卻造成深刻而全面的影響,而成為東亞文明的共同資產。



      但是,盱衡東亞各國學術界對於儒學研究的既有成果,多半仍局限於日本學者溝口雄三(1932-2010)所批判的「國家歸屬主義」(見氏著:《方法????中?》,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9年,頁304)。各國學者以語文之便,多半仍以研究本國的儒學史為主。以中文學術界的狀況而言,海峽兩岸學者仍以研究中國儒學為職志,他們以卷帙浩繁的論著,闡先聖之遺意,發潛德之幽光,其有功於聖門,自不待言。但是,從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化與域外文化密切互動與對話,而且「全球化」成為潮流的新形勢而言,我們必須嚴肅考慮將東亞儒學視為整體進行研究的重要性與迫切性。



      我倡議將東亞儒學視為整體加以研究,主要是著眼於:儒學雖起源於中國,但是,卻是東亞各國文化的共同資產,我們如能宏觀儒學在東亞各國的發展,博覽儒學在東亞各地之異致與同調,並衡定東亞儒學的內涵與特質,那麼,我們將可以在新世紀的「文明的對話」中,充分運用儒家精神資產作為東亞文明與世界文明互動與融合的基礎。



      基於這種信念,我在1997年關於中國孟子學詮釋史的研究工作告一段落,並出版《孟學思想史論•卷二》之後,就一面改訂《孟子詮釋學》英文書稿,另一方面也以較多時間集中在日本儒學史的研究,希望將來也擴大視野,兼及韓國儒學的發展。現在收集在這部書中的十二篇論文,是我這幾年來的部分研究成果。這十二篇文字,大致可以歸屬為兩大範疇:一是關於東亞儒學經典詮釋傳統的探討;二是關於中國思維方式,尤其是對「身體思維」的研究。這兩個領域在現有的東亞思想史研究論著中尚未獲得充分的論述,有待大力加以開拓,勉強可以稱之為「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



      本書第一部分《儒學史研究的新視野》包括三篇論文,第一篇就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學的研究目標、方法及方向,提出一些初步看法。第二篇則扣緊解經者的「歷史性」這個問題,論證東亞思想史上儒家經典的「超時間性」,正是建立在解經者的「時間性」之中。第三篇,分析並討論儒家經典中蘊涵強烈的「宗教性」之特質。接著第二部份《日本儒學與經典詮釋》包括五篇論文,分析近三百年來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儒者對中國儒家經典的詮釋。從十七世紀的伊藤仁齋開始,十八世紀下半葉的中井履軒,到十九世紀末葉的山田方谷(1805-1877),以至二十世紀的內藤湖南(1866-1934)、宇野哲人(1875-1974)、吉川幸次郎(1904-1980)等人,三百年來日本的儒者或思想家,莫不誦讀《四書》,並留下為數可觀的解經作品。包括中、日、韓各地的東亞儒者所留下的卷帙浩繁的解經著作,潛藏著巨大的學術能量,可以讓我們開發出具有東亞文化特色的經典詮釋學。我不想重覆書中各篇文字的論點,我想在此強調的是:三百年來日本儒者浸淫儒學,詮釋經典的經驗顯示兩種類型的張力:第一是普世價值與地域特性之間的張力。儒學經典所傳遞的是一套具有普世意義的價值系統,日本及朝鮮等各地域的儒者,身處特殊而具體的歷史時空環境之中,重新詮釋儒學經典,常常感受到「普遍性」與「特殊性」之間的張力,而必須有所調和於其間。第二是作為儒學傳統的詮釋者的「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之間的張力。第一種張力常常表現為東亞儒者在詮釋經典中的永恆價值,並落實於特殊地域情境時,所感受的拉鋸關係。第二種張力則常表現為作為經典詮釋者的東亞儒者的文化的與政治的「主體性」之安頓的問題。這兩種類型的張力及其所激發的種種方法論問題,不但具有東亞文化的特色,而且也具有詮釋學的普遍意涵,值得我們努力以赴,深入挖掘。



