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庫存=1
將於1個工作天內出貨
9789864790197
岸見一郎
陳令嫻
天下文化
2020年2月12日
107.00  元
HK$ 90.95
省下 $16.05
 





ISBN:9789864790197
  • 叢書系列:心理勵志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4.8 x 21 x 1.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心理勵志


  • >

















      ★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作者岸見一郎動人著作

      我年輕時學習的阿德勒心理學,在我獨力照護年老的父親時,輕鬆化解了長期緊繃的父子關係。──岸見一郎

      你愛父母,卻沒辦法和他們獨處?

      你愛父母,卻只能靠中間人傳話?

      你愛父母,卻只願付出金錢而不願付出時間?

      你愛父母,卻對他們的關懷詢問避之唯恐不及?

      你愛父母,卻無法忍受他們的嘮叨碎念?

      你愛父母,卻不肯面對他們越來越需要你的現實?



      當父母老了,你的機會來了,拿回親子關係的主導權,換一種方式愛他,重新建立人生最重要的人際關係。



      如果你因為過去的不快與心結,而不知該如何與父母相處,

      你需要覺悟今天不是昨天的延續,每天的關係都要更新。

      如果你「為了父母好」,堅持他們照你的安排生活,

      你可以放棄誰對誰錯的想法,接受現在就是他們最幸福的樣子。

      如果你因為父母的日漸衰老與退化,而憂心忡忡,

      你可以換個角度,為他現在「還做得到什麼」而喜悅。

      如果你因為父母好像不記得你,而不斷問他「我是誰」,

      你可以把今天當成是你們第一次見面,讓他重新認識你。

      如果你因為照護很累,而不自覺對父母或兄弟姐妹動怒,

      你可以坦率的承認做不到,請求他人的支援。



    名人推薦



      林依瑩、郭強生、彭懷真、盧建彰? 專文推薦

      林書煒、郎祖筠、唐從聖、許皓宜? 感動推薦 (依姓氏筆劃排序)



      這本《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既不是提供醫療常識,也不是生死哲學,而是把照護年老父母定位在一種新的人際關係上。這是讓我覺得值得參考的一種新觀念,在書中提到的許多經驗,我讀來都心有戚戚焉。──郭強生(作家)



      生病使我們知道自己多麼的有限,以往人生的主題是「我想、我要、我能」,都是肯定句;但因為家人和自己的病痛,生命的主題轉換為否定句,也就是《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作者在書中一再提到的「我不想、我不要、我不能」。──彭懷真博士(中華民國幸福家庭促進協會理事長)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這本書,是一個在人生路上和父母跑過的跑者誠實的說法,你可以聽聽,可以對照,可以學習,可以安慰,可以當做教科書,可以當聖經,卸下自己的內咎,也可以扛起自己該有的思念。──盧建彰(廣告導演)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的作者,必定是對父親有著極大的同理心,才能有書中如此深刻的體會。全球的高齡化趨勢,各國無不嚴陣以待,但我想,能貼近、同理失智與失能長者的心,才是全球最實用、通用的真理!──林依瑩(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


     





    推薦序 老與死,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學習的功課 郭強生

    推薦序 人生的必修課──承認自己的有限 彭懷真

    推薦序 踩在父母的腳印上 盧建彰

    推薦序 照顧失智,隨五里霧而安 林依瑩



    自序



    第一章 父母教會我的「人生意義」


    母親是我的盟友:「那孩子做的一切都是對的」

    病倒的母親教會我「生命的意義」

    母親不讓兒子看到臨終時的自己

    鼓起勇氣,承認做不到

    最好的孝順就是不孝

    親口告訴父母,活著就有價值

    父親過世之後依舊向我訴說

    儘管死亡逼近眼前,依舊想活得像自己



    第二章 接受現實的勇氣

    鼓起勇氣,接受父母最真實的模樣

    父親心中對於戰爭的憤怒,不曾消失

    面對接受現實的痛苦

    如果無法想起過去,從頭再來就好

    承認「活在當下」的父親,不強求過去或未來

    就算忘了過去,重新建立關係就好

    尊敬,就是看著對方真實的模樣

    接受現實的雙親,而非理想中的雙親

    注意父母最好的一面



    第三章 與年邁的雙親建立良好的關係

    子女無法讓父母獲得幸福

    子女不要阻止父母想做的事

    不要期待對方說「謝謝」

    待在身邊,就是一種支持

    不需要勉強父母想起過去

    不需要對父母激動

    與父母爭執,不會改變與父母的關係

    放棄爭權,並非「認輸」

    認為對方的「動機純良」,便能改變人生的看法

    發現行為背後的心聲,便能改善親子關係

    人人都戴著角色的「面具」

    子女無法報答雙親的付出

    持續「當下、眼前」做得到的事,不要放棄

    感受昨天與今日相同的喜悅

    父母活著,便是對家庭有所貢獻

    與其等人對自己說「謝謝」,不如自己開口說「謝謝」

    做得到的人,在做得到的時候互相幫助,才是可以安心養老的社會



    終章 樂在「當下、眼前」

    有效率的人生,沒有意義

    不需要為了「下半輩子」而改變生活方式

    人生不要拖延



    後記

    ?





    自序



      有一天,我發現父親年輕時拍攝的照片。父親的興趣是攝影,相簿裡貼了好幾張沒有家人入鏡的風景照。我現在喜歡在假日帶著相機去拍攝花鳥蟲蝶等自然景物,也許是不知不覺間受到父親的影響。



      在父親拍攝的照片當中,也有我的身影。那是在我上小學之前,和父親兩人不知道去哪裡玩時拍的照片。雖然,後來我和父親關係變得很緊張,但看到照片,還是能回想起當時興奮的心情與幸福的感受。



      成年後,我曾因為過勞而病倒,也為了照護父母而吃了不少苦頭,然而我不時會想起童年時代感受到的幸福。



      與人相處,不免遭人憎恨或厭惡,甚至有人因此想要離群索居。人際關係雖然可能造成我們不幸,然而脫離了人群,也就無法感受到生命的喜悅與幸福了。正如事業成功並非人生的目標,因為人不是為了工作而活,是為了生活而工作,如果無法感受到幸褔,工作就一點意義都沒有。



      就在我們為了生活汲汲營營時,雙親正一點一滴地老去。就算有一天,父母徹底遺忘了過去,子女也不可能拋下他們不管,儘管對於子女而言,承認父母忘記過往是件殘酷的事,但若拒絕面對現實,便無法與他們共處。



      最後,雙親可能會連子女都不記得,不僅是從小就與父母關係緊張的人,以往備受呵護的子女,也應該趁他們還健康時,思考當年邁的雙親連自己都忘了時,究竟該如何是好。



      家母在三十年前四十九歲時,便因為中風而撒手人寰,留下父親與我,早早離開人世。父親在母親離世之後雖然得享高壽,晚年卻罹患阿茲海默症。



      我原本專攻哲學,現在也持續翻譯柏拉圖的著作,年輕時接觸到阿德勒心理學,於是成為我研究工作的另一條主軸。其實與其說是研究,不如說是在與子女相處的日常生活中,不斷藉由嘗試錯誤而理解哲學與心理學。



      當時父親一個人住在橫濱,偶爾會來我家。父親心目中想像的親子關係,與我和子女相處的實際情況大相逕庭,困惑的父親還曾經要求我改善。

      但是之後照護父親時,透過與子女相處而領會的阿德勒心理學,使我得以輕鬆重建與父親之間的關係。



      現在回想起來,年紀輕輕便過世的母親,並不知道什麼是阿德勒心理學,卻始終以對等的態度和子女相處。等到我學習阿德勒心理學時,發現自己接受度之所以這麼高,就是因為不知不覺從母親身上學會如何建立人際關係與生活態度。如果我的父母讀到這本書,可能會笑我在說大話吧!



      本書就從我照護母親與父親的經驗出發,介紹成年子女照護父母時的心理建設、如何和他們重新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進一步討論從照護雙親的過程中所學到的道理,該如何活用於人生的其他面向。



      摘自《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自序



    推薦序



      有一天,我發現父親年輕時拍攝的照片。父親的興趣是攝影,相簿裡貼了好幾張沒有家人入鏡的風景照。我現在喜歡在假日帶著相機去拍攝花鳥蟲蝶等自然景物,也許是不知不覺間受到父親的影響。



      在父親拍攝的照片當中,也有我的身影。那是在我上小學之前,和父親兩人不知道去哪裡玩時拍的照片。雖然,後來我和父親關係變得很緊張,但看到照片,還是能回想起當時興奮的心情與幸福的感受。



      成年後,我曾因為過勞而病倒,也為了照護父母而吃了不少苦頭,然而我不時會想起童年時代感受到的幸福。



      與人相處,不免遭人憎恨或厭惡,甚至有人因此想要離群索居。人際關係雖然可能造成我們不幸,然而脫離了人群,也就無法感受到生命的喜悅與幸福了。正如事業成功並非人生的目標,因為人不是為了工作而活,是為了生活而工作,如果無法感受到幸褔,工作就一點意義都沒有。



      就在我們為了生活汲汲營營時,雙親正一點一滴地老去。就算有一天,父母徹底遺忘了過去,子女也不可能拋下他們不管,儘管對於子女而言,承認父母忘記過往是件殘酷的事,但若拒絕面對現實,便無法與他們共處。