      本書第三部份題為《儒家身體思維探索》,包括四篇論文,所探討的是極具東亞文化特色的中國思維傳統。第十篇論文對「中國思維方式」這個領域加以鳥瞰,我們指出「聯繫性思維方式」是中華文化傳統的一大特徵。古代中國思想家「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進行聯繫性思考。宇宙萬物,隨機點化,皆具妙理。在中華文化傳統常見的「聯繫性思維方式」之中,「身體思維」是一個值得開發的新領域。本書第十、十一篇探討中國思想史中的「身體政治論」之特質及其涵義,第十二篇則討論中國古代儒家修養功夫論的身體隱喻。中華文化中的《詩》教傳統源遠流長,溫柔敦厚,浸潤在詩教傳統中的中國人論事「不質直言之,而比興言之,不言理而言情,不務勝人,而務感人」(見焦循:《毛詩補疏•序》,晏炎吾等點校:《清人說詩四種》,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頁239-240)。在以「詩性思維」(略可與Ernst Cassirer所謂“Poetic thinking”相比擬)為特徵的中華文化傳統中,「隱喻」(metaphor)特別發達。早在先秦孔門,孔子已有「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論語•雍也》)的名言,到了劉勰(彥和,約公元465-532年)撰《文心雕龍•比興篇》,更是大加發揮,精義全出。正如拉寇夫和詹森有力地指出的,「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學而已,「隱喻」是人所賴以生存並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參看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這種說法在中國甚至整個東亞思想傳統中,更是彰明較著。人的身體正是中國人思考政治及其他諸多問題的重要「隱喻」,在研究上實有其巨大的開發價值。




    2004年4月12日修訂




    其 他 著 作
    1. 木工基本機具操作工具書
    2. 孟學思想史論(卷三)(上下不分售)
    3. 深叩孔孟
    4. 孟學思想史論(卷二)(增訂新版)
    5. 關格一詞名義源流考
    6. 東亞儒學視域中的徐復觀及其思想(修訂一版)
    7. Painter 十強武者的華麗幻繪奇想
    8. 東亞儒家仁學史論
    9. 沈宗瀚先生年譜
    10. 思想史視野中的東亞
    11. 東亞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經典與理念:互動、轉化與融合(修訂一版)
    12. 東亞儒家人文精神
    13. 大學之理念:傳統與現代
    14. 轉型中的大學通識教育:理念、現況與展望
    15. 大學通識教育探索:臺灣經驗與啟示
    16. 全球化時代大學通識教育的新挑戰
    17. 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
    18. 華麗painter十戰幻繪奇想
    19. 儒家思想與中國歷史思維
    20. Taiwan in Transformation:Retrospect and Prosepct
    21. 新日本語能力測驗N2文法機能語分類用法對應解說
    22. 臺灣傳統家具鑑賞與保存
    23. 新日本語能力測驗N4文法模擬試題&解析﹕排序問題集
    24. 朝鮮儒者對儒家傳統的解釋
    25. Painter 12 華麗電繪十戰寶典(附DVD)
    26. 新日本語能力測驗N3文法模擬試題&解析:排序問題集
    27. 新日本語能力測驗N1文法模擬試題&解析:排序問題集
    28. 新日本語能力測驗N2文法模擬試題&解析:排序問題集
    29. 新日本語能力測驗 N5文法模擬試題&解析 排序問題集
    30. 東亞文化交流中的儒家經典與理念:互動、轉化與融合
    31. 東亞儒學視域中的徐復觀及其思想
    32. 東亞論語學:中國篇
    33. 中日《四書》詮釋傳統初探(不分冊)
    34. 臺灣的文化發展:世紀之交的省思
    35. 全球化趨勢對華人地區大學教育的衝擊:挑戰與回應(無書,DVD)
    36. 東亞朱子學的同調與異趣
    37. 公私領域新探─東亞與西方觀點之比較
    38. 東亞儒者的四書詮釋(三十二)
    39. 二十一世紀大學教育的新展望(廿二)
    40. 自我調整學習-教學理論與實務
    41. 孟子(精)
    42. 戰後臺灣的教育與思想(平)
    43. 戰後臺灣的教育與思想(精)
    44. 孟學思想史論(卷一)(平)
    45. 孟學思想史論(卷一)(精)
    46. 農復會與臺灣經驗(1949∼1979)(平)
    47.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史料彙編(平)
    48. 農復會與臺灣經驗(1949?1979)(精)
    49. 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史料彙編(精)
    50. 儒學傳統與文化創新(平)
    51. 儒學傳統與文化創新(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