      最後,雙親可能會連子女都不記得,不僅是從小就與父母關係緊張的人,以往備受呵護的子女,也應該趁他們還健康時,思考當年邁的雙親連自己都忘了時,究竟該如何是好。



      家母在三十年前四十九歲時,便因為中風而撒手人寰,留下父親與我,早早離開人世。父親在母親離世之後雖然得享高壽,晚年卻罹患阿茲海默症。



      我原本專攻哲學,現在也持續翻譯柏拉圖的著作,年輕時接觸到阿德勒心理學,於是成為我研究工作的另一條主軸。其實與其說是研究,不如說是在與子女相處的日常生活中,不斷藉由嘗試錯誤而理解哲學與心理學。



      當時父親一個人住在橫濱,偶爾會來我家。父親心目中想像的親子關係,與我和子女相處的實際情況大相逕庭,困惑的父親還曾經要求我改善。

      但是之後照護父親時,透過與子女相處而領會的阿德勒心理學,使我得以輕鬆重建與父親之間的關係。



      現在回想起來,年紀輕輕便過世的母親,並不知道什麼是阿德勒心理學,卻始終以對等的態度和子女相處。等到我學習阿德勒心理學時,發現自己接受度之所以這麼高,就是因為不知不覺從母親身上學會如何建立人際關係與生活態度。如果我的父母讀到這本書,可能會笑我在說大話吧!



      本書就從我照護母親與父親的經驗出發,介紹成年子女照護父母時的心理建設、如何和他們重新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進一步討論從照護雙親的過程中所學到的道理,該如何活用於人生的其他面向。




      摘自《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自序




    其 他 著 作
    1. 不斥責、不讚美、不命令,工作竟然變順利
    2. 不教養的勇氣:阿德勒教你,接受孩子最真實的樣子,協助孩子自力解決人生課題
    3. 不教養的勇氣:阿德勒教你,接受孩子最真實的樣子,協助孩子自力解決人生課題
    4. 被討厭的勇氣【獨家印刷簽名書衣+書籤】: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全臺熱銷100萬冊,附「勇氣人生現在開始」書籤組)
    5. 從絕望到希望的阿德勒幸福論:社會、家庭與課堂丟給你的難題,日本阿德勒心理學之父陪你找到自己的最佳解答
    6. 不安的哲學:《被討厭的勇氣》超人氣療癒作家獻給「大疫年代」的重量級代表作!
    7. 憤怒的勇氣:對不合理表達公憤﹐這個世界與你的人生就會改變。
    8. 探問人生尋找幸福套書:《探索問題比尋找答案更重要》+《哲學人生問答》
    9. 哲學人生問答
    10. 岸見一郎談帶人:善用「勇氣心理學」,無論帶人、賞罰、交辦、溝通??搞定主管所有的人際煩惱
    11. 最高退休人生:阿德勒指引我們幸福度過人生後半段
    12. 人生雖苦,但還是值得活下去:《被討厭的勇氣》作者集20年所有作品精華於一冊的人生哲學,獻給每一個在生命煩惱中覺得惶惶不安的人!
    13. 幸福之書:擺脫煩惱,如何度過生活不順遂的指南(新版)
    14. 照護年邁父母的勇氣:阿德勒心理學x肯定自己x修復親子關係,照護者的心靈自癒指南
    15. 幸福之書:擺脫煩惱,如何度過生活不順遂的指南
    16. 即使被討厭,也要自由地活下去: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
    17. 變老的勇氣:《被討厭的勇氣》作者教你如何擁有更精采的人生下半場!
    18. 為愛徬徨的勇氣:阿德勒的幸福方法論
    19. 《被討厭的勇氣》+《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
    20. 讓孩子成長的阿德勒名言
    21. 向阿德勒學習:為活得更好而工作
    22. 岸見一郎作品:《不教養的勇氣》《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23. 重新相處的勇氣:36堂關於家庭、人際、職場的阿德勒勇氣實踐課
    24. 改變人生的勇氣:被排擠、上司無理、婆媳糾葛,88道最棘手的生活難題,阿德勒會怎麼做?
    25. 阿德勒教你面對人生困境:如何面對無法躲避的人生課題,減少多餘的痛苦,堅強活下去的心理學
    26. 不教養的勇氣:阿德勒教你,接受孩子最真實的樣子,協助孩子自力解決人生課題
    27. 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
    28. 我只是敢和別人不一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勇氣學
    29.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30. 其實你不必為了別人改變自己:一定可以實現的阿德勒勇氣心理學
    31. 拋開過去,做你喜歡的自己: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
    32.